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穆斯林的葬礼》的电影改编

2020-02-21申载春罗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电影小说

申载春 罗湉

摘 要:《穆斯林的葬礼》 是霍达的代表作,自发行后就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评论家的关注,随后它又被谢铁骊导演翻拍成电影《穆斯林的葬礼》 。在小说到电影的文本转换过程中,导演采取以简驭繁的策略,对原著的内容进行了摘取和再创造,于人物删减中重构人物形象和突出故事主线、于情节删减中明确爱情自由的主题、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现影视的艺术特色,体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 小说 电影

《穆斯林的葬礼》 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巨著。作品发表后,许多评论家、学者和广大读者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冰心称它为“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a;刘白羽感叹:“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变,奥妙无穷”b;小说也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成功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揭示了回汉文化漫长的融合发展过程及在政治、宗教的时代氛围中,人们对人生真谛的困惑与追求,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c1991年小说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于199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穆斯林的葬礼》,导演谢铁骊,编剧霍达。电影对小说进行了再创作,以新的艺术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穆斯林的葬礼》 这部五十多万字的长篇被浓缩成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限于篇幅容量的问题,影片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也对其中人物、情节和表现方式进行了影视化改编,使得电影既体现了原著的精神气质,又展现了影视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删减

高尔基有句名言“文学即是人学”,文学作品离不开对人的关注。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电影的核心。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全方面去描绘一个人物,电影同文学艺术作品一样,运用各种影视艺术方式表现人物,以刻画典型人物典型形象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塑造了众多性格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如善良朴实而又固执愚昧的梁亦清,精明强干而又优柔寡断的韩子奇,虔诚信奉而又封建专制的梁君璧,美丽纯洁而又情感脆弱的韩新月……小说有五十余万字,提到的人物有二十多个,作者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立体化效果,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复杂多面,以期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而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艺术,追求简洁明了的即时性观赏效果,性格鲜明、气质独特的人物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导演谢铁骊和编剧霍达对影片中的人物做了减法处理:在人物数量上,编剧删减了很多与故事主线无关的次要人物,保留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韩天星、陈淑彦等几位主要人物,展现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爱恨情仇;在人物形象上,编剧对影片中所有人物进行了提纯净化,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中最典型最具特征性的一面,展现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性。电影通过简化人物细节和删减次要人物来突出作品复杂内容的主要方面,使得人物形象和故事主线更加清晰明确。

首先,抓住主要细节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韩天星、陈淑彦是小说中重点塑造的人物,也是电影演绎的主要人物角色。在原著中,作者通过大量细节的细腻描写表现出主要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将人物形象刻画得丰富饱满;人物形象虽然十分丰富,但也弱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电影则删减了部分内容描述,抓住主要细节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了具象化,凸显出主要人物的典型性,创造出与小说不同的新的人物形象。陈淑彦就是典型的例子,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淑彦作为寒门子弟的自卑心理和对于爱情的懵懂思索,但在电影中,导演就删去了这一部分,而着重塑造淑彦单纯善良的一面。在淑彦一开始出场时,影片就对她质朴的形象有所展现:她站在新月的家门口,局促羞涩地与韩太太说话,在梁君璧表示愿意给她在工作上提供一些帮助时,她激动地连连感谢,又抢着帮姑妈洗衣服,让人心生喜爱。小说对淑彦的部分描写就隐约体现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女孩的愚笨,她在梁君璧的暗讽下浑然不知,还被梁君璧的话语感动,对她唯命是从。电影却让淑彦更多了几分人性的纯真美好,她不仅真情实意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同时也热切地关心自己的好朋友新月,自加入这个家庭之后,她就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这也不禁加重了人们对于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孩无法获得幸福婚姻的命运的惋惜。除此之外,电影对新月、楚雁潮、姑妈等都进行了人物简化,新月减少了女孩稚气的刻画,着重表现其成熟、脆弱、忧伤的主要性格特征,更显人物在家庭纷争中的曲折命运;楚雁潮减少了身份背景的介绍,去掉了人物软弱无奈的一面,使得人物形象趋于完美,更添积极正能量;姑妈减少了对自己身世哀叹的描述,而着重表现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爱惜子女的光辉形象,更展现出战争岁月中妇女的人性之美。这些细节的去除,是为了凸显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得人物更加单纯,具有针对性。

