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研究
——聚集高端创新要素的视角

2020-02-21吴兆春

社科纵横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端广州全省

吴兆春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广东 广州 510070)

2018年5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1]。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摩擦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作为广深科技走廊的重要节点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全球间城市竞争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过去聚集普通创新要素实现“摊大饼”式发展的时代已逝去,立足全球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已成为城市发展和相互竞争的关键[2]。高端创新要素是指现代社会生产中所必需的、基础性的、具有辐射带动性的科技创新要素,主要包括高端人才要素、高端技术要素、有影响力的资本要素、高端科学仪器等[3]。本文分析广州高端创新要素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促进高端创新要素聚集的政策措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广州高端创新要素的现状

(一)产业基础雄厚,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初步成型

广州产业门类齐全,专业市场发达。目前,广州已形成了石油化工、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生产及供应等5个超千亿级的产业,超百亿级的产业有船舶、冶金、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烟草、医药等多达23个(不含千亿以上),其中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电子产品、成套设备等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广州共有978个专业市场,成交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国专业市场交易总额的1/7;其中,纺织服装、中药材、塑料、木材、水产品等行业已形成了“广州价格”,影响全国乃至全球[4]。

(二)创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广州市IAB产业(IAB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个产业的英文首字母)发展迅猛,规模稳步扩大。全市IAB领域共有国家、省级工程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约110家,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研究和创新体系。2017年全市IAB产值达到5200亿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愈来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5]。

(三)创新人才枢纽地位不断加强

2016年,广州全社会R&D人员全时当量10.93万人年,占全省21.1%;每万就业人员中R&D人员134.71人年/万人,是全省的1.62倍[6]。在高层次人才方面,广州拥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3.37万人,占全省的32.8%;目前广州市已有“两院”院士36人,占全省87.5%;在广州工作的两院院士共有77人,约占全省的70.0%。2016年新入选中央“千人计划”专家46人,占全省的47.9%;新入选“万人计划”专家52人,占全省的74.3%;新入选“广东特支计划”249人,占全省的15.2%[7]。

(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集聚全省三成的科研机构,主要创新平台数量都位居全省第一。截至2016年底,广州建有各类科研机构156家,占全省31.0%,其中央属15家,占全省68.2%,省属65家,占全省92.9%;国家重点实验室19家,占全省73.1%;国家级工程中心18家,占全省39.1%;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4家,占全省27.6%;省级重点实验室191家,占全省69.3%;省级工程中心658家,占全省33.1%;新型研发机构44家,占全省24.4%。规上工业企业设立企业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24.8%,大型工业企业设立企业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39.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

(五)创新园区全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集群

广州高新区是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区核心区,以一区五园(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广州民营科技园、南沙资讯园)模式推动错位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2016年,广州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6024.22亿元,占全省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的21.9%;工业总产值3903.52亿元,占全省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16.8%[8]。在科技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高新区总体排名中位居第12位。在重大产业布局上,进一步聚焦IAB、NEM产业,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平板显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生物与健康两个五百亿左右级的产业集群。

(六)创新企业形成集群效应

广州已初步形成由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标杆企业组成的创新企业集群。截至2016年底,广州科技创新企业规模不断增加,数量达到12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40家,同比增长146.9%,占全省的23.9%,实现工业总产值4832.13亿元,同比增长30.7%,占全省的12.3%;进入培育后备企业3688家,占全省的40.7%。474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的有2家;电子信息领域2311家,机电一体化领域609家,新材料领域401家,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377家,以上4个技术领域涵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78.5%①。

(七)创新成果量质双升

广州将全省一半的国家科技奖励收入囊中,专利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出现跨越式增长。2016年,广州获国家科技奖励16项,占全省的48.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642件,同比增长163.6%,约占全省的7.0%。专利申请量99044件,同比增长56.3%,占全省的19.6%。专利授权量48313件,同比增长21.3%,占全省的18.7%。发明专利申请量31892件,同比增长58.8%,占全省的20.5%。发明专利授权量7668件,同比增长15.8%,占全省的19.9%。截至2016年底,广州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4件,是全省的1.4倍[9]。

(八)创新资本支撑作用凸显

2016年,广州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到112.8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至5.81%;全社会R&D经费达到457.5亿元,占全省的22.5%,R&D/GDP提高至2.33%。同时,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金融服务科技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6年底,全市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从2012年的100多家增至约13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3000亿元;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已受理418项贷款申请,合计授信金额42.47亿元,授信规模全国最大;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有188家挂牌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融资额19.89亿元。同时,科技企业的上市数量不断增长。2016年,广州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5家,累计8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347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累计2728家[10]。

