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创作《千台大戏送农村》谈中国画创作中“意”的表达
2020-02-21范文阳
摘 要: 中國画作为意象绘画,不是直接的“说教”,不是直接的“图解”生活,它是画家把客观事物的精粹部分集中起来,经过心灵的滤化,艺术地重构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时创造出的艺术作品。画家必须赋予画面一种意义,一种感动,画家有了“意”,然后调动一切绘画因素,来完成“象”的构建,完成艺术作品创造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作品主题的“意” 构图的 “意” 造型的 “意” 笔墨的 “意” 色彩的“意”
“意”的表达最早就萌发于中国古代先民的思维意识中。中国艺术中最早产生的彩陶艺术、象形文字、甲骨文,都是在“意”的前提下产生的。“明心见性”“意在笔先”“中得心源”“立象以尽意”,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文字表述中,窥见中国画艺术是一种表“意”的艺术,是一种诗性的艺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寻求“景外之意”,利用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创作一个艺术的空间,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意”,从而完成艺术创造的目的,表达自己的希望,抒发自己的心胸和意志。因为有了“意”的前提,这就确定了你完成的是一件艺术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的情节记录和故事画。艺术作品是要让“情节”和“故事”通过主观“意”的干预,将画面中的情节和故事提升至隐喻性的层面。比如《韩熙载夜宴图》的“夜宴”是关于“衰亡”的隐喻,《清明上河图》 的“清明”是北宋社会的隐喻。作为当代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寻找到当代社会中有代表性和有意味的场景,通过“真实”和“存在”的事物上升到内在精神的表达和体现时代特征这样隐喻性的层面,是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有效途径。
2011年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其中有《千台大戏送农村》 这个选题。“千台大戏送农村”是甘肃省从2007年开始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作为普惠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和宣传文化战线的创新工作,实施三年来,如一股和煦春风吹拂着陇原乡间的每寸土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的先进典范。因为多年来在美术创作上我一直在关注和表现农村题材,最终《千台大戏送农村》 这件美术作品确定由我来完成。构图之前,我通过大量的文字阅读、网上查阅、下乡寻找素材、收集人物形象、题材的解读、真切的感受,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确定了《千台大戏送农村》 这个选题热烈、欢快、交融、和谐、幸福的作品表达之“意”。
接下来就是构图,确定“构图”中的“意”。我设计出许多小草图,又被自己一一推翻。正当困惑着不知如何画时,我看到2010年9月20日的甘肃日报整版介绍“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的整个启动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当看到文字:“尽管雨雪天冻得人发抖,艳阳天晒得人冒烟,但看到舞台下人山人海,山坡、房顶、墙头上的观众各个着迷的样子”,我忽然脑子里有了一幅全景式的构图,想再现一个宏大的场面,近景、中景、远景、沟壑、看戏的人群在山坡上、房顶上、树杈上。我把文字的叙述内容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然而草图勾勒出来参加重大题材草图审定时,没有通过,因为主题不突出,场景太大太杂,写意人物非常难画。推翻的草图挂在墙上,焦虑和不安困惑了我好几天,不知如何画下去……最终我还是改变了原有的思路,更多地从绘画的角度来构思,我舍弃一切繁杂的场景,只保留了演员、观众和营造气氛的道具,打破台上台下的界限,把人物都拉到近景,让演员和群众融合在一起,构图做了左右两大块设计,所有的视线和人物组合结构线、景物的边框线都往中间透视,往中间倾斜,往中间聚势,让构图形成一个大的金字塔形,热烈、欢快、交融、和谐、幸福中透出纪念碑式的意义,最终完成了作品“构图”中“意”的建构。