其次,删减配角以突出故事的主线。除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主要人物,小说还塑造了谢秋思、郑晓京、罗秀竹、唐俊生、伙计老侯等一系列配角,这些角色在书中又与主要人物产生出新的联系和新的矛盾。但在电影中,很多配角几乎被删去了存在,有的只是闪过几个镜头和画面。研究《穆斯林的葬礼》的有关学者就提到这部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一人” 和“一事” 来展现的,其中 “一事”就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恋爱矛盾。d 电影删减了这些配角人物及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恰恰是为了突出韩楚恋爱矛盾的主线,从而点明主题。

新月与楚雁潮是师生关系,他们是在大学里相识相恋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其他的角色,如班长郑晓京、上海姑娘谢秋思、“乡巴佬”罗秀竹。小说在展现韩楚恋爱矛盾之外,还插入了郑晓京与楚雁潮之间的政治矛盾、谢秋思和楚雁潮及唐俊生三人的恋爱矛盾、谢秋思与罗秀竹之间的寝室矛盾等次要冲突。电影对这几个人物及相关事件就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过多的介绍,基本删去了她们的内容。小说中激烈精彩的寝室冲突在电影中也被直接剪辑,变成了新月热心地帮助罗秀竹学英语,尽显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大学生活的闲适美好。而谢秋思与楚雁潮之间的关系,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谢秋思在心里并不否认,自己已经真的坠入情网了…… 她对那个比她年长比她强大的男子汉不仅爱慕而且简直是敬仰…… e但在电影中却只用了一个镜头来展现:新月在楚老师的宿舍里正在交谈,这时谢秋思敲门进来了,她站在书架前找书,时不时回过头来看一眼。当然,看过小说的人会认为这是谢秋思爱慕楚雁潮的隐晦表现,但只看电影的话,这种情感就几乎难以察覺。电影删减了这些部分,转而对新月与楚雁潮之间的恋爱矛盾浓墨重彩。从新月踏入大学初次邂逅楚雁潮,影片就将新月大学生活的呈现放在了她与楚老师之间恋情的描绘上,其他人物成了他们的背景和促进情节发展的人物,如新月生日那天,小说中描写郑晓京和罗秀竹意外发现了新月与楚雁潮的恋情,从而触发了郑楚之间的矛盾,而电影就只是展现了郑晓京和罗秀竹来为新月庆祝生日,新月收到了来自楚老师包含生日祝福与爱意的邮件,其他两人便成了这段爱情的见证人,推进了韩楚情感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将小说中多条矛盾冲突线简化成韩楚恋爱的一条主线,使得电影主题鲜明,通俗易懂,迎合人们的观影习惯和审美感受。

布德·舒尔伯格认为:“电影没有时间表达我所要的‘枝蔓,复杂的矛盾的人物‘枝蔓;电影必须按不断上升的方式,从重要的事件走向更重要的事件,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模式。”f一部容量巨大的长篇小说要改编成短小精炼的电影,就必须要对有关内容进行取舍,选取主要元素来展现。电影《穆斯林的葬礼》 的编剧霍达选择保留原著中人物最本质的形象特征及删减次要人物来完成小说到电影的转换,达到人物集中、人物形象鲜明、结构清晰的影视要求。当然人物删减相应也产生了一种新的效果,那就是既突显了小说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又把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加渲染、亮化,以此增加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 情节删减

