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发展需求与研究现实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创院院长郑向敏教授访谈
2020-02-21郑向敏
郑向敏,宋 伟
宋伟(以下简称“宋”):郑老师您好!感谢《社会科学家》周玉林主编的信任,让我再次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向您学习和讨教。据我了解,您对体育旅游研究较早,而体育旅游是近些年来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作为一种兼具体育和旅游属性的活动,体育旅游活动的痕迹可以追溯的历史非常久远。比如早在公元前年4世纪,古希腊人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功会就已经远近闻名。运动会期间,四面八方的游客、代表团等汇聚奥林匹亚,为各自支持的运动员加油助威,这与今天的足球迷、篮球迷到现场观看自己喜欢的球队比赛就非常相似。我了解到体育旅游是先在国外发展兴盛起来的,您能不能对国外体育旅游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介绍?
郑向敏(以下简称“郑”):是的,我在21世纪初就开始涉及旅游、体育、运动与休闲的相关研究,应该说是比较早进入体育旅游研究的学者之一。我们现在讨论体育旅游时,更多的是将它看成一个体育与旅游交叉的新兴业态。如果从这一角度看,逻辑上,体育旅游最早是伴随着体育业与旅游业的出现、发展而出现,并随着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而繁荣兴旺。
我们一般认为,体育业和旅游业是先后形成于19世纪早期和中期的。这两个产业明显的交叠是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典型事件是西欧主要国家先后成立的各类体育俱乐部。比如,1857年,世界上第一个登山俱乐部——伦敦登山俱乐部在英国创办,随后澳大利亚、瑞士、意大利、德国、法国也相继成立了登山俱乐部。此外,曲棍球、橄榄球、棒球、游泳、板球、马术、拳击、网球、划船等各类职业和业余体育俱乐部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在欧洲主要国家及北美、澳大利亚发展起来,滑雪、足球等俱乐部也在八九十年代陆续出现。这些体育俱乐部为当时很多人外出参与体育运动或观赏赛事提供了食、宿、交通、向导等各种配套服务,有点像现在的专业旅行社,因而可以视为体育旅游业态的雏形。
宋:这时期体育俱乐部的大量迅速发展肯定是具备了合适的生长土壤。从主流西方学术资料上看,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将其视为西方主要国家积累巨额财富的主要原因。但对比东西方史书资料后我认为,持续几个世纪的殖民掠夺及全球范围的不平等交易可能对他们的财富积累产生了更重要的作用,对当时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经济意义更大,对此您有什么看法?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您认为还有什么其他因素是有利于彼时体育俱乐部发展的?那时的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为谁服务呢?
郑:很高兴你能在阅读、学习西方资料的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思辨。事实上,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难免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持有一定的政治视角。以不同政治视角审视同件事物时,得到的结果常会不同,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因而治学时多视角对比和个人思辨尤为重要,我也一直鼓励你们这样做。你刚才关于西方社会巨额财富积累的观点,我是认同的,殖民掠夺及不平等交易确实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当然,除了财富之外,公共假日的推行、火车等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也创造了有利旅游进行的时间和交通条件。同时,工业革命致使环境恶化,地价飞涨导致传统游憩场所消失,绝大部分人原有的运动传统被迫中断。社会富有阶层,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及殖民地军人,率先开始探索新的、能满足他们消遣需求的方式,体育运动及旅游的社交性、趣味性、新奇性、竞争性、刺激性、挑战性、变化性等特征恰能满足他们这种需求,因而应时而生。随后,工人阶级开始模仿资产阶级的休闲方式,也以到体育休闲场所消遣、锻炼为热衷,并以此消除工作带来的身体紧张状态。于是,体育俱乐部得以在当时的社会全阶层流行和受追捧。
宋:按照这种发展规律,能否说西方体育旅游在二战之后获得快速发展也有一定必然性?我这样想是因为我知道二战后,客观上,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休闲度假时间延长,汽车和飞机逐步普及,这些都是有利因素;主观上,战后人们急需找到一种忘记战争阴影的方式,体育旅游因其良好的社交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征,有助于人们忘记伤痛。
