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场域”变化

2020-02-21苏亚威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场域媒介融合主持人

苏亚威

摘 要 通过“场域”理论的视角,对媒介中有着关键作用的“主持人”进行分析。主持人“传播场域”在新环境下得到拓展,树立全媒体的传播思维,加强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是主持传播的新路径;主持人“工作场域”更加多元,需要主持人了解不同的媒体平台、工作岗位,多角色赋能;主持人“话语场域”的伸张,体现在主持人话语风格更加多样,是主持人个性化表达的必然选择;主持人“技术场域”的革新,要求主持人掌握更多的传播技术手段。面对媒介环境之变,主持人只有主持技术随之而变,才能更好地坚守信息传播前沿的阵地,经得住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挑战。

关键词 媒介融合;主持人;场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1-0105-03

“场域”一词是由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在他的著作《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这样定义:“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它是一种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构成这个社会世界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 1 ]主持人这一角色在媒介场域中有独立的身份属性。与主持人相关的角色身份、应用技术、工作环境、传播对象等由自身及外在的因素所构成的关系网,可以叫做“主持人场域”。媒介融合不仅是媒体机构的重组、媒体体制机制的调整,更是媒体在节目内容生产上的融合、传播方式的多元。因此,无论是从媒体的内部结构的调整到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化都改变了“主持人场域”原有的状态。

1 主持人“传播场域”的拓展

主持人“传播场域”指主持人参与的节目或其他视听内容所投放的传播平台的集合。以节目为主体,不同的传播平台为变量。呈现出即时性的新要求和互动性的新变化。

1.1 主持人“传播场域”的突破

传统媒体时代,节目的播出平台相对单一,主持人的传播场域有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媒体间的壁垒被打破,新旧媒体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除了自身的传播平台之外,也开拓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各级广播电视台的节目除了可以在传统媒体端观收听收看之外,也可以在该媒体的网络平台及所属App收听收看,实现了多端联合。除此之外,网络视频平台、音视频软件的新兴传播平台的出现,如央视视频、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使主持人有了参与非传统媒体节目的机会,“传播场域”得到拓展。这也要求主持人需要掌握了解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对主持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2 主持人传播的“即时性”要求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传播场域”具有即时性要求的特点。媒体融合不仅是广播、电视、报纸之间的融合,网络平台、移动App与各社交平台的融合也在媒体融合的大潮当中。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普及的大背景下,人人都是麦克风,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记录者、传播者。相比传统媒体中记者到场进行信息采集,再由媒体平台播出的制作流程。大众移动端的拍摄传播速度更快。因此,新媒体时代对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要求更加明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开设有《新闻直播间》《24小时》《新闻30分》等节目。由于电视新闻制播有一定的过程,即时的新闻传播仍会受一些限制。而一些直播软件的兴起,使一些新闻事件可以通过大众的移动设备直接进行即时的传播。除此之外,新的信息传播平台的增加,改变了传统媒体唯我独尊的信息发布地位。对于媒体行业来说,时间即生命。主持人作为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关键一环、重要一员,更要重视互联网背景下大众对“内容”的“即时性”要求,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

1.3 主持人传播的“互动性”加强

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除了使受众参与媒介传播的方式更简单,也让受众与媒体的互动交流更加便利。如交通类广播节目中,常融入听众的路况分享。这不仅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也大大提高了听众的参与度,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感。广播电视媒体在节目中通过设置热线、微博、微信公众号留言等互动方式,不仅加强了主持人与受众的沟通,也打破了节目与受众受话筒、屏幕的“物理场域”限制,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该类节目交互性传播的转变,改变了原来节目中只有主持人单向传播,变为主持人和受众双向互动的“传者—受者、受者—传者”的交流接收方式。这也是该类节目具有较强黏合性的重要原因。这要求主持人要改变原有的与观众单向的传受关系、我说你听的身份定位,加强节目的互动性。这不仅是媒体节目黏合观众的需要,也是主持人形成個性化表达的重要因素。

2 主持人“工作场域”的多元

主持人的“工作场域”,一方面指主持人可以在哪些媒体平台进行播音主持创作,以主持人为主体,工作的媒体平台为变量。另一方面指主持人这一角色,除了自身的播音主持工作之外,承担的其他工作内容的集合,以主持人为主体,工作内容为变量。

2.1 主持人工作平台的多样

媒体融合打通了主持人全媒体的“工作场域”,使广播、电视、新媒体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主持人的工作场域发生了变化。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在广播里发声,广播节目主持人也有可以出现在荧屏之上。2018年3月中央三台合并之后,在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中,可以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配音;北京青年广播电台,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可视化的广播直播间,在直播间架起摄像机进行视频直播,不仅可以听到广播节目,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看到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实况直播。从另一个层面这打开了广播节目的视觉空间。而网络的发展,也催生了大量网络节目和音频软件,使得主持人又有了新的实践工作平台,工作场域更加多元。

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因不同媒介的呈现特点不同,主持人的语言状态也不相同。主持人要熟悉广播、电视、网络媒介中不同的传播媒介的语言特点,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受众的需要。