二、广州高端创新要素存在的不足

(一)体制机制创新不够

一是技术资源配置能力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重要的科技资源,但没有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2016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9.58亿元,仅为上海的35.19%、深圳的61.78%;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GDP比重为1.48%,低于上海(3.00%)和深圳(2.40%)。二是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当前广州依然存在人才优惠政策办理程序繁琐、限制过多的问题。三是科研院所管理问题,管理太过于行政化而不是以应用导向。四是受财税分配体制的制约,广州市本级的财力相对有限,2016年广州公共预算收入1393.85亿元,不到深圳(3136.42亿元)的一半,这严重限制了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6]。

(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大科学工程建设滞后。根据国家战略,在广州布局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目前只有1个,在数量和规模上,与北京(6个)、上海(4个)和合肥(3个)三个先行城市的差距较大。二是广州国家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仍未实现。三是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落后。2016年,广州PCT国际专利受理量为1642件,略高于上海(1560件),但只占到北京的24.69%、深圳的8.36%。四是引领关键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不聚焦,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及精准医疗、高端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五个前沿产业领域进行关键技术创新。而这些领域几乎囊括了新一代科技革命的绝大部分领域,过于宽泛的领域必然导致创新资源的分散,难以形成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三)创新“领军”企业缺乏

广州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平台型和具有行业引领型的领军企业,在相应领域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人才集聚能力受到较大局限。2016年,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位于广州的仅2家(南方电网和广汽),而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拥有58家、8家和7家(恒大总部迁入深圳);在2017年广东省企业500强榜单中,营业额过千亿的特大型企业为6家,落后于深圳(10家)。科技企业方面,虽然广州拥有广电运通、珠江钢琴、达意隆等创新型标杆企业,但这些与华为、腾讯、格力、中兴等诸多卓越的创新企业不能比。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也指出,2016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已达131家,主要集中在“北上杭深”,这四个区域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为65家、26家、12家和12家。而广州独角兽企业只有2家[11]。

(四)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够

民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力量,但广州的民营经济发展有待加强。2016年,广州民营经济增加值7821.43亿元,占GDP比重39.9%,低于深圳(8319.51亿元、42.7%);民间投资2519.77亿元,全年仅增长5.3%,比2015年的35.8%下滑30个百分点,与深圳(61.5%)相比差距明显,且60%以上集中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当前,广州共有14家民营企业入选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低于杭州(44家)、深圳(26家);其中,2016年度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的9家民营企业中,广州仅有1家,低于深圳(5家)。2016年,广州私营个体共有143.29万户,远低于深圳(260.65万户);注册资金(含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19815.1亿元,仅为深圳(130554.82亿元)的15.18%。

(五)高端创新人才缺乏

由于产业结构的限制、创新产业链不完整、总部经济不强、薪酬缺乏竞争力等原因,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吸引力不足。目前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9人、“千人计划”专家267人,与北京、上海的差距显著;科技活动人员27.41万人,不到北京市的一半[12]。且高层次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校,而深圳高层次人才大部分在高新技术企业,其参与创新经济的程度和作用比广州市高得多。

(六)科技金融不够发达

广州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2016年底广州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为347家,低于北京(1524家)、上海(924家)、深圳(721家)和杭州(361家)。从金融实体来看,北京拥有央行、四大国有银行和各大保险公司总部;上海拥有交通、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各大外资银行中国区总部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各大证券公司总部;深圳拥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平安保险和招商银行总部及国信证券、南方基金等知名金融机构;广州仅有广发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广州银行等中小规模银行总部,其他的金融企业很多都是地区总部或分行。另外,相对于深圳大规模引入社会资本和多样化融资渠道,广州以自有资金或银行借贷等为主的资金获取方式相对单一,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七)科技创新区域集聚度不够

广州产业布局不够合理,较为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除琶洲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岛之外,其他大多数科技园区功能分工不清晰、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广州市科技创新走廊及珠江两岸创新带的各大科技园区还没有形成协同合作以对接外部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有可能出现“单兵作战”、重复建设的情况,急需形成一套有效的联结共生机制,从而让各个园区错位发展,协同提升。

