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梭罗与陶渊明隐逸思想比较研究

2020-02-21彭玥杨宇涵唐欣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梭罗陶渊明

彭玥 杨宇涵 唐欣

摘 要:一个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为反对奴隶制屡次奔走市井——梭罗;一个是中国东晋诗人,也曾为匡时济世多次往来庙堂——陶渊明。 二者处于不同时代和国度,却都曾选择隐居,但他们的隐逸思想却同中有异。

关键词:梭罗 陶渊明 隐逸思想 比较视野

引 言

隐逸思想在中国古代虽是一种非主流思想但却颇受名人雅士推崇,一些满腹经纶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仕途的厌憎常会选择避世而隐。这种思想兴起于魏晋时期。受到道家 “致虚极,守静笃”思想的影响,加之当时战乱频繁、门阀氏族之间相互倾轧,当时的文人开始追求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从而逃避现实,选择隐逸。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隐逸思想,在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著名的隐士,比如美国的梭罗和艾米莉·狄金森、英国的勃朗特姐妹、法国的蒙田、德国的叔本华等人都是西方世界著名的隐士高人。下文将选取中国的陶渊明和美国的梭罗作为中西隐士的代表人物,从比较的视野剖析他们身上反映出的中西隐逸思想的差异。

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机遇

梭罗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当时美国的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提高,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但是,在物质需求被最大化满足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却逐渐被机械化和商业化,精神信念在这个时代显得苍白无力。人们将时间倾注于追求物质利益,迷失在纷繁的物质享受中,失落了生活的意义。作为超验主义者的梭罗十分痛恨这种现代文明,认为它奴役了人性,使人堕落。“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他主张人们应该简化生活中的物质因素,回归自然,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探索。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帮助爱默生编辑超验主义杂志《日晷》,他也是一位废奴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著有许多政论,一生支持废奴运动,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并在其帮助下于康科德完成超验主义实践。在同时代的人眼中,梭罗体格健壮,感觉敏锐,吃苦耐劳,正直善良,坚定地追求个人价值,是典型的美国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行为怪异的流浪汉,没有职业,没有结婚,独自居住,生活简朴,是一位世所罕见的“隐士”。

陶渊明生活在中国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经济上,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时局动荡,官场腐败,门阀等级制度森严,文人纵有满腔豪情,也很难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虽说陶渊明也算名门之后,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也都是东晋名士,但家道中落后其生活也并不尽如人意。真正在心理上造成陶渊明对于儒家入世热情消退的还是他对于政治统治黑暗的绝望。陶渊明并不是没有抱负,只是官场上的行为处事方式与其本性相悖,而道家老子的“无为”以及庄子所提倡的率性任性的自然人生恰好与他的心灵达成契合。因此,他认为官场是扭曲人性的“樊笼”,只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田园才符合自然人性。最后,在仕途与归隐之间思虑徘徊后,他选择在而立之年毅然辞官,傲岸泉石,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

二、同中有异的隐逸思想

从1845年至1847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共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在这里,他自建木屋,自耕自足,用自己的双手过着极致简朴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梭罗脱离繁杂的世界而追求孤独,无疑是个怪人。而他来到瓦尔登湖畔隐居是为了找寻生命的意义,正如他所写道的:“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从容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他隐于这林中小屋,观察,聆听,感受,深思,在孤独中实现了对人生的探索。他想向世人证明,人类只有过着简单的自然生活,才能得到内心的愉悦,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实现生命的意义。梭罗反对奴隶制度,厌恶工业文明下的商品化时代,倡导“公民的不服从”。甚至就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他还曾因反对黑奴制、拒交“人头税” 而被捕入狱。这些都说明梭罗从未停止对时事的关注,他是人隐而心从未隐。

陶渊明也曾如梭罗一样,存心处世,心怀“大济苍生”之念。少年的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后积极从政,出任江州祭酒、恒玄门下属吏、建威参军。但陶渊明在官场中看到的社会的黑暗与现实的残酷让原本踌躇满志的他多次辞官卸任,最后在“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叹息中归隐山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的陶渊明是真的隐了,过起了一种人隐心亦隐的隐逸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放下官场是非纷扰,置身山林间,追寻内心闲适。田园生活虽清苦,他却安贫乐道。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他称病不应。檀道济闻名而来,赠以粱肉,劝其出仕;他粱肉不收,断然拒之。陶渊明是地偏心亦远,人隐心亦隐。晚年的他更是不问世事,过着自己清贫却自在的小日子,能让他忧愁的应是只有那“草盛豆苗稀”了。

三、不同隱逸思想的根源

梭罗是著名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者,他处在美国超验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且是其领军人物之一。超验主义者强调“超灵”是世界之本,精神是万物之源,因此反对美国对精神世界的忽视而朝着机械资本主义发展。他们认为自然就是“超灵”的物质象征,自然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的体现,自然能影响人类心灵的健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自给自足。他沉浸在自然里,和自然合二为一,践行其“在远离喧嚣的世俗生活中寻找真理”的理念。但梭罗追求这种生活境界不仅是为了自我完善,更多的是希望唤醒被物质财富麻痹的大众,帮助他们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新的一代。他是一位隐士,身心完全沉浸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他亦是一位斗士,在隐逸期间创作了《论公民的不服从》和《瓦尔登湖》,通过作品和行动向物质主义抗争。他的隐逸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斗争手段。

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自幼便修习儒家经典,而在那道家盛行的年代,他也深深受到了老庄自然思想的影响。在仕与隐之间动荡了十余年,陶渊明以一首《归去来兮辞》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离世。陶渊明的归隐,一方面是对官场世俗的绝望。两晋时期,王朝更迭,统治腐朽,政治混乱,百姓困苦,一点一点消磨了陶渊明对官场最初的热忱,傲然不屈的他,退隐到淳朴的田园生活中,悠然自得。另一方面,陶渊明本就崇尚庄子的自然美学观,道性超然,孑然绝俗。他追求自由,热爱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一直的坚守。于是,他放下心中远志,拾起锄头,安心于夕露明月的田园。他的隐逸既是完善自我的手段,也是他所追求的生活目标。

结 论

通过比较梭罗和陶渊明两人的隐逸思想,可以看出即便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两人都选择了听从内心,归隐于山水间。只是梭罗的隐逸是受到超验主义的影响,从繁杂的物质世界跳进自己的宇宙,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试图以自己的精神影响他人,从而达到改善世界的目的;陶渊明的隐是受到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等思想的影响,从虚伪的黑暗社会遁入自己的天地,追求自己的自由心灵。

(指导老师:卢婕)

参考文献:

[1] 顾农.略谈隐逸诗人陶渊明[N].人民政协报,2016-09-05.

[2] 郭晗. 再探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及特点——以 《晋书·隐逸传》为中心[J].九江学院学报,2018(3).

[3] 刘芳芬.亦隐非隐的陶渊明与梭罗[J].黑河学刊,2010(8).

[4]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教研室编.陶渊明资料汇编(上下) [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2019-2021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英美文学专业思政建设课程”(BKJX2019073)和2018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改项目“‘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Y2018060)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彭玥、杨宇涵、唐欣,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63班学生;卢婕,文学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梭罗陶渊明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梭罗的账单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200
陶渊明的“粉丝”
不为五斗米折腰
梭罗是怎么隐居湖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