APP下载

语言磨蚀研究视角下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保护

2020-02-21蒋拓新周艳青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2期

蒋拓新 周艳青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强势语言、全球化及网络发展的冲击下,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国内很多学者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在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基于国内外语言磨蚀的研究现状,从语言习得的逆过程——语言磨蚀的角度,提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研究的价值,以期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语言磨蚀 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保护

语言磨蚀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或语言某一方面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Lambert and Freed, 1982) 语言磨蚀在语言衰退和语言消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界已认同语言磨蚀和语言习得是语言研究的两个面,二者密切相关,忽视任何一面都不可能了解语言学习的全过程。语言磨蚀的研究可以为语言习得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国外语言磨蚀研究

系统的语言磨蚀研究在国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巧磨蚀会议”确立了语言磨蚀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新领域。(Lambert and Freed, 1982)

国外语言磨蚀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和外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外语磨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和有价值的观点,概括起来比较明确的主要有:磨蚀产生前的语言水平与磨蚀率成反比关系;磨蚀过程似乎呈现“前快—中慢—后快”的趋势;不同的语言层面受磨蚀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存在着争议的观点,比如:产出性技能与接受性技能的易磨蚀性比较;磨蚀与习得的关系等。上述成果是在外语磨蚀研究的初期取得的,主要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探寻到一些磨蚀现象的规律。对此,文献(de Bot,1995) 做了一个全面的综述,这也是语言磨蚀研究史上的首次综合性评述。自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母语磨蚀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期。Seliger & Vago (1991)合编的论文集First Language Attrition是语言磨蚀研究领域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书籍,也标志着母语磨蚀从外/二语磨蚀研究中独立出来,成为语言磨蚀研究的另一对象。在新世纪,国外一语磨蚀研究进一步繁荣。从心理语言学的途径提出了提取失败假说、存储范式假说和重新学习假说。(Hansen, L.,2001)从社会语言学途径,年龄、动机与态度、性别等也均被作为影响磨蚀的因素进行了研究。(Schmid,2004) 紧接着,语言磨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把语言磨蚀纳入整体性框架进行研究。(Kopke,2007)国外对母语磨蚀的研究从内容上概括起来包括其定义,发生的原因,表现,发生过程(Hutz 2004)及发生机制。(Yilmaz & Schmid 2012, Schmid 2014) 母语磨蚀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由于移居另一地而造成与母语使用者接触减少,使用母语的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受到二语的干扰和影响。(Pavlenko 2004 and Kopke 2004) 母语磨蚀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母语词汇提取困难,不确定语法结构是否使用正确,母语发音不地道。众多学者认为,比起语法结构和语音层面,词汇和句法知识最易受到磨蚀。(Hulsen, 2000; K·pke & Nespoulous, 2001; K·pke & Schmid, 2004; Montrul, 2008; Opitz, 2011, et.al)

二、国内语言磨蚀研究

我国学者自21世纪初开始引介国外语言磨蚀研究和相关理论(钟书能,2003; 蔡寒松、周榕,2004;李萍、郑树棠,2004),指出了这个新研究方向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前景。致力于该研究方向以外语界的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具体体现在词汇磨蚀方面的研究,大量文献阐释了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金晓兵,2011),词汇磨蚀的特点,回归性分析及动态过程研究。(倪传斌, 2010;2013;2015) 倪传斌在其专著《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里对我国语言磨蚀学科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对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包括“磨蚀前外语水平”“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和 “读写能力”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王湘云(2014)对语言磨蚀研究中的六个影响较大的假说进行综述,在其专著《中国大学生英语磨蚀实证研究》中解析并总结了语言磨蚀内外机制及模式,对语言磨蚀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研究表明语言磨蚀产生的内部机制非常复杂,是使用者对目的语态度与学习动机、使用者文化程度以及使用者与目的语接触频率等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外部机制包括语言使用者所处的目的语文化氛围及其他语言的干扰等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言的磨蚀。(王湘云, 2011)

