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新冠疫情时代中国钢铁市场的发展机会浅析

2020-02-21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钢材钢铁库存

□ 焦 月

一、新冠疫情对中国钢铁产业造成的影响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国,不仅给百姓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给整个钢铁产业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上游生产企业原料采购困难、成品库存积压严重、销售资金无法回笼,中游流通企业运输受阻、运力人力难以恢复、大量资源被动积压,下游采购渠道不通、人员返工困难、生产迟迟不能恢复,等等,都给产业链正常运转带来重重阻碍。但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不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及整个产业链也快速复苏。但国外疫情的二次爆发,使全球经济生活再度受到打击。在此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如何转危为机、把握国内经济复苏刺激的红利及国外经济受阻后产业面临的收缩,将是接下来国内钢铁产业发展面临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自2016年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以来,中国钢铁产业直接、间接地成为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尤其是钢铁生产端,企业吨钢盈利从2013—2015年的微利甚至负利,直接恢复到正值利润水平。更有甚者,在2018年国内部分盈利最好的企业吨钢利润可以达到1 400~1 600元/t,极大地缓解了行业多年的企业负债及经营性现金流困境。

但这种暴利水平并不正常也不持久,随着产业链上下游的再度平衡,钢铁生产端利润也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截至目前,国内钢企平均吨钢盈利为100~200元,区域间差异明显,东南地区生产企业利润明显好于其他地区。

就在这种供给侧改革红利即将消退、产业也将进入有序发展的情况下,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在疫情的冲击下增加了新的变数。

1.新冠疫情对钢铁生产端的影响

中国钢铁产能世界第一,单以粗钢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在产及新增置换的粗钢产能在11.6亿吨以上,其中全流程高炉转炉企业289家,独立电弧炉企业79家,如此规模的一个产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近400家企业中,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

因此,在新冠疫情国内管控最严格的时期,不少企业爆发了很多相似的问题:

首先是产成品库存积压问题,尤其是在春节假期本就物流运力减少的情况下,多数生产企业的成品钢材库存无法有效运输,被动形成了大量的厂内积压,而且新冠疫情管控对运输的限制最大,所以整个2月份多数企业都面临着生产未停但厂库爆满的困境。

其次,由于物流的停滞,其原料运输同样受阻,无论是原料供应商还是物流承运商,在疫情管控条件下,都无法将钢企所需原燃料按时送达,这也导致钢企在努力维持生产的同时,又被动地放大了原料的需求缺口。即便部分企业想以减少生产及设备检修等手段来减少原料的消化速度,由于专业检修人员的复岗困难,使其变得左右为难。

最后,在每年春节假期期间,国内钢铁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都有提前“冬储”备货的习惯。一方面,为开年复工后所需的材料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市场博弈的手段。但2020年疫情导致了这个储货周期被动延长,所以在前一批“冬储”资源还未正常消化之前,中下游企业很难增加新的需求订单,毕竟钢铁产业对资金量的需求,至少是以百万甚至过亿元的体量起步的。因此,这也导致了钢铁生产企业在疫情后期及有效控制初期,并不能有效获取市场订单,进一步加大了其生产经营压力。

2.新冠疫情对钢铁流通端的影响

疫情管控对运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钢铁行业的中游流通端同样无法幸免,无论是来自于钢铁生产企业的采购订单运输,还是流向终端用户的销售订单运输,在疫情期间几乎全部停滞。因此,作为一个依靠资源中转盈利的行业,处于产业中游的钢贸流通企业的资源流动受限,使其完全无法正常经营。

此外,除了水运、铁路运输及公路运输的运力停滞,人员不能按时返岗返工同样阻碍了流通企业的恢复。据调查统计显示,以疫情后最早复工的江浙一带钢贸流通企业为例,直至2020年3月底,多数企业的人员复工水平依然在70%以下,3月中旬前后甚至达不到50%,因此人员不足也制约了中游流通企业的恢复进程。

与此同时,中游流通企业春节假期前采购的钢厂资源,已有部分运输至中转仓库,企业经营无法正常展开,这些资源则被动停滞,无论是仓储管理费用、经营资金成本及企业经营性支出等,都在企业无法有效回笼销售资金的情况下,给其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

而同样处于流通端的仓储物流企业,也在这种条件下压力重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具有轻资产特征的钢铁中游流通企业,面临疫情带来的冲击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大的。