情节作为叙事类文艺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显示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关系、时空关系、因果关系、情感关系上尤为重要。我们只有通过开展情节才能深入刻画人物,凸显作品的主题。作为一部篇幅浩大的长篇小说, 《穆斯林的葬礼》 内容丰富,事件繁杂,情节曲折。小说事无巨细地叙述了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三代人的故事,由此牵引出一系列精彩激烈的情节,如“梁亦清之死”“韩子奇重振奇珍斋”“韩子奇与梁冰玉结合”“韩新月得病”“韩新月之死”等众多故事情节。而电影的长度无法容纳小说的全部内容,改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将更简洁清晰的故事线索呈现给观众,创设吸引眼球的故事情节。因此,对应于人物删减的处理方法,导演对作品情节也做了强有力的删减改编,这种转变具体体现在情节的压缩整合。改编者根据剧情删减某些情节内容,更好地完善了影视作品的节奏感,增强了视听表现。

压缩整合情节以突显主题思想的变化。“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往往具有多层主题和内涵,但改编成影视剧却要一个简洁而明确的主题,否则会因线索过于复杂而没有头绪,这样就需要对原著的枝蔓素材忍痛进行砍削,以便得到那个更集中的明确的主题”g。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结构宏大,主题意蕴多元复杂。其中,有对穆斯林在现代中国的自我身份的认同,对回民族传统精神的礼赞,对民族大融合的呼唤,对 20世纪中国动乱历史的反思,对古玩玉器艺术的热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等,传达了厚重丰富的主题思想内涵。电影则着重选取爱情自由的主题进行影视化表达,以新一代穆斯林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为影片主线及老一辈穆斯林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为影片辅线,删除简化其他与爱情主题无关的情节,把原著改编成一部以生之绚烂和死之壮美共同烘托爱情自由的主题的影片。

这在韩楚之恋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小说通过很多情节来描写楚雁潮与韩新月在理想上的共同追求,如“宿舍闲谈”:楚雁潮邀请新月到他的住所小坐,新月在观看楚老师宿舍时无意发现了楚老师正在翻译文学作品,一股新奇和景仰之情在新月心中油然而生。于是新月兴奋地拿起楚雁潮的手稿阅读起来,不时询问楚老师有关译作的事情。在宿舍里愉快的交谈又表现出对于译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宏伟的计划,这种相近的人生观、共同的兴趣都使得他们渐渐爱上了彼此。而电影对这一情节是这样展现的:新月在楚老师的宿舍里发现了译作,简单询问过楚老师有关译作的事情就直接表明自己未来也想从事这样的工作,之后的交谈被推门进来的谢秋思打断了,这段宿舍闲谈也就相应结束了。与小说对于两人在理想上的共同追求作了详细的描绘相比,电影简化了情节表现,既没有给人物安排细腻的心理活动,也没有给更多两人有关理想交流的镜头。影片主要是将两人单纯的爱恋展现出来,“第二次探病” 中:楚雁潮给新月带来了一台老式留声机,留声机里播放着他们共同喜欢的曲子,两个人都没有说话,默默听着醉人的曲子,互通情义。可见,一个眼神、简单的交谈、在美妙的音乐下共同陶醉的感受,这些都足以使两个青春年华的男女心灵契合、互生情意。电影虽然看似弱化了理想的一面,但实际上它只是精炼了爱情的元素,使得人物之间的爱情更加纯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简单美好,人性之美也更加绚烂。

除了理想的主题元素以外,小说还有大量抽象的议论、解说描述性旁白和人物事件情节来表现民族宗教文化,如“梁亦清雕刻宝船” 一情节中提到回族人民有着自己民族的习俗文化,同时也会融合部分汉族文化;“新月过生日” 中,书中表示穆斯林回族有着只吃清真食物的饮食习惯;“姑妈之死” 中,小说描写了梁君璧坚持每天完成五次礼拜,严格遵守教规教条,甚至在遭遇姑妈、新月相继离世的巨大变故之后,依然严守着戒斋的主命,完成穆斯林的祭典。电影中就没有了这部分的渲染,在删减了一些有关宗教文化的场景和情节之后,影片仍然把视角投向作品中最主要的两次爱情矛盾冲突,展现了以梁君璧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理性的爱情与自由的扼杀以及新月、楚雁潮、梁冰玉这样新式人物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爱情自由的呼唤与捍卫,体现出一代新兴力量的成长。电影《穆斯林的葬礼》 通过情节的简化整合消解了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弱化了作品的民族宗教色彩,明确了爱情自由的主题思想,同时使单个情节更加饱满有力。