2.2 主持人“角色身份”的复合

主持人角色身份的复合是主持人领域一直以来被关注的话题。但在融媒体时代,由于媒介融合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媒体环境变化,主持人的社会影响力在多媒体传播中再次被放大。主持人在节目的生产制作中担任多种角色的不在少数。董卿是当下国内优秀的主持人,曾连续主持十三届央视春晚。在2017年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广泛好评,在这档节目中,董卿不仅是该节目的主持人,也是这档节目的制片人。从节目的策划到节目成型,她全程参与。在这档节目中董卿不仅要主持好节目,还要调动各方力量,设计好节目。这是主持人多重身份角色的复合,也是主持人这一角色在媒体中具有重要优势的体现。

不得不提的是,当下对“记者型主持人”的倡导。由于我国广播电视等媒体采播工作分离,“记者型主持人”是播音员、主持人参与新闻采访、亲临一线,这样使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对新闻的报道、解读更加准确。无论是新闻节目中的“记者型主持人”,还是节目中主持人多重身份的复合,这都扩充了主持人的“角色身份”,这也对主持人能力有了更高要求,需要主持人熟悉了解各工作岗位的内容。

3 主持人“话语场域”的伸张

主持人的“话语场域”包含主持人在一档节目中展现的话语风格和在不同节目中呈现的话语样态。无论是广播电视节目,还是网络节目,节目类型决定了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样态。

3.1 话语风格多样,满足多样化需求

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大众能接收到信息更加丰富多样。哪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离观众最近,符合大众的接收习惯,哪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就会受到大众的青睐。新闻节目虽然以庄重、严肃为特点,但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节目主持人朱广权,却被称为新闻节目主持人中的“段子手”。朱广权在新闻节目主持过程中诙谐幽默、段子不断,观众好评如潮。有人说:新闻节目离人民群众更近了。究其原因,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改变;受众的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变化。一本正经的新闻节目形式,难免产生与受众的距离,而主持人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在不影响节目内容、定位的前提下,反而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丰富一档节目中主持人固有的风格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风格,是适应大众对个性化表达追求的有力之举。

3.2 话语样态多变,受众意识加强

在当前短视频的盛行背景下,2019年《新闻联播》节目开创《主播说联播》的短视频栏目在短视频平台和微信、微博上推送。主持人康辉一改电视节目《新闻联播》中庄重严肃的播报状态,围绕一个新闻热点进行口语化的评述。在2019年9月关于中美贸易战时的一些话题时,主播们语气强硬,态度明确,表达了大众对中美贸易,美方的不满,在微信朋友圈引起网友的转发和点赞。短视频栏目的產生背景,不仅是为了更适合互联网传播的节目形态、更多是满足受众不同观看习惯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舆论导向。显然,单一的语言样态无法适应受众多样化的实际需求。从《新闻联播》到《主播说联播》节目中主持人“话语样态”由单一到多元的变化可以管窥,单一的话语样态感染力有限,鲜活丰富的话语样态才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需要注意的是,一档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样态,也应相对稳定。

4 主持人“技术场域”的革新

主持人的“技术场域”指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播技术的集合。主持人的工作常被人认为只需要用“嘴”说。新媒体时代,受众需要的不仅是流畅的语言表达、独特的观点、深厚的文化底蕴,新颖的传播技术手段也成为越来越吸引受众眼球,成为主持人必要的能力之一。

4.1 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每年两会期间,如何才能在众多报道当中脱颖而出,一些媒体除了进行全方位的现场报道之外,新的传播技术也大量应用。如2017年的两会,黑龙江电视台多路记者通过移动手机端直播的方式把两会新闻现场实时地、全方位地、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两会报道通过网络技术特殊设计,进行“云”报道、“云”采访,也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除此之外,人工智能、AI主播等技术也在信息传播中广泛运用,如2018年新华社AI主播邱浩上岗、各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进行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内容投放和传播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下信息传播更具个性化,更有科技感。主持人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能更好的利用技术手段更好地传播?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主持人掌握新技术、适应新环境提出了更多能力要求。

4.2 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必要

Vlog、网络视频直播、H5等各种新传播技术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表现出“个性”“个人”的特点。这与当下移动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服务呈现个性化特点相关。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0年4月发布数据,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2]。手机移动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9年11月9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篇题为《康辉的第一支Vlog:明天要出远门》,康辉通过自己拍摄的第一支Vlog,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新媒体传播技术因独特的视觉角度、画面呈现等方面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主持人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不仅能提高所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也是主持人个性化展现的重要手段。新媒体传播环境不仅需要主持人会拍摄、导演、剪辑,还需要了解熟悉新媒体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

5 结语

主持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所处的环境变化、关系变化,是思考主持人“场域”变化的核心。主持人的“传播场域”由单一媒体的单一受众向多媒体多平台多种受众拓展;“工作场域”由单一媒介的单一工作,向多媒介、多平台的多工作延伸;话语场域的决定因素不再仅仅是节目定位,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受众的需要,主持人的话语场域在不断地伸张。一个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样态可以多样呈现,一个主持人的话语样态在不同的节目平台,也不相同,这既是主持人“人格化”的加强,也是节目“多元化”的体现;主持人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能力,成了主持人更好实现信息传播的又一件必不可少的利器。恰恰相反,AI主播不是主持人的敌人,而是主持人的延伸。关注媒介环境的变幻,掌握和利用新兴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积极融入新媒体传播平台,做到“受众在哪里,传播就在哪里”是主持人适应媒介融合的基本遵循。在信息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站在信息传播前沿的主持人,如果固守传统,脱离新媒体,将淹没在大众传播的浪潮之下。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中国网信网.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7].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猜你喜欢

场域媒介融合主持人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