国内对母语磨蚀的研究始于2009年,倪传斌和刘治通过引介影响母语磨蚀的各种因素开启了国内对母语磨蚀的研究。杨连瑞与崔鹏(2010)介绍了国外有关母语磨蚀的主要理论模式和研究成果。闫新红(2011)分析了新疆双语教师母语磨蚀的成因及其语言学特征,李雪松(2012)提出了母语磨蚀中母语磨蚀的思考和困惑,表明国内母语磨蚀有待关注,刘雪丽和林立红(2013)研究了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汉语词汇磨蚀情况,李更春(2013)介绍了母语磨蚀的發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同时也从双语心理词库视域下对母语磨蚀研究进行了评介。

在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研究方面,目前,国内仅有少量文献。王仲黎和王国旭(2012)以镇雄县丁目术苗族社区为例,介绍了语言传播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母语(苗语)磨蚀;冯佳(2016)以云南石林大紫处村为例,研究语言生态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母语(彝语)磨蚀。应该说国内母语磨蚀的研究已引起关注,但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仍缺乏实证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当然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研究也正因为起步晚,而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有大量的国外研究经验和成果可以借鉴。

三、启示

语言磨蚀研究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然而相对国外对语言磨蚀的研究来说,国内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一,起步较晚,直到2003年以后才有一些介绍国外研究情况的文章刊出(钟书能,2003;蔡寒松,2004;倪传斌,2006)。第二,由于磨蚀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过程,国内还很缺乏历时性的实证研究。第三,国内对语言磨蚀的研究还有待结合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是语言磨蚀研究的一条新途径。第四,国内关于母语磨蚀的研究很少,对母语磨蚀的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国内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研究相对已有研究具备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一,在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研究母语磨蚀,在理论上是对现有研究的一种扩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之间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属关系,所以少数民族语言的磨蚀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一语(母语)磨蚀,因此具备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分布上呈现了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随着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流动,其语言也在相互影响。例如分属于藏缅语系的白语,在词汇方面受汉语的影响较为显著,而语音影响也有一些,语法影响则很小。这就使得国内母语为白语的族群生活在一个介于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特殊环境中。以这样的视角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现象切合实际,但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

第二,为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教学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强势语言、全球化及网络发展的冲击下,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保护民族语言,保护语言多样性,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在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发展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教育;做好少数民族语言在语法、辞典、教材、课外读物等的编写、出版工作;研究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学习统一文字的办法和措施。

语言习得和语言磨蚀互为逆过程,如果我们在大量开展少数民族语言习得研究的同时,从其逆过程——磨蚀的角度换位反思,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研究,定能为目前的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或学习外族语言中,自愿或不自愿地遗忘部分本民族语言,使自己掌握的民族语言词汇逐渐减少,从而形成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甚至消亡的过程,从减少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的角度提升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效率,对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保护无疑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也将丰富母语磨蚀研究的理论,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打开一条新的思路。

在语言多样化和语言保护逐步受到关注的今天,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磨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增强民族语言的生命力,繁荣民族文化,促进语言发展的生态平衡。国外语言磨蚀的研究比较成熟,二语磨蚀及母语磨蚀的研究涉及理论、个案以及实证研究。 而国内的研究还暂时停留在外语磨蚀的相关研究阶段,对于母语磨蚀的研究也只有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的成果,对进行汉语环境下的少数民族语言磨蚀研究无疑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H. W. Seliger & R. M. Vago(Eds.).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 Lambert, R. D., & Freed, B. (Eds.). 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 Rowley,MA: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2.

[3] Schmid, M. S. Language attr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4] 倪传斌.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5] 王湘云.中国大学生英语磨蚀实证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6]王湘云.语言磨蚀假说综述[J]. 山东外语教学,2014 (6).

基金項目: 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项目“云南大理白族语言磨蚀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KZ3201854038)

作 者: 蒋拓新,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磨蚀;周艳青,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