对于电影的创作,谢铁骊导演表示:“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第一条, 就是文学。写电影剧本,还是离不开文学创作的那几个要素,大体就是,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景物的描写,有情绪的渲染,还有所要阐明的主题思想。”h 基于这种改编原则,导演谢铁骊和编剧霍达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和遵循影视艺术规律和表现特点上,采用“立主脑,去枝蔓” 的方法对原著情节进行删减,以此更好地明晰故事线索、加强戏剧冲突、突出影片主题。

三、 表现方式的改变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要表现小说的内容,就需要将文字语言改变成影视语言,灵活地运用电影的艺术手法来呈现。在这两种艺术的转换当中,作品又有了新的表现方式,让我们对作品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感受。

时空切换的镜头推进。小说通过月和玉两个意象的交叉叙述来平行展开两个时空三代人的故事,以玉魔—玉殇—玉缘—玉 王—玉 游—玉 劫—玉 归—玉别描写老一辈梁亦清、韩子奇的历史经历和恩怨情仇,以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展现新一代人物新月的悲剧命运。而电影不能和小说一样用文字分章的形式来区分两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电影只能通过画面和镜头的切换呈现不同的内容。如小说中开头部分就描写了梁冰玉多年归来的场景,她在博雅宅门口停住了脚步,陷入回忆的背影和无限感慨的喟叹都给读者留下了猜疑和遐想,下一页以“玉魔” 为标题的新的一章表明另外一个故事开始讲述了。电影则是从梁冰玉登机的场景开始拍摄的,梁冰玉坐在飞机座位上,看着窗外的天空,若有所思,然后镜头一转,易卜拉欣的身影出现在我们眼前,两个不同的时空就这样顺利切换。小说基本上就是先讲述韩子奇的故事,然后又同时平行交替讲述韩新月的故事,每章结尾都留下或多或少的懸念,让人意犹未尽。电影的时空切换是以梁冰玉的归来行程作为镜头推进,梁冰玉登机—梁冰玉下飞机—梁冰玉住进旅馆—梁冰玉灯下沉思—梁冰玉电话询问故居—梁冰玉月下回忆—梁冰玉坐上车前往故居—梁冰玉下了车走向故居—梁冰玉敲门—梁冰玉祭奠,影片以老年的梁冰玉重返故地入戏,以她的所见所闻触发的回忆和情感来统率整部影片,运用大跨度的时空跳跃和平行蒙太奇的方法,将历史与现实、老一代与年轻一代几条情节线同时推进。这一巧妙的时空切换设计不仅可以使创作者详其所详、略其所略,还能让没看过小说的观众也可以清晰明确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不至于感觉情节的混乱和时空的模糊,这也恰恰体现出电影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