3.新冠疫情对钢铁需求端的影响

从国内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基建、房地产行业占据了中国钢铁需求的大半江山,而与之相关的工程机械、造船行业及海工装备等需求占比同样不低,而居民消费类制造业的需求占比相对较低。

在疫情爆发管控阶段,下游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反而是人员返工困难,即使是对于需求最多且复工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基建类等行业,建筑农民工的返城复工基本上也处于不被允许的状态。因此,在3月份部分区域开始复工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省市在采取了有效防控措施的同时,通过承包专列或专车的方式保障相关人员能有效地返城复工。

不过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使一些对钢铁等原材料需求较大的行业同样面临着原料采购渠道不通及生产无法恢复的困难。

基于国内产业复工政策的差异,基建类、医护产品制造类、民生需求保障类的行业最先复工,房地产行业及其他制造类行业的复工则相对较晚。以房地产行业为例,2020年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3 103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继1—3月收窄8.6个百分点后,继续收窄4.4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新屋开工面积,则从1—3月的下降27.2%,收窄至18.4%。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下游产业的恢复是渐进式的,并没有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而快速完全恢复。

综合疫情期间钢铁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表现来看,物流运输及人员流动是制约疫情期间各个行业有序恢复的根源。此外,资金问题、订单兑付问题及政策保障方面,同样使得产业无法正常发展。如何有效化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开年经营的不失位,这显然是对后供给侧改革时代重要支柱之一的钢铁产业,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企业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多地需要融合产业上下游、结合新型产业力量,才有可能稳定地控制疫情产生的风险。

二、新冠疫情后钢铁产业链表现

对一个产业来说,如果上中下游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那么这个产业的发展也将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当然,行业或者企业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若能将之有效解决并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有效规避,显然有利于增强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但有些风险或问题因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回避解决,产业和企业既不能绕开不管,也不能任由问题和风险不断扩大,因此能否平衡这种可解决可回避与无法解决无法回避的难题,将会影响疫情后产业链的发展。

此外,通过对这些风险和问题的探索,也可能做出对产业或企业更有利的判断。对此,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1.钢材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衡量一个行业兴衰的重要尺度之一,在2015年钢铁市场最为艰难的时期,国内钢材成品价格最低达到了不足1 600元/t的水平,“钢材不如白菜价”的说法也由此而来。不过在此之后,国内钢材价格逐年回升,从最初每吨的“1”字头慢慢爬升至“2”字头、“3”字头甚至“4”字头水平。直到2020年春节之前,国内大部分主流成品钢材市场价格依然保持在3 700~3 800元/t的水平,但疫情得到管控、产业复苏后,市场价格受到需求极差预期的影响,快速下跌至3 200~3 400元/t。无论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中间流通企业,其成品钢材的库存成本,已经处于每吨300~500元的亏损水平。以钢材动辄以万吨为计数的体量来说,价格暴跌导致的亏损,是绝大多数钢铁企业无法承受的。

尽管2020年4—5月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受控及下游终端的复工,钢材市场价格逐步回升至3 500~3 600元/t的水平,但其依然较春节前价格偏低,如果企业在此期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话,除了直接的账面亏损,经营性资金成本的亏损同样会使其暴露于风险之中。

面对市场困境,产业链上中下游做出的主要应对措施有以下方面:

从生产端企业来说,其成品钢材销售价格的下滑,一方面可以通过原燃料价格的同步下跌进行一定回补;另一方面,在疫情受控后应加大向一些流通好、流通快的市场投放资源,虽然可能在价格方面做出让步,但经营性现金流的回笼,还是能极大地缓解生产端企业的压力。

中游流通企业方面,市场价格下跌后其库存成本大部分已经锁定,如果直接进行倒挂销售,其亏损的资金缺口,将会快速让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多数企业在这个阶段,大都会选择预收下游终端的采购货款、加大相关经营融资及继续保持对上游钢企的采购订单等方式,保证整个资金流、货流的正常流动,避免发生因资金和资源停滞导致的连锁反应。当然,随着上游销售定价的让步,流通企业的盈利水平开始恢复,前期因“冬储”资源造成的亏损缺口也得以逐步补充。