郑:对,二战后西方体育旅游确实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期,你分析的原因也符合当时的现实。称之为“快速发展”更是基于发展事实,突出表现是体育旅游人数急剧增多,体育旅游市场迅速扩张。据统计,1967年至1989年这12年间,世界体育旅游市场有了1300%的增长。而到了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参与人数及市场规模都已相当可观,我举几个例子:
90年代中期英国已有高尔夫球场2350个,每年单为出国打高尔夫球的人就达300万左右人次;德国每年约有3200万人参加体育旅游活动,占出境旅游人数的55%,仅组织自行车旅游的旅行社就有200多家,每年约1200万人参加自行车旅游;荷兰和法国体育旅游人数分别为700万人和350万人,分别占到两国出国人数的52%和23%;每年到西班牙旅游的人数高达5600万左右,其中体育旅游人数占60%以上,创汇始终稳定在170亿美元,占西班牙国民生产总值的9.6%;1997年,到瑞士作短期体育旅游的游客达1300多万人;1994-1999年间,有7530万美国人为观摩或参加体育赛事而旅游,仅参加自行车旅游的人1996年就多达有700万人次。
宋:21世纪以来全球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资讯是比较易得的,我们相对会熟悉一些。您能否概述几个21世纪以来全球体育旅游业呈现的典型特征或变化?
郑:一个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旅游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产业规模和效益十分显著。有些国家的体育旅游业甚至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早在2005年,日本的高尔夫产业产值就已达160亿美元,全日本约有高尔夫爱好者2000万人,平均不到10个日本人就有一个人去打高尔夫;2011年英国以体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约有547万人,占全部游客量的43.2%,体育旅游收入达130亿英镑,占全年旅游收入的57.3%;2013年美国观赛型和参与型体育旅游直接工业产值为289亿美元,贡献就业机会66.1万人次;2018年体育旅游活动为西班牙带来14.15亿欧元的收入;对欧洲几个发达国家的调查显示,体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约占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2%。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从2010年到2015年,全球体育旅游市场的规模从1180亿美元激增至2052亿美元,每年以15%的速度持续增长,超过旅游产业4%-5%左右的整体增长速度。按照这种速度,全球体育旅游产业或能很快突破4000亿美元规模。
由于体育旅游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很多国家纷纷制定措施争夺全球体育旅游市场份额。俄罗斯早在1996年就通过了体育旅游法,2010年又颁布《体育与旅游中小企业发展纲要》,制定了促进其发展的措施和计划;加拿大2002年成立了体育旅游联盟,负责体育旅游业的具体工作,2009年专门拿出1亿美元财政款项用于承办大型节庆活动和赛事,及4000万美元用于市场推广工作;澳大利亚体育与旅游部在2000年初出台全国体育旅游发展战略,从九个方面提出发展体育旅游的具体策略,以确保该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个抢眼点是大型体育赛事,因为它们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拉动作用而备受各国重视。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16天时间里吸引了大约150万名游客,给澳大利亚带来至少37亿美元的旅游收入;韩国和日本通过联合举办2002年世界杯,分别创造出88亿美元和245亿美元的产值;2012年伦敦奥运会给英国带来150亿美元左右的经济拉动效益;2014年世界杯31天的赛事给里约带来了约合88亿元人民币的收入;2016年是重量级体育赛事大年,NBA、澳网、欧洲杯、里约奥运轮番上演,再次将体育赛事旅游推上了高潮。其他国际性赛事,如各洲际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自行车赛、F1方程式汽车大奖赛、网球公开赛等,近年来同样也蓬勃发展。除了经济效益,赛事还能促使举办城市在社会、文化、人文素质等多方面获得迅速提升,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因而也吸引了各国争相举办。
宋:这样看来,作为一个产业,世界体育旅游发展的时间也不短了。从个体角度而言,人们喜欢的体育旅游项目在一个半多世纪里有什么变化?我看现在的体育旅游的主流项目和19世纪时也差不多,是这样吗?
