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集中认证时代”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20-02-21周利宋文甫

四川劳动保障 2020年1期
关键词:认证工作经办异地

文/周利 宋文甫

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全面取消集中认证后,由于受信息化水平、数据获取能力、基层经办基础等因素的制约,认证工作在方法手段、服务能力、技术支撑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加以研究破解。

截至2019年11月底,四川省社会保险领取待遇人员总数达到2126.2万,人数众多且高度分散,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全面取消集中认证后(下称后集中认证时代),四川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自觉对标“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的认证服务新模式”要求,积极创新工作举措,狠抓末端落实,有力促进了认证工作朝着无形化、人性化方向健康发展。

认证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后集中认证时代,认证工作不再具有强制性要求,主要通过化认证于无形、寓认证于服务来完成,这一变革给认证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无形认证覆盖率较低。我省已将参保群众住院就医与乘坐飞机、高铁等信息纳入无形认证范畴,部分地区也采取数据关联的方法,将社保卡首次办卡、长期照护险结算等实名制场景数据应用到了无形认证,但每年通过这一途径实现认证的人数仍然非常有限,无形认证覆盖率只占全省退休和领待人员总数的25.5%。过低的无形认证覆盖率给认证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数据比对筛查存在死角。从“实时性”来看,主要是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造成的数据阻滞和共享接口受限所导致的时间上的延后。比如,与公安部门的人口管理数据进行共享时,只能小批量通过系统接口导入,再加之受系统运行速度、数据转换环节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实时共享。从“可及性”来讲,主要是指数据资源获取还存在障碍和壁垒,认证结果数据的检验尚有无法探及的空白地带。比如,与司法服刑在押人员信息、民政殡葬信息的共享通道尚未建立,影响了认证的精准度。

基层认证工作基础薄弱。主要是“三个不足”:认证平台向村(社区)下延不足,在全省5.5万个村(社区)中,只有3600多个实现了平台下延,仅为6.5%;直接用于认证服务的工作性经费不足,有的地方即使纳入了财政预算,预算额度也非常低;基层经办人手不足,认证“服务比”有的高达1:20000。

异地自助认证渠道不畅。全省统一的异地或远程自助认证的方法手段非常有限。各市县利用QQ微信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了一些远程自助认证探索,但由于技术手段滞后、覆盖范围较窄,作用有限。跨省异地居住人员的协查认证,需要在部级异地退管平台与省级协查认证平台之间转换,基层经办机构无法自行直接处理完成。

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在政策宣传解读与贯彻落实上存在偏差。有的社保经办机构对“全面取消集中认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认证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不理解、不适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办法,工作进展滞后。有的宣传方法手段单一、形式呆板,使得有些参保群众错误地认为“取消集中认证就是取消认证”。二是数据归集与比对筛查的机制不够完善。全省不同险种的业务数据归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纵向到底的数据归集机制离制度化、规范化、自动化的目标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横向到边的部门间业务协同与系统融合还存在缺失,一些关键数据获取的壁垒尚未破除,数据比对筛查仍有一些“空白地带”无法探及。三是认证方法手段滞后于参保群众日趋多元的认证需求。部分地区对取消集中认证带来的冲击缺乏有力的应对措施,有的在利用数据关联开展无形认证上动脑筋想办法不够,开展无形认证的方法途径不多,寓认证于服务的效果不佳。

破解困境的对策思考

打破当前认证工作存在的“瓶颈”,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去痛疏堵解难同时并举,线上线下一起发力,积极构建认证服务的新模式。

拓展无形认证的新路子,着力解决覆盖率低的问题。一是拓展利用医保数据开展无形认证的范围。在住院就医信息的基础上,探索将医院实名制挂号、门诊看病等信息纳入进来,经比对确认有效后也视同通过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并通过时效周期的梯延来拓展认证范围。二是探索将其它实名制验证场景信息纳入无形认证。积极探索将长期照护险结算、首次办理社保卡、银行或证券首次开户、房产办证或过户、景区实名制售票等数据纳入无形认证,进一步扩大无形认证的广度。要着眼逐步构建“行为轨迹”大数据模型,将退休和领待人员日常生活轨迹数据纳入认证范畴。三是建立多渠道开展数据关联认证的长效机制。依托国家社保公共服务统一平台和省级一体化政务平台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数据共享与联网监测,从丰富数据的多样性、提高数据的鲜活度入手,为开展数据关联认证提供有力的保障。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将退休和领待人员所有生活轨迹数据进行关联应用,不断增添无形认证的新活力。要强化对数据关联认证结果的检验与纠错,注重在反复比对筛查、逐一验证确认中去伪存真。

