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
2020-11-19胡天国
胡天国,李 玲
(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1;3.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高等教育是每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国家的持续发展和战略规划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而各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采取的策略也是各种各样的,对于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使我国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同时,由于各个时期社会的背景和发展特点不同,各个国家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上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澳大利亚不但是高等教育大国,更是高等教育强国,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自冷战结束之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高度关注高校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至尼尔森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之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就开启了迈向世界教育强国之列的步伐。澳大利亚政府推行的高等教育为其赢得诸多利益,极大提升了该国高等教育的综合竞争力。[2]尤其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大量移民涌入了澳大利亚,该国经济恢复与发展对不同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形成了迫切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开始着手制定针对高等教育恢复与重建的计划,并对高等教育相关主体进行资金支持。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冷战时期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发展事业,通过对冷战时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借鉴其先进的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冷战时期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基本状况
澳大利亚既是一个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该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储备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始终处在十分突出、重要的位置。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始终沿袭英国模式与脉系。[3]而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知识经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因此取得了极大进步,即便经过了冷战的创伤,但其通过改革和创新,将落后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机制进行了“改良”,使之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虽然与欧美老牌教育强国相比,澳大利亚在冷战之后的高等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均相对滞后,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却十分乐观。
(一)冷战时期的界定及社会状态
冷战时期是世界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而冷战时期主要是指1947年到1991年之间这一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以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成立的资本主义阵营,与已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4]在冷战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两大阵营,为维护自身和整体的利益,进行对抗,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人民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这一历史时期,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等领域都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处于两大阵营的争斗中,难以实现发展和进步。但是,从世界区域的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处于大洋洲,处于南太平洋区域,距离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之间的距离都相对较远,尽管受到了战争的威胁,然而由于其偏安一隅,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加之澳大利亚在二战之间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影响,又寻求美国的庇佑,在冷战时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效,尤其是高等教育。
(二)冷战时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
冷战时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领域的发展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5]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由于自身的地理特点,在冷战时期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自身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澳大利亚大学的数量急剧增长。在澳大利亚,并不是任何的机构都可以称自己为大学,这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巨大的差异,澳大利亚大学的诞生都必须经过州的立法决定。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都是由联邦政府拨款,整体监控的,由各个州的政府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管理。由表1所列当前澳大利亚的39所大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第一所大学是悉尼大学,创建于1851年,而在1851-1946年之间,澳大利亚共成立了7所大学。而在1947-1991年的冷战时期,澳大利亚成立了25所大学,占澳大利亚大学总量的64%,并且其中不乏包括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等世界排名前一百的高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四面环海,远离世界其他板块,受到冷战时期其他国家的影响较小,并且在冷战时期,大学的数量急剧增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英国教育制度的美国化。由于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较大,澳大利亚的教育制度在建立之初就是采取的英国教育制度。而在冷战时期澳大利亚受到美国的影响,教育制度在不断的美国化。例如有的大学工商管理MBA在入学时需要考美国MBA大学的研究生管理科入学考试(GMAT),也有一些大学引入了美国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这些变革和更新对于澳大利亚自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也是澳大利亚充分利用冷战时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结果。
表1 澳大利亚39所大学创建的时间[6]
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与影响
自冷战之后,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政策出现了十分鲜明的特征,无论是在高等教育实施主体还是在联合科研合作领域,均始终坚持本土国际化与国外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实施主体和合作项目以及联合科研等要素彼此作用,完成了跨境自由和双向流动。[7]从冷战开启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政府不断推出和调整其高等教育政策,无论是孟席斯政府做出的《马丁报告》还是1988年出现的达金斯改革,任何与此有关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均在不同程度影响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强化了其国际竞争力。而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有关,由此产生的影响直接作用到了经济发展质量与社会效益方面,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
(一)1947-1965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及影响