电影留白的想象艺术。除了时空切换的影视手法,电影中还使用了留白的方式给观影者制造想象的空间,留有余味。梁冰玉在奥利佛死后便一蹶不振,她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脑子里一直回响着奥利佛的那句话“我们都有权利生活、都有权利爱”,在战争与死亡的压迫下,梁冰玉突然解放了人性,爆发出理性的爱,她通过灵魂的考问唤醒了韩子奇心中深藏已久的情感,于是他们相爱结合了,这是小说中对梁冰玉爱上姐夫韩子奇过程的详细阐述。但电影中只有一个镜头:韩子奇拿着一封信回忆着梁冰玉深情地对他说的那句话“我们都有权利生活、都有权利爱”,然后镜头展现的是两人带着共同的孩子新月回归故居的画面。对于梁冰玉与韩子奇相爱的原因和过程,电影并没有说明和表现,观众通过后来的情节发展大致能猜出梁冰玉与韩子奇结婚了,可这不惜违背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也要在一起的理由却没有告知,这就形成了一片空白。电影采用了与小说不同的艺术手法对这一关键因素选择了留白,供观众任意揣测想象,也是为了使内容更加意味深长,将这段爱恋的是非对错留给观众去评价。除此之外,小说在最后还描写了韩子奇死前悲惨的情景,他痛惜新月之死,同时也十分思念自己的挚爱梁冰玉。生命衰亡之际,他进行了精神上的痛苦挣扎,终于说出了:“我……不是回回”的事实真相,这出乎意料的结果令所有人惊叹,并回头深思这场闹剧的荒谬性与可笑性,从而形成对整体命运的嘲弄。但是电影也没有直接展示这一部分,而是通过天星和淑彦之口告诉多年归来的梁冰玉,韩子奇与梁君璧已双双离世,这也给我们留下了空间去想象韩子奇死前的思想状态,他是否对于这场家庭悲剧有过反思和忏悔?当然,电影改写了这一结局,也是为了保留作品的悲剧意味,从而使得作品的悲剧价值得到升华。

在影视改编过程中,电影不仅仅是对小说内容的摘要精炼,还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影视语言。电影《穆斯林的葬礼》 运用多样的手法表现小说的艺术意蕴,在吸取小说平行结构的优点外,还积极探索了影片新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同时电影改变了小说原有的叙事,将部分内容进行留白,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感受。

四、 结语

电影《穆斯林的葬礼》 展现了两代穆斯林近六十年的生活沉浮,揭示了人们在那段苦难岁月中对真实自我的找寻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电影在充分尊重还原小说的同时,也对小说进行了创新性的删改。从人物删减、情节删减产生的效果以及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我们都能看出这部电影的精良之处。虽然这部电影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但是无论如何,它为那个年代的电影人丰富了创作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大家都不甚了解的回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为当代对于民族宗教文化的认同和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反思。

a 冰心:《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序言,《文艺报》1990年8月18日。

b刘白羽:《穆斯林诗魂》,《光明日报》1990年7月29日。

ce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第422—423页。

d 张生:《一部被误读的通俗小说——谈〈穆斯林的葬礼〉的通俗性,民族性与现代性》,《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

f 〔美〕 莫·贝哈: 《电影与文学》,齐颂译,《世界电影》1989年第6期。

g 汪云霞、王承俊: 《创意写作 : 小说与剧本中的虚构和叙事》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版,第203页。

h 申腾主编:《中国大学人文讲演录(第3辑)》,柯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参考文献:

[1]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2] 申腾主编.中国大学人文讲演录(第3辑)[M].阿图什:柯文出版社,2001.

[3] 汪云霞, 王承俊.创意写作:小说与剧本中的虚构和叙事[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4] 淮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淮安文史资料(第19辑)·淮安名人(下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5] 刘悦宵.中外名著导读[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

[6] 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7] 谢建华.影视传媒实践教材系列丛书·广播电视编导系列:實用影视写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8] 岳莹,陶萌萌.论《穆斯林的葬礼》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之失[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6).

[9] 马海燕.从文化认同看电影《穆斯林的葬礼》[J].鸡西大学学报,2009(3).

[10] 刘霞云.论《穆斯林的葬礼》影像叙事的精神内核[J].电影文学,2014(19).

[11] 刘霞云.遗憾的遗忘——论影片《穆斯林的葬礼》对原著的改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6).

[12] 张生.一部被误读的通俗小说——谈《穆斯林的葬礼》的通俗性,民族性与现代性[J].新文学评论,2013(4).

[13] 郑云海. 文学与影视:从文本到画面[J].影视观察,2015(2).

[14] 莫·贝哈.电影与文学[J].齐颂译.世界电影,1989(6).

[15] 冰心.穆斯林的葬礼[N].文艺报,1990-08-18.

[16] 刘白羽.穆斯林诗魂[N].光明日报,1990-07-29.

作 者: 申载春,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从事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研究;罗湉,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8级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学研究。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电影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