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总目次
2020-02-2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书写新范式
张 林,周济民 4-1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伟大贡献
刘 佳,顾保国 4-7
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境遇及实现路径选择
李建宇 4-13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理论逻辑
陈金龙,杨 亮 5-1
新时代观的唯物史观意蕴
石德金 5-8
人民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当代治理:一个微观分析视角
吴育林,赵悦彤 5-16
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
廖小明 5-25
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打赢脱贫攻坚战
王晓红 6-50
民族学与人类学
理解个人、社会与文化
——人类学田野民族志方法的探索与尝试之路
赵旭东 1-1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时尚美学:访彭静莲教授
向 丽/问译,彭静莲/答 1-17
天下田里
——关于“田”的知识考古
彭兆荣 1-28
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文化实践:“边汉社会”的又一类型及概念再思
杜 靖,李 耕 1-35
物质性与虚空性
——理解汉人民间宗教的两个向度
石 峰 1-49
病痛叙事的人文特征及其利用路径探析
——医患关系研究前沿报告
王建新,赵 璇 1-59
“人与仁”:传统中医医患关系的当代启示
任杰慧 1-67
精神疾患的仪式治疗与文化调适机制
——基于凉山彝族“苏尼”身心健康的人类学探究
唐钱华 1-77
美国“民族史学”发展历程:回溯、反思与展望
刘海涛 1-84
明清时期傣、白族名混称的原因、影响及其辨识
古永继 1-99
中医人类学视野下的具身性与多重世界
和少英,姚 伟 2-1
成为少数民族医药:一个历史本体论的视角
赖立里 2-9
明清时期掸傣土司区域的非中心化政体与联姻政治
马健雄 2-19
历史的遗产:南诏国寻传蛮分布区城镇建设与治理考述
李艳峰,李宇舟 2-33
“生”“熟”之间:咖喱在中国的在地化
李静玮 2-40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建构述论
王文光,江也川 3-1
从“五族共和”到“民族熔炉”与“民族自决”
——孙中山民族思想研究
龙晓燕,薛 昊 3-8
输出还是互动?
——中国农耕文化进入非洲研究
高良敏,齐腾飞 3-15
平行与交织
——军政时期缅甸华人的生存策略、日常政治与国家想象
段 颖 3-26
都市移民社会中佛教灵性实践的人类学透视
戴 路 3-36
人类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兼谈中国人类学的当代使命与责任
石 硕 4-23
走出弗里德曼宗族研究困境:从“分离说”到“配套说”
张继焦,党 垒 4-34
社会人类学的认识论传统及其启示
卢成仁 4-44
从“一姓一祠”到“六姓共祠”:小白井村公共空间变迁的社会文化阐释
牛文斌 4-54
热闹:艺术存在的生活状态
——以元阳县少数民族农村文艺队发展为中心的讨论
郑佳佳 4-63
黎族家屋生命力象征与空间秩序
谷 宇 4-72
“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艺术民族志
——兼论音乐民族志与相关学科的互文性渗融关系
杨民康 5-35
中国民族宗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祁进玉,马婧杰 5-49
“美本”与“纳帕”:民族杂居背景下纳西族祭天习俗的变迁
王正宇 5-58
作为生存策略的亲属实践:旅游发展下摩梭人家屋社会的生计变迁与调适
马腾嶽,马 群 5-65
乔健和《印第安人的诵歌》
周大鸣 6-1
中国近代贱民与底边社会
——乔健教授晋东南乐户研究及其启示
赵树冈 6-8
由文化适应到文化自觉:广州苗族务工者的文化实践
温士贤 6-15
有序的混沌:中老边民互市的人类学考察
张雨龙 6-24
政治学·管理学
中国何以须要一个国族?
周 平 1-106
海洋法公约“历史性”话语体系及其南海历史权利认知意义
宋培军 1-126
能源命运共同体:全球能源治理的中国方案
朱雄关 1-140
绿色减贫的靶向功效、运行逻辑及长效机制
——基于“主体一产业一空间”三维互嵌耦合阐释框架
王元聪 2-144
“有疆无界”到“有疆有界”
——中国疆域话语体系建构
李大龙,铁颜颜 3-42
县乡领导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功能廓析与路径创新
——一种基于IAD的分析框架
史云贵,薛 喆 3-63
从殊途到同归:案例中基层权力非正式运作的未预结局
孙薇薇,董凯悦 3-72
激活国家:历史制度主义视阈中的国家治理
赵子尧 3-81
北极疆域演变:动力机制、现实条件、障碍因素及趋势走向
李振福,刘永麟 4-82
文明国家:中华国家范式的一种理论阐释
朱碧波,张会龙 4-91
村级治理的变迁、困境与出路
贺雪峰 4-129
何以走向协商治理?