寻找“造型”的“意”。任何形从人类心里体验上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方形的厚重质朴,圆形的美满和谐,三角形的稳定或不安。贾科梅第的雕塑,修长的“身形”,平坦的结构,单薄的身影,没有任何相伴物和牵绊,诠释了现代生活的焦虑与疏离,让我们体验到只有细长如钢丝般的羸弱、孤独与韧强,反映了20世纪人类的软弱和不堪一击。田黎明的艺术平和、温馨、瑞闲天然,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境界,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是以圆形和渐变的圆形来完成,把圆形的“意”发挥到了极致。对《千台大戏送农村》 的创作中的戏种选择上,我选择了秦腔,秦腔在厚重、博大、高亢中透出的“意”和北方农民的形象很协调统一,也符合我想表达的绵长、宽厚中透出的幸福之“意”。演出的场面和人物塑造也突出了一个专业性,表现专业院团送戏下乡。人物外形上追求方和圆的结合,人物组合往团块里聚,尽量形成圆的外形,组合团块的人物产生一种内在的凝聚力,观众有坐的、站的、跑的,人物穿插变化。经过反复调整,力求做到人物生动、典型,让造型产生“意”。表现出农村人的质朴、善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寻找“笔墨”的“意”。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笔墨。它讲求笔情墨趣,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形式美的主要依赖所在,更是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所讲求的笔墨技巧,并非单指技艺的功夫,更讲究笔墨体现出的精神意义。书写过程中所表达的线,深深地印证着作者的每一次心里轨迹和情感。这种表达的线,充满了“意”,充满了精神内涵,每一种特有的线“型”都会特意地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意”。齐白石的笔“型”朴实、厚重、平和、健康,其用笔中透着朴实、厚重、平和的审美意象。八大山人的笔“型”冷峻、孤傲中透着苍凉,田黎明的笔“型”圆润、平和,没有大的线“型”变化,给观众以温馨、瑞闲天然、天人合一的心灵滋润。梁占岩的用笔笔沉墨厚、干涩凝重,沧桑之中透着苦涩和坚韧。《千台大戏送农村》 的“笔墨”之“意”是什么“型”?飘逸、秀美、冷峻、孤傲、苍凉、苦涩都不适合,和我画的主题相对应的是厚重、质朴、圆满的笔墨“型”态,我选择这样的笔墨“型”态,在用笔上追求笔笔中锋,力透纸背,让每一团墨都有能量,让笔墨自身产生其精神性。让厚重、质朴、圆满的笔墨中透着清新,显示出美好的希望。
寻找“色彩”的“意”。《千台大戏送农村》主题创作要让整个画面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色彩是必然的,我在生活中和舞台戏曲及民间美术、农民画、德·库宁的作品中寻找着各种色彩元素,最终选用传统的朱砂、赭石、石绿色、钴蓝色作为画面的色彩。只记得当我下决心把朱砂蘸上笔画中间唱戏的人时,真是大有“胜败毕此一役之感”,提着心,如履薄冰。上完第一遍色后,感到还没画坏,就又补了几遍,慢慢悬着的心才稍有平静,画面在分布完朱砂色后,又间隔地找了一些赭石、石绿色,但色一直着得非常谨慎,一多就怕把墨和线吃了、脏了。色上到此时画面感还是闷,亮不起来。后来又大着胆子上了钴蓝色,这时画面看上去一下子亮了起来,但过后一看又太跳,就又想办法用墨、花青等压。
整个创作过程,就像是经历一场战役,总的目标确定后具体到每个阶段,都是困难重重、坎坷不断,只有坚定地画下去,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画作完成后得到了专家、老师和同仁的肯定,作品参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并被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2015年被甘肃美协选送入选参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通过这次创作我认识到了中国画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文以载道”,这时的道可理解为画面之形象、画面之立意、画面之传意和画面之表意。美术作品中的“道”不是直接的“说教”,不是直接的“图解”生活,而是凭借视觉艺术形象的感动,创造出一种绘画语言,使人们在欣赏感受中得到启迪而进入一种美的精神境界。中国画作为意象绘画,它是画家把客观事物的精粹部分集中起来,经过心灵的滤化、艺术的重构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时创造出的艺术作品。画家必须赋予画面一種意义,一种感动,画家有了“意”然后调动一切绘画因素来完成“象”的构建,从而来抒发“意”的表达。当画家试图把感悟到的情感表现出来的时候作品本身已承载了强烈的情感因素,以一种来自生活的真实和一种心灵共同构建的艺术作品,必然会唤起作者和观者的心弦,从而达到一种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完成艺术作品创造的终极意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何政广,黄舒屏.世界名画家贾科梅第[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晓凌 ,高天民.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中外重大题材美术创造研究[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
[3] 张江舟.思与境偕 [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作 者: 范文阳,甘肃画院二级美术师。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