提高数据获取应用能力,全面消除信息比对的死角。数据是认证工作的“命根子”。要建立以数据为导向的认证工作模式,始终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判断。一是充分占有数据资源。当务之急就是要着力消除数据壁垒,建立健全内外畅通的数据获取通道,进而推动建成省级大数据资源池。在外部数据的获取上,关键要打通与司法服刑在押信息、民政殡葬信息、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的衔接通道,推进业务协同和系统融合。在内部数据获取上,重点要加快推进全省统一的社保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彻底改变数据归集不顺畅、不完整、不及时的现状。二是大力提升数据质量。进一步优化信息系统,减少转换环节,落实排查责任,努力实现数据转换“零差错”。对于从外部数据要严格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进行实地核实确认。要建立落实数据比对筛查机制,灵活采取系统校验、样本分析、比对筛查、实地核查等方法,多层次进行比对分析,确保每一个数据真实可靠。三是实现数据应用闭环。要明确区分并严格落实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的责任,确保从数据的获取、认证的实施、结果数据的应用,到情况处理及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责任链条。省级社保经办机构要采取上层推动的办法,扎实做好无形认证的数据归集、比对筛查、采信确认工作,并通过省级协查认证平台将认证结果数据统一推送、统一管理、全省共享。市(州)级社保经办机构要负责搞好对本辖区内认证结果数据的下载与分发,并督促指导所属县(市、区)加强对结果数据的应用管理。县(市、区)级社保经办机构和乡镇(街道)平台要在抓好结果数据具体应用的同时,组织对疑点信息再核实,并将核实结果与处理情况逐级向上反馈,形成完整的闭环。

夯实基层认证工作基础,妥善化解压力剧增的矛盾。要着眼“寓认证于服务”的实际需要,坚持从充实经办力量、落实经费保障、规范认证服务入手,着力解决好当前基层经办平台开展认证服务存在的棘手难题。一是抓好认证经办队伍建设。各地要按照一定的“服务比”合理增加基层经办平台的人员编制,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使基层经办队伍保持相对稳定。要加强基层经办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开展认证服务的业务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解决好基层经办平台压力剧增的矛盾。二是提高认证经费保障水平。要围绕科学建立与人员编制数量、服务人群规模和工作量相匹配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财力支持,确保正常所需的经费有保障。要理顺企业离退休人员的认证服务经费来源,从制度上强化寓认证于服务的经费保障。要积极创新城居保领待人认证服务经费的筹措方式,多渠道解决好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规范基层认证经办管理。要进一步创新认证服务标准化建设体系,按照人性化服务的要求,把基层认证服务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完成标准、责任要求等各个环节具体细化,对经办规则予以明晰规范,使经办人员对认证工作的操作范式与标准要求一目了然。继续推进认证网点平台向下延伸,做到认证对象在哪里、服务平台就延伸到哪里。

创新远程自助认证模式,全力疏通异地认证的堵点。针对参保群众流动性日趋加快、异地认证服务诉求日益增多的新情况,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生物特征识别等现代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自助认证服务。一方面,用好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广大参保群众通过登录统一平台、“掌上12333”手机APP、各授权渠道的电子社保卡服务页面,进行人脸识别自助认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定期下载本辖区内领待人员自助认证结果,并搞好结果数据的确认与应用。要全面创新省级协查认证平台与部级异地退管系统的衔接方式,使二者业务深度融合,并将跨省异地认证功能拓展到市、县、乡镇、村认证平台网点,确保异地居住的参保群众就近完成认证。另一方面,加快搭建全省统一的人脸识别认证平台。鼓励各地紧贴参保群众需求实际,探索开展形式多样远程自助认证,并将认证结果及时接入省级协查认证平台,实现全省共享。要按照“操作简便、高效快捷、随时可认”的标准,采取全省统一搭建的办法,依托“四川社保E缴费”手机APP,加快推进人脸识别生物特征认证功能的嵌入开发工作。切实采取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的有效措施,全面普及利用手机APP开展自助认证的操作方法,使自助认证逐步成为认证工作的主流。

猜你喜欢

认证工作经办异地
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做好贯标认证工作 全面提高档案质量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做好贯标认证工作全面提高档案质量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
基于ISO 9001认证可简化CMA认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