冷战之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较缓慢。对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来说,只有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教学规模与教学质量才会显著提高。在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出现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51年7月,“科伦坡计划”被提出并正式出台。这一计划确立了澳大利亚对留学生的重视,也就是该国同意其他国家学生可以接受到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这一“计划”的其他内容还有重点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教育输出,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的学生,当他们到澳大利亚留学时,可以获得巨额援助奖学金,其他地区申请赴澳大利亚留学的学生,在学费方面也能够得到部分或者全部减免。到了1959年,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总理孟席斯在充分了解了KAH默里爵士的建议之后,开启了向大学拨款的“先河”,并在第一时间统一组建澳大利亚大学委员会。该委员会指出,澳大利亚政府要对大学进行资金帮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期间的上述政策极大促进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1)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入学人数激增。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间,公立大学数量比二战前增加一倍。1946年至1956年间,在校人数从25500增加到34406。[8]到1965年时,高校在校人数已达83320,[9]比1946年增长了227%。(2)学科发展越来越繁荣。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开始进一步完善其学科设置。比如,到了1954年,新南威尔士大学就按照社会需求增设了文科、法律和医学等学科;(3)对高等教育的干预、控制越来越强。澳大利亚政府在对大学提供资金帮助的同时也通过高等教育立法的形式加强对高校的控制,在整个冷战时期,澳大利亚全面建成了高等教育委员会的管理体系;(4)满足冷战期间社会诉求,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澳大利亚政府按照冷战时期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大学课程设置和学科门类,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诉求。一项数据表明,自1960年至1965年,澳大利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就从240000人上升到了362000人。[10]
(二)1965-1988年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影响
随着二战之后经济社会的逐渐恢复和发展,澳大利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育高峰与移民浪潮。到了1967年,为刺激高等教育发展,澳大利亚政府与各州政府开启了分担拨款任务的计划,[11]到了1972年,惠特兰率领的工党取得选举胜利,开始在管理体制上组建以大学与高级教育学院为主体的双轨机制,借此不但可以对留学生政策予以重新评估,将因私至澳大利亚留学的外国学生规模控制到1万人以内,还因此强化了对大学的干预与控制。在1988年之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把各自为政的大学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学院委员会以及技术进修教育委员会等进行了合并,使之成为统一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委员会。期间,澳大利亚政府通过提高奖学金的做法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吸引力。截至1988年底,澳大利亚已经拥有了47所高等教育学院,这期间取得的成绩如下:(1)高等教育学院与技术进修教育学院发展极为迅速,很好地适应了澳大利亚当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变化,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带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高等教育学院与技术进修教育学院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公民素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不但提高了学生入学概率,还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适应岗位工作的专门人才。这部分人才在积极参与社会分工的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经济发展;(3)完善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一直以二元体制为主,这种体制的建立不但提升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绩效,也为高等教育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诸多保障。
(三)1988-1991年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政府对外国留学生收取的费用不断提高。[12]1988年,达金斯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有关“高等教育和政府关系”的报告,主张政府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高等教育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当中,借此促进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这期间,政府大幅度减少了对公共资金的投入。[6]为了缓解学生学费压力,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高等教育贡献计划”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并保证教育公平,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1)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发生深刻变化。按统计,在达金斯改革前后,澳大利亚公立高校与高级教育学院从之前60余所合并到37所,降低了政府财政负担;(2)推动高校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霍克政府将市场机制融入高等教育领域,通过引发高校之间的竞争,以及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尽量把学生的所学转化成生产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通过变革双轨制实现对高校的统一管理。澳大利亚对大学与高等教育进行统一管理的努力,极大简化了高校行政机构,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同时,当时的高等教育计划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提供了足够资金保障。
三、冷战时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特点
冷战时期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中世界格局和世界局势产生了极大的变革,同时,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冷战世界的影响,各国国家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由于自身的地理优势,受冷战时期的影响较小,并且澳大利亚充分的利用这一历史时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中。[13]具体来说,冷战时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大学机构也可提供大学课程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的课程都是由正规的大学机构提供的,国家和政府对于大学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课程的开设和专业设置都需要有相关的教育部门进行审批。而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我国存在巨大的差异,澳大利亚的非大学机构也可以提供大学课程。澳大利亚的大学数量较少,但是随着冷战时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大门逐渐被打开,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除了已经注册的公立、私立、独立大学之外,还存在不少的公司企业或者公立的TAFE(即中专、中技)学院提供注册的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和培训,这部分也就是相当于我国的中专或者技校的课程。在澳大利亚,国家的法律规定,只要通过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局的认可,这些社会机构也可以开设政府认可的大学学士、硕士,以及博士课程。
(二)澳大利亚大学可以换专业与学校
澳大利亚实行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追求自由和开放,这种思想观念也充分的展现在了教育领域中。在冷战时期,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人才的需求较大,而澳大利亚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中,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澳大利亚创建了许多新的大学,并且对于大学生的限制比较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特长去换专业与学校,这与我国有本质的差异,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几乎不存在换学校和换专业的情况,都是主张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学校到底的。由于澳大利亚的大学采取的是学分制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原学校或者原专业中已经获取的学分可以被新的大学和专业全部或者部分认可,例如一些学生想学工程专业,然而由于自身入学考试的分数没有达到工程专业的标准而进入了其他的专业,但是在第一学年结束之后,可以以优异的成绩要求进入到以往想进入的工程专业。