郑:体育旅游的主流项目确实变化不大。传统的登山、滑雪、高尔夫、各种球类、海边沐浴等项目今天仍受大众喜好,这也恰恰充分证实了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魅力。但变化也是有的,近年来冒险刺激类的新项目开始出现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比如帆船、冲浪、攀岩、山地自行车、潜水、漂流、滑翔、跳伞、轮滑、跑酷等。另外,各国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休闲运动也大量出现在旅游目的地中,作为重要的游客体验项目,如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藤球、瑜伽,日本的柔道、相扑,南美的沙滩排球,非洲的滑沙、法老搏击等。我国在此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和典型,很多旅游目的地的景点景区里我们都能看到诸如骑马、风筝、射箭、飞镖、秋千、斗鸡、龙舟等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运动项目。
宋:提到我国,我知道咱们国家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很多。您觉得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或阶段应该怎么划分?您依据什么进行划分?
郑:相比国外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体育旅游业起步较晚,到现在也只有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学者翁李胜等人(2018)将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划分为:初步萌芽阶段(1989-2000年),单学科(体育学)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8年),波动发展阶段(2009-2018年)三个阶段。我觉得可以用“典型事件”和重要节点来划分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按此逻辑,可以分为4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体育旅游业的萌发期。以1984年成立的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为标志,该公司成立时,主要是为户外登山爱好者攀登珠穆朗玛峰提供保障服务;1986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成立,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特色体育赛事,如汽车拉力赛、自行车赛、马拉松赛、海滩排球赛、铁人三项赛等。之后,全国各地区陆续创立了体育旅游社(公司),如四川体育旅行公司、海南体育旅行社、西藏体育旅游公司等。这些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带动了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
1990-2007年是我国体育旅游业的成长期。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举办激发了百姓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直接表现是1992年至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年均增长率达5.1%;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位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这种热情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数据显示,自1994年以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体育旅游收入已达该年旅游总收入的10%左右。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较著名的有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滑雪、湖北赛龙舟、郑州观少林武术、内蒙古看那达慕大会等。当时的国家旅游局更将2001年定位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年,推出60项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
2008-2017年是我国体育旅游快速发展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拉开了我国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幕。体育旅游业此后受到政府的空前重视,迎来了一系列有利政策和措施。2017年底国家旅游局和体育总局联合出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和“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名单”的通知,促进了体育旅游企业与基地建设,多区域、多部门、多产业开始关注并进入体育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界学者开始大量进入体育旅游领域研究,并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
2018年开始进入我国体育旅游的元年期。2018年以来有三个重要的节点标志:一是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首次联合发布“2018春节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公告,全面打开体育旅游市场;二是教育部本科专业新增“体育旅游”专业,为体育旅游的专业地位验明正身,体育旅游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气氛形成,体育旅游进入学界与业界全面关注阶段。三是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就包含多处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同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国家体育总局把体育旅游列入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区,鼓励各地建设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自此开始,上至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下至各省(市、自治区)都纷纷出台推进体育旅游发展的相关措施或办法,在这些政策、措施的促进下,我国的体育旅游业开始进入迅猛发展的元年期。
宋:您刚才用了迅猛一词来描述这阶段体育旅游的发展速度。对此,您有什么具体依据吗?
郑:依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体育旅游人数增加迅猛。2000年,我国的体育旅游消费人数为4000万人次,到了2004年攀升至1.8亿人次,同期的体育旅游产值在整个旅游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0%上升到35%;单国内滑雪人口2015年已经达1250万,且保持了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7年全国体育人口已达4.13亿人。据相关政府机构预测,近期我国体育旅游消费总人数或有望达到10亿人次。二是体育旅游从业机构迅速增加,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湖南、浙江、广西、江西、宁夏、北京、内蒙古、安徽8地的体育旅游相关从业机构有7224家,创造各种就业岗位112万余个,营业收入约90亿元,实现利润超过19亿元;仅浙江就有体育旅游相关从业机构2329个,营业收入721428万元,实现利润157588万元,吸纳就业人数52370人。2010年,湖北省体育旅游共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实现体育旅游总收入24亿多元,体育旅游带动宾馆、交通、餐饮等服务业收入200多亿元,带动直接就业人数3万人,间接就业20多万人。2015年,我国体育旅游实际完成投资791亿元,同比增长71.9%。2013-2018年间,体育旅游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长15%,2018年市场规模达2605亿元。三是体育旅游专业正式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开始与业界人才需求对接。
宋:您认为我国体育旅游目前的市场热点是什么?与国外相似吗?