下游行业方面,2020年2—3月最早一批有复工条件的,大都是符合相关政策支持的产业,所以其人员返工比例最高,在复工复产所需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也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如此一来,其对上游钢材等原材料的采购策略,是有别于往年的。尤其是一些得到专项政策专项贷款的下游企业,在复工之初,通过大量的现金预付来锁定采购资源,对产业链的集体复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后期递次恢复的产业,其在国家保障复工复产的前提下,也得到了相较往年更为宽松的政策及货币环境。仅有部分政策支持外的行业,在进入4月之后依然还处于艰难恢复的阶段,但总体来说,钢铁产业链2020年面对的价格风险,是从下向上传导化解的。

2.钢铁产量变化

单看国内粗钢及钢材产量统计数据,国内钢铁生产端受影响最大的阶段是2020年3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3月份全国粗钢产量为7 897.5万吨,钢材产量为9 888万吨;而1—2月平均粗钢产量为7 735万吨,钢材平均产量为8 356万吨,按照历年对比来看,1—2月算是正常水平;而进入4月份之后,国内粗钢产量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正常月份的8 500万吨以上,钢材月产量也超过了10 700万吨的水平。因此,仅3月份单月的同比下降,并没有对疫情后钢材市场的供应造成太大影响。一方面,其产量确实下降有限;另一方面,“冬储”的流通端库存,同样解决了大部分的下游需求。

而钢铁产量能够保持不降的前提,一方面建立在疫情前多数生产企业原燃料备有一定库存;另一方面,疫情受控后,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原料供应和生产地恢复较快。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钢铁行业的生产保障,是疫情期间产业供应不失的主要因素。

3.进出口变化

2012—2015年,国内钢材大量出口,最高峰时期年出口量达到了1亿吨以上。一方面,国内钢铁产能产量的快速扩张有减压的需求;另一方面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导致了钢材出口量的上升。但2016年之后,国内外钢材市场价格出现反转,大多数情况下国内同类钢材产品的价格已经高于国外市场,所以出口量也逐步下降至7 000万吨的水平,至2019年更是降至全年6 435万吨的水平。

2020年国内疫情爆发初期,海外市场大量减少了对我国各类产品的订单,导致1—3月我国钢材出口累计同比下降了16%,变相增大了国内钢材市场的供应压力。而国内疫情受控之后,海外疫情反而更加严重,其经济发展大部分也处于暂停状态,所以不仅没全面恢复对我国的钢材类产品的订单,反而因其本身问题继续保持了低量的采购[1]。但国外多数钢铁企业在疫情下无法保持正常生产,所以有部分海外用户转向我国进行资源采购。综合下来,1—4月国内累计钢材出口量降幅收窄至12%的水平。可以说我国算是在全球产业寒冰时代,唯一表现比较正常的一个国家。

进口方面,同样因国内外疫情峰值差异,导致了钢材进口有一定缩量,由于本身我国就是一个钢材净出口大国,所以进口量变化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国内疫情前后钢材进出口表现看,疫情以来我国钢材在全球的进出口市场份额反而有一定扩大迹象,因此国内产业结构性升级的机会空间有所增加。

4.钢铁库存变化

与国外成熟的钢铁产业链发展相比,国内钢材流通库存一直充当了上下游产业的蓄水池,起到中间连接的作用。但库存水平的变化往往会对钢材市场价格走势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毕竟供应向下游传导的周期问题决定了阶段性的供应水平变化。

前文提到,疫情期间上游生产企业和中间流通企业都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库存积压。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钢材社会库存最高水平在3月中旬出现,全国主要地区和品种库存在2 400多万吨的水平;而2019年同期为1 700万吨,近十年最高的一次也只有1 800多万吨。因此,被动累计的钢材库存,在产业链复工之后,出现了供应上的向后叠加,再加上本来受影响就不大的正常钢铁产量,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使得库存问题格外突出[2]。

时间推移至2020年5月下旬,国内钢材社会库存已经下降至1 400多万吨的水平,但与往年同期的1 000万吨左右水平相比,依然高了30%~40%,所以疫情导致的流通端钢材库存供应错配,还是为接下来的产业链供需再平衡埋下了隐患。

5.主要下游产业变化

钢铁下游产业在疫情前后表现差异较大,毕竟行业跨度极大,且各产业面对的问题及所获支持力度也不尽相同,本文仅对部分主要下游行业做简单论述:

——基建行业。该行业分为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尤其新基建是2020年国家在政策方面大力倡导的,但对钢铁行业来说,传统基建行业对钢铁需求更大,新基建对钢铁的需求则相对较小,只不过根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主要铁路、公路、水利设施及新基建的代表5G基站等建设投资规划来看,传统基建对钢铁的需求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水平,而新基建的投入,则更像是锦上添花,所以2020年全年基建行业对国内钢铁的需求,整体将呈扩大态势。