三、广州聚集高端创新要素的政策建议

广州要建设好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必然要通过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广州聚集高端创新要素首先要明确城市长期发展目标,抓住当前科技发展热点、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思路,着力造环境、建平台、育主体,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布局重大产业,积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科技创新显示度,快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源动力

广州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创新发展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关键是要科技体制机制上获得突破才能全面激活区域创新活力。第一,加快构建与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相适应的创新体制机制。广州要加大力度建设好自主创新示范区,力求在自创区范围内突破体制机制的一切束缚,吸引国内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广州设立创新创业机构。汇聚海内外创新资源。第二,完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的政策体系。一是开展创新政策“回头看”,延期、优化、完善原有的“1+9”科技创新政策。二是保持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三是落实集聚产业领军人才政策,用好“人才绿卡”,加快引进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四是扩大对内开放,创新政策适当向民间资本倾斜。第三,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以及配套改革。

(二)夯实创新基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布局广州,在重点产业领域推动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一是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富士康、科大讯飞、百济神州等骨干企业优势,推动在相关领域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再生医学与健康、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广东省实验室,争取申报建设国家实验室。三是提升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大力资助本地大学和科研院所,力争实现一批突破性、颠覆性产业创新成果。

(三)以产业发展为引导,完善全市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的规划

产业是创新的载体,在创新的引用上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广州应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特别是聚焦IAB、NEM产业,持续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其次,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全市产业发展布局,整合政策、人才、资本、产业等资源,形成密切联系、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格局。再次,推动全城创新。在优化新城区创新布局的同时,充分利用旧城区的文化传统优势、人文气息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高端服务业和创新服务业。最后,推动政策协同。统筹协调广州高新区、自贸区、自创区及各区的优惠政策,防止各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且覆盖全市。

(四)以引进或培育高科技龙头企业为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抓手

龙头企业对创新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是聚集高端创新要素的重要抓手。第一,按照“加大力度引进一批、通过技改壮大一批、着眼长远培育一批”的思路,围绕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平台支撑、金融支持、人才集聚“四条”主线,做强做优做大全市科技创新企业。第二,以龙头企业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设立IAB、NEM产业技术重大专项,实施“六个一”打造全链条支撑。通过龙头带动、配套推动、链接互动,向产业链上下游挖掘新项目,不断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和推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形成若干百亿级、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五)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形成开放自由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生态

优良的创新生态才能吸引高端创新要素,广州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创新生态建设。第一,进一步提升行政体系效率。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批关键性基础性改革。第二,推动普惠式创新。延期、优化、完善“1+9”科技创新政策,采取更多普惠制政策推动创新,逐步减少科技项目立项。第三,建设人才高地。优化人才长期留用服务保障体系,争取海外人才、创业人才、科技人才、风投人才居留、就业、出入境等便利政策。第四,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培育和引进更多为企业创新提供专业服务的定制服务供应商、技术服务提供商和整体方案解决商,推动广州由产业“制造者”向产业“组织者”升级。

(六)聚力科技金融,打造全国科技金融服务示范中心

一是实施打造中国风险投资之都行动计划,加快设立财政投入50亿元的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积极引入大型金融机构。二是实施中小企业科技信贷行动计划,将现有4亿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增加至10亿元。三是实施以新三板挂牌为抓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行动计划。

(七)不断完善创新载体建设,构建新型高端创新要素服务平台体系

一是设立新的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以价值创新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引擎,以全链集成为核心,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新一代产业园区。聚焦IAB产业,着力打造富士康科技小镇、思科智慧城、GE生物科技园、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南沙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十个以上重点价值创新园区。二是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按照“国际化、专业化、资本化”的理念,建设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龙头标杆孵化器。三是引导创新型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专业、资金、人脉、经验等优势,对本行业内的小微企业进行孵化,由龙头企业裂变出若干小的创新企业,形成裂变式创新。四是建设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科技创新交易服务技术平台,形成广州创新指数,掌握科技创新定价权。

(八)推动开放式创新,提高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高端创新要素配置能力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试验区,应放眼全球进行开放式创新。第一,紧密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增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与美欧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研发创新、知识产权、新兴产业、科技金融等领域开展合作。第二,借助广深科技走廊打造开放型的创新产业集聚区,加强城际合作,发挥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集聚作用,打造中国“硅谷”。第三,推动粤港澳科技合作和湾区经济发展,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共赢发展。第四,发挥广州对外开放的传统优势,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结合,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注释:

①数据来源: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猜你喜欢

高端广州全省
高端油品怎么卖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何故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