——城镇化与乡村治理的转型逻辑
袁 松 4-137
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背景下中缅边境跨境人口流动治理研究
尤伟琼,董向芸 5-87
打赢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制度密码及实现路径
王超品 5-95
中华民族:一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
范 俊,孙保全 5-109
治理单元重构与城市社区治理质量
何绍辉 5-119
农村后备干部培养体系的转型与重塑
梁永成,陈柏峰 5-127
增长的极限:论能源收益递减效应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曹峰毓,吴 磊 5-138
万联时代层累式信息分化及因应策略
谢俊贵 6-32
利益联结机制中的扶贫责任偏离及其治理
范建刚 6-41
国内经济大循环视角下的“电商直播”
李 贤,崔博俊 6-56
压力型体制下的派出所运作
——以数字任务为中心展开
陈 青,张晓辉 6-64
从“生命政治”到“文化治理”:对公共文化的一种定位与解构
刘 莉 6-72
历史学
论康熙年间清朝与安南政治关系及边界问题
段红云,杨丽云 1-115
《地图学史》项目与未来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访马修·H.埃德尼教授
成一农/问,马修·H.埃德尼/答,包 甦/译,成一农/整理 2-48
对中国古地图和地图学史研究未来的展望
——对马修·H.埃德尼教授访谈的回应
成一农 2-56
中国慈善的传统与现代转型
周秋光,李华文 2-61
南宋户部与内藏的分权与合作关系研究
吴晓亮,胡 燕 2-75
民国时期云南地方与中央税权关系的嬗变
董世林 2-83
“汉化”抑或民族融合
——清前期边疆治理中的杀虎口
张佩国,张 晋 3-54
云南青铜文化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李东红 3-89
石寨山文化时期滇池水域
陈 斌 3-98
社会流动论争与“富民社会”视阈下的科举制
董雁伟 3-107
盐业资源与地域发展:以河东盐的历史演进为中心
张 欣,赵小平 3-117
宜兴徐氏义庄与明代江南宗族义庄发展
潘伟峰,王卫平 4-98
7~14世纪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比较新论
钱金飞 4-110
朗州蛮与唐末五代长江中游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
——以雷氏父子为中心的考察
曾育荣,黄柏权 4-120
东汉王朝对西北边疆治理策略研究
李晓斌,王兴宇 5-78
中东地理学家印象中的“中国海”
姚继德,乌苏吉,白志所 6-106
多元视角下的傈僳族源流考释
段丽波 6-120
社会学
优序求助:互联网时代的乡村互助关系重构
郝国强 2-92
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治理探析
龚振黔,龚 婷 2-101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师道尊严
刘 皛 2-109
法 学
刑事案卷与文字关系的历史及启示
——基于清代案卷材料运用的考察
牟 军,朱 慧 2-116
我国部分民事案件当事人妨碍诉讼心态之缘、型、纠
胡思博 2-124
网络法中的“网络”
胡 凌 3-127
论公共空间的隐私
岳 林 3-136
论网络平台规则
邱遥堃 3-148
生态法治之实践维度
谢秋凌 3-159
清水江文书中纠纷解决的价值取向研究
钟一苇 3-166
法院组织控制中的信任机理
黄 瑞,王启梁 4-145
法理视野下的西南边疆司法治理模式建构
徐 清 5-103
环境司法积极发展与效能有限的解释
张 丽 5-147
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科学思维:以人类学为中心
侯 猛 6-79
新兴法领域的社会科学运用:以金融法为中心
缪因知 6-87
合同诈骗罪及其合同效力的司法认定
——以“托盘贸易案”展开
张 慧,成 功 6-96
文艺学
时空之流的个人记忆
——冯友兰、金岳霖、钱穆以西南联大为中心的回忆录
杨绍军 1-149
论“八卦”的特征和社产、情感功能
谭光辉 1-158
基于振荡的意义涌现与生成
——论梅洛-庞蒂与加达默尔的语言观与意义生成观
冯文坤 2-152
论艺术的双标出性
陆正兰 2-165
从影像意识重新理解视觉文化: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分析
张 骋 6-131
元代散曲选本中的元人散曲观及曲学史意义
王亚男 6-139
哲 学
马克思的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先验政治美学?
——兼与张盾先生商榷
李金辉,王 旗 1-165
语言学视野下中西医原创思维模式对比研究
刘志成 4-156
旅游研究
旅游需求新趋势的理论探索及其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王克岭,董俊敏 2-132
社区旅游经营者社会责任:驱动因素与表现形式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吕宛青,葛绪锋 5-156
喀什老城空间改造中的文旅融合与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梁 媛 5-165
旅游孤岛效应: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
田 里,宋俊楷 6-147
融合与跨界:康养旅游产业赋能模式研究
杨红英,杨舒然 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