(三)澳大利亚大学的奖学金普遍较少
奖学金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努力的学习向上,而且也是各个高校吸引生源的一个有力武器,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的高等教育院校中,奖学金普遍存在,无论是世界知名院校,还是普通院校。[14]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对于高校的投资和投入较多,不仅高校自身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奖学金的奖励和帮助,而且社会企业机构、国家也设立了众多的奖学金项目对高校的优秀学生提供激励和奖励。对比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中名目众多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澳大利亚的奖学金普遍较少。由于澳大利亚是殖民国家,外来人口的比例众多,加之地广人稀,相对欢迎外来的学生进行留学和学习,并且澳大利亚政府也为一些亚洲国家提供海外留学生奖学金。澳大利亚的各个大学也会为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数量极其有限的奖学金,还有一些特别为硕士、博士提供的奖学金项目,但是总体来说,奖学金的数量和项目较少,大多数的澳大利亚大学生都很难获得学校颁发的奖学金。
四、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现实启示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澳大利亚政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构建高等教育机构、以此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估的各项努力,并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一直激励高校以自我评估监控其发展绩效。至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结构调整规模更大、效果更显著。期间,政府对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并通过多年努力最终构建起了具有较高运行绩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7]这些工作注重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需求驱动开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极大提高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在我国,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有必要借鉴澳大利亚已有经验和现有成果,从我国国情、社情出发,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并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顶层设计完善高等教育保障体系
科学而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探索与改革,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存在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为此,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与高等院校要通过顶层设计描绘出能够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愿景”,按照愿景进行人员组织与资源协调,引导不同部门协同工作,以此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如,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大学章程建设活动,在宏观上对高校的性质、定位和机构设置、教师、学生等内容进行规定,微观层面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监管和评估确保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方面以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此外,澳大利亚组建了高等教育风险评估框架以此进行教育风险评估。截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质量评估方面主要以教育部为主导开展各类评估,评估主体需要得到持续完善。为此,有必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内外部结合的评估体系。需要评估机构乃至教育政府部门转变思想,不要将评估结果当作一次性的鉴定而应是发展性的,评估结果也不应作为拨款、排名等高校利益攸关的绝对依据,而应是参考文本。[15]尤其在不远的将来,不但应注重外部评估,还应注重高校内部的自我反思和监督,时刻强调将高等教育内部评估置于重要位置。期间,内部评估除高等院校本身,教师评估与学生评价同样需要列入评估主体之中;而外部评估除不同教育主管部门外,还应加入第三方评估,让同行高校、专家等参与其中。
(三)以成本分担降低高等教育压力
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分担方面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在冷战时期,澳大利亚为了有限发展高等教育,长时间实行免费的高等教育,直到几十年之后才开始收费,这一点与我国十分相似。[5]但是,从前文的分析可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收费之后,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比如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难以支付学费。针对这一情况,澳大利亚政府开设了高等教育资助渠道,对困难学生的学费、日常生活费用等进行资助,借此优化了高等教育供给。在我国,需要进一步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并确保政府能够分期收回教育成本,实现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事实表明,高质量的、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被视为是高等教育向较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学习冷战时期澳大利亚的做法,通过多措并举推进高校特别是落后地区高校的国际化进程。高等教育的转型应当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转型优化,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层次的高校的转型,应当是以优化高等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整体转型发展。[16]具体做法包括:第一,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评价系统,组建高等教育质量检测机构,形成一支人员队伍强大、学科体系丰富的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质量团队;第二,教育部应出台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评估标准,相关指标可以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国标”确定,同时要组织专家开展评估;第三,加强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依托不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让同行业的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使之能够在国际化产业、跨国企业中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事业是每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各个国家由于自身的社会制度不同、面对的社会环境不同、具体的社会实际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使得各个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态度和发展策略也各不相同。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就,现如今也成了许多留学生向往的国度。在冷战时期,为了确保高等教育的较高质量和更好地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竞争,澳大利亚通过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的形式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进行了系统监督,并借此培养了大学生强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极大提升了人力资源质量,让澳大利亚经济社会获得了持续发展。而我们通过对冷战时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看到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进而可以充分地吸收借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改进和创新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