郑:从业界反馈的数据看,国内市场的热点集中在户外活动,市场占比约七成。人气最高的是门槛较低的徒步、马拉松、登山、骑行等,其他高人气活动还有诸如潜水、滑雪、水上运动、垂钓、高尔夫、帆船游艇、高空项目等。七成以上消费者选择国内目的地,热门省市包括四川、浙江、云南、安徽、福建、青海、海南、江苏、黑龙江和内蒙古等。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仍是低消费市场占主体的,这与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与国外相似的地方是体育赛事游近年来增长迅速,市场占比约14%,成为新的市场亮点,而且出境观赛是主力。国人喜爱的赛事也与国外相似,最热门的包括奥运会、欧冠赛、英超、世界杯预选赛和NBA等。当然,品类上几乎覆盖了所有人气赛事,如全球马拉松、澳网、温网、F1汽车赛、高尔夫公开赛、跆拳道赛等。
“体育培训与教育”市场是我国较有特征的市场,市场占比超一成。2016年市场总产出达296.2亿元。青少年群体是这一市场的主流,假期体育培训可谓火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16-18万家,培训项目除了足球、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大众人气运动外,击剑、马术、冰球、滑雪、潜水等小众项目的培训市场近期也发展扩大。
宋:与国外一个半多世纪的发展比,我国体育旅游业在三四十年内可谓是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我的理解是,一个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的同时,常会伴有各种问题,对此,能谈谈您的观点吗?
郑:的确如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体育旅游业确实还存在很多典型问题与发展制约因素。比如产业结构还不甚合理,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人均消费、产业GDP占比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中的比例也均低于国际水平;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良、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也很突出。虽然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各自的人才培养体系都日渐完善,但体育旅游是交叉产业,单一专业人才并不能完全适应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要求,业界急需的是“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除此两点外,也存在很多其他发展制约因素和问题,如政府协管机制不完善、场馆设施不足、产品开发粗放、品牌建设薄弱、营销推广乏力等。
宋:根据您对我国体育旅游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判断,您觉得未来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走势会如何?
郑:前面我提到,全球体育旅游市场正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大大超过旅游产业4%-5%左右的整体增长速度。从国际大环境看,虽然目前的新冠疫情对全球体育旅游业会造成短暂负面影响,但从长期看,新冠疫情也促进了人们对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健康养生的意识和追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会越来越好。
国内方面,我们具备了利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需求端,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闲暇时间明显增加,中产阶层崛起并数量剧增,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民众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供给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大,产业环境日益趋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产品供给日趋完善,经营管理能力日渐提高。可以说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供需两端的主要相关要素都显示了积极信号。若宏观环境不发生大变化,即使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我国体育旅游业的未来也会非常光明。
宋:有学者认为对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是在国外体育旅游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以后才开始的,以英国学者Anthony1966年的“体育与旅游”论文为标志。至1993年体育旅游国际委员每年举行年会以后,国外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成果才日益增多。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体育旅游学术研究滞后?您对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现实能否做个评价?
郑:将Anthony的“体育与旅游”论文作为体育旅游研究开始的标志,我认为是Anthony开创性地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对象进行了交叉研究,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没有体育领域或旅游领域的单独研究。虽如此,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仍算是非常滞后于业界发展的,可能的原因是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事物、交叉领域在规模发展前研究的必要性或紧迫性不太充分,且没有引起体育学界或者旅游学界学者的较大的关注与投入。
我国有关体育旅游最早的研究应该是旅游学者王仕平1989年发表在《旅游学刊》上的论文。此后体育学界学者才开始大量进入,并成为体育旅游研究的主力军。从1999年到2018年近20年来我国学者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论文发文量将近900篇,刊发刊物覆盖16种体育类期刊和2种旅游类期刊。
2003年,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开始在天津体育学院等多所体育院校设立并招生,这些院校基本采用“旅游管理+户外运动=体育旅游”模式进行办学和人才培养,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2018年,体育旅游专业在教育部本科专业新增目录中首次出现,性质是国家控制性特色专业;2019年教育部授权上海体育学院和首都体育学院二所院校按照新增目录专业招生,招收体育门类考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宋:这样说来,咱们国家已经有了专门的体育旅游专业了。但前面提到我国的体育专业、旅游专业各自的发展都在日渐完善,这两个领域的学者也都在进行交叉研究,现在将体育旅游作为独立专业建设有什么必要性?