——房地产行业。从近年我国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导向来看,短期内对房地产的政策会保持从严,这从2020年初国内紧急叫停部分城市的楼市松绑政策就可以看出,但由于房地产行业整体投资基数较大,所以综合来看其对钢材市场的需求,会出现一种高位缓降的态势。

——工程机械行业。该行业和基建房地产密切相关,因此2020年会受益增长,造船行业因为海外疫情导致的船厂停工及物流重要性提升,国内造船业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会。

——汽车行业。因为其本身需求出现瓶颈,所以在2020年疫情结束后的密闭出行刚需爆发回补后,其还是会回到之前的产业收缩阶段。

综合以上方面来看,钢铁行业在疫情期间生产端表现相对正常,多数企业实现保生产保供应,但如此一来,因下游需求普遍下滑,阶段性供需矛盾表现突出,流通端库存快速增长。此外,国外市场同样遭遇疫情冲击,因此出口市场同步受阻,这进一步加大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压力。疫情之后的我国钢铁下游产业,整体上还是可以保证需求端不出现大的滑坡,但因为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多,所以建筑相关类用钢材需求问题不大,制造业相关用钢材则变数增加。

6.其他变化

钢铁行业是一个对资金体量需求非常巨大的行业,所以本文只对资金货币环境做相应阐述。

据央行数据,2020年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6 818亿元。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3月末和2019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M1比2019年增长5.5%,增速分别比3月末和2019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M0同比增长10.2%;当月净回笼现金1 537亿元。从相应的信贷数据看,疫情后国内保持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态势,更何况国外多数国家在疫情期间同样采取了大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全球性的货币流动性将为钢铁行业带来非常良好的支撑[3]。

从这个角度来看,钢铁行业被动受到货币的流通性托举,在接下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将持续存在。但货币超发带来的商品价格提升、价值下降,显然也会对产业上下游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新冠疫情后钢铁产业链关注的问题分析

在本文撰写之前,笔者联合国内相关机构对钢铁产业链上中下游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主要就产业链关注的疫情影响程度、产量、库存、需求、资金、价格走势、经营策略转变及面临的风险和机会等方面展开。

调研共收到返回问卷763份,其中生产企业占37%,中间流通企业占31%,下游终端企业占19%,剩余为其他相关产业链企业。

1.疫情影响程度

超过53%的企业认为疫情对行业的影响非常大,仅有不到7%的企业认为影响非常小或无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疫情对钢铁产业的影响显而易见,企业如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将有可能引发一定的风险[4]。

2.钢铁产量、库存及需求表现

在疫情后,认为整体钢铁供应增长的企业超过87%,但多数人认为增量在预期内或影响不大。结合国家相关统计数据来看,疫情后国内钢铁产业链的供应压力,还是继续呈上升状态。

库存方面,超过67%的企业认为疫情期间钢铁库存创下历史新高,流通端压力巨大;21%的企业认为库存增幅可以正常消化。但从实际的库存变化情况来看,高库存带来的行业风险隐患不得不防。

约有13%的企业认为2020年下游需求会保持火爆;接近半数的企业认为需求整体萎缩;也有约23%的企业认为2020年需求会保持2019年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需求在疫情受控初期的表现,还是超过了很多行业内的预期,在2020年下半年,将会有一个真实的回归。

3.产业链资金情况

35%的受调研企业认为2020年资金情况较为宽松,其中12%的企业认为资金非常充足,属历年最好;约有四成的企业认为产业链资金依然偏紧;24%的企业认为行业内差异变大。

从央行数据及市场实际表现看,疫情后产业链资金状况确实有所改观,但企业提到的行业内差异变大,也确实存在,所以有选择性地规避一些细分产业或企业风险,将是产业资金流动的重要参考之一。

4.企业经营选择

超过一半的受调研企业认为疫情后应该审慎经营,保持稳定;仅有7%的企业仍有意趁机扩大经营;超过25%的企业认为风险增多需要收缩经营;有12%的企业选择多元经营以降低风险。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审慎经营和择优经营可能是疫情后保持企业稳定发展的更好选择,毕竟在行业变动极大的情况下选择扩张或是介入其他陌生行业,无疑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这对本就受影响较大的企业来说,风险大于机会[5]。