郑:理论研究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理论研究指导业界实践和发展,二是业界快速发展倒逼理论研究的开展。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显然是属于后者。“体育旅游活动”是目前体育学与旅游学两个学科在进行交叉研究时的主要共同研究对象。但是两个学科研究的角度有很大不同。体育学更多的是将“体育旅游活动”看作“身体活动”,主要从生理、知觉层面上关注人体的机体运动和协调;旅游学研究“体育旅游活动”时,主要关注旅游者在活动过程中心理与意识、情感与精神层面的经历、体验和获得。虽然两种视角都很重要,但其实“体育旅游活动”本身是兼有生理、心理两个层面属性的,单一或偏重某一视角的研究很容易使研究结论陷于狭隘,不能深刻揭示研究对象的特质、现象与规律。当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时,将两种研究视角作深度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专业人才的匮乏,这也是将体育旅游作为独立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从无到有,要将体育旅游建成一门独立的专业一定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郑:Hirst John Tribe认为一门学科成立需要4个条件:①必须具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②这些概念要形成一个独特的逻辑结构;③它的命题或陈述都是经过经验检验的(以本学科特有的标准);④它是不可化约的,即它不可能再分解,是基本材料。美国学者King和Brownell认为,学科标准包含着“一种研究方法”“一个概念结构”“一块研究领域”,并提出学科需要“一个共同体”“一个交流网络”“一种传统”“一套特别的价值观和观念”。而Kuhn认为可以用“学科基质”一词作为依据来判断学科成熟与否,并提出学科判定可以用“使用公式和逻辑形式来表述的符号概括”等重要成分来表现。这些学者的观点很有借鉴性,可以作为我们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指导。
宋:那为了使体育旅游具备成为独立专业和学科的各种条件,学者们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中该做些什么?能不能谈谈体育旅游理论建构的关键和要点?
郑:一门学科代表一种分析和研究外部世界的某个领域的现象与规律,需要形成一套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体系。就学科理论基础而言,明确体育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本质与属性,明晰并确立学科的逻辑起点、核心概念词群和术语体系,辨析专业的学科属性,构建学术共同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方法上,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研究领域,体育旅游对体育学与旅游学中的研究方法既要传承、依附和有所应用,也需要开拓和创新研究方法。体育旅游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有机整体,需要多学科学者进入并贡献他们的智慧。
当然,辨析和梳理体育旅游研究结构和分类逻辑也同样重要。作为旅游学与体育学的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和新研究领域,体育旅游的研究范畴、研究内容、研究结构与层次目前尚未明晰。对于处在新学科的萌芽期的体育旅游研究,我们可以采用概念平移、理论套用、经验逻辑推演等“研究范式”逻辑来建构体育旅游的研究框架。这样虽不十分理想,却可以在新学科研究的“朦胧期”帮助和指导体育旅游专业的相关研究。
宋:今天非常高兴能就体育旅游这一话题访谈郑老师。再次聆听恩师的学术见地仍旧受益匪浅。我原就十分敬佩郑老师作为第一代旅游学人,在推动我国旅游学科从稚嫩走向成熟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杰出成果。几十年过去了,看到您仍用智慧与毅力保持着开拓新学科的热情,敬佩之情无以言表。我坚信在如您这般的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体育旅游学科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和更好的发展!
郑:谢谢!今天我也很高兴能在十多年后再与自己的学生探讨新领域的学术话题。也愿你们能在学术上爱己所选,研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