5.2020年钢材市场判断

约有46%的企业对2020年的市场仍持乐观态度,认为下半年市场表现会强于上半年;剩余超过54%的企业认为下半年市场价格会进一步向下,行业风险也要高于上半年。

单纯从供需角度来说,持续增长的钢铁产量及被动延后的流通端库存,确实给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向下压力,但结合货币流动性及疫情后的政策支持表现来看,2020年下半年产业面临的机遇可能更多。

6.行业发展机会和风险判断

接近一半接受调研企业认为疫情后行业最大的机会来自于宏观刺激政策的增多;约有26%的企业认为机会来自于超预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剩余的企业认为行业供需矛盾的减弱或市场整合的加速会带来一定机会。从核心角度来讲,来自政府层面对产业的扶持,大概率会成为疫情后产业发展的主要机会之一。

风险方面,超过82%的企业认为疫情后行业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有接近13%的企业认为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不可逆转。那么全球经济在疫情后能否得以健康恢复,也将给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变数。

综合调研结果来看,疫情结束后整个钢铁产业链的发展,面临着全球性经济问题考验,同时在国内率先将新冠疫情控制住并开始经济复苏的情况下也有很多发展机遇。因此,此时对产业链来说,化危为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四、后疫情时代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建议

1.结构性的产量调整

中国钢铁产量早已超过全球半数,但多数产品依然以中低端为主,在全球市场还未从疫情中恢复正常之前,夯实前期的中低端市场份额,并有选择性地向中高端市场进军,将会反向促进国内钢铁产能的结构升级。针对国内市场投放的产量,则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调控,不能继续无休止地扩大产能释放,否则国内供求矛盾会率先爆发。

2.集群化的产业布局

中国幅员辽阔,钢铁生产企业也广泛分布,这使得整个产业没有一个集群化的调控和管理,虽然近年信息化进程快速发展,但依然无法满足全行业的线上信息互通。因此,以宝武马钢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钢企整合重组,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防城港钢铁基地及其他主要沿江沿海钢铁基地的集群化产能搬迁置换,等等,也对整个产业的整合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线上线下产业集群的同步推进,将会快速把我国的钢铁生产条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对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人工就业、资产属性及产能管控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形成一套成熟的政策引导机制。

3.海外产业布局

近两年国内钢企海外布局加快,如针对东南亚市场的产能投建、敬业钢铁收购英国钢铁等,都显示国内钢厂在海外市场已经跨出了很大一步。当然,对于如何平衡国内外产能产量的投放市场、不断汲取国外成熟企业的优点,显然国内钢铁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此次疫情对国外钢铁行业的打击更大,国内钢铁企业有一定机会在疫情结束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布局。这不仅有利于我国钢铁产业向国外中高端梯队靠拢,更有利于提升我国钢铁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绝对话语权。

4.发展绿色智造

经历了近年国内反复的绿色环保施压之后,钢铁产业链无论是环保装备还是环保意识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方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钢铁产能都是进入21世纪才开始投建的,而且在2017年以来,很多钢铁产能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产能迁移和置换,所以是最有条件实现智慧钢铁制造的国家,如果接下来几年通过产能迁移和置换实现钢铁产业绿色智造,那么我国钢铁生产领域的竞争力,将跻身世界同行业前列。

5.贯穿产业链的政策引导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项产业政策的支持,但从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来看,目前还是以某个点或某个阶段进行的产业引导为主。而钢铁产业链纵贯中国经济,是国家发展的骨骼,因而针对钢铁行业的产业政策调整应不仅局限在产业链单独的某一环上,更多的应该从上、中、下游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对上能形成采购定价话语权;对中能承担产业衔接,转向服务贸易的引导;对下能因地制宜,跨区域、跨产业实现供需匹配,才会迎来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6]

五、结束语

疫情是无情的,但中国人民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团结、友爱、互助和爱国力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从产业链发展角度来讲,坚持熬过最困难的时期,结合产业及企业自身优势,审慎对待全球经济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寻求经济及产业复苏的机会,将中国钢铁推向更高一层的舞台,对整个产业和国民经济来说,都是一次有必要且有机会打赢的一场攻坚之战。

猜你喜欢

钢材钢铁库存
2022年11月我国出口钢材559万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钢材集中采购管理思考探究
“钢铁侠”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二线城市库存减少5.2%
营销4C与房产去库存
钢材分类标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