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H 整合式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2020-02-21朱华云
朱华云 彭 胜
1.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护理系,湖北襄阳 441021;2.湖北省襄阳市口腔医院三门诊,湖北襄阳 441021
脑卒中也称急性脑血管意外或中风,通常包括脑栓塞、脑出血及脑梗死等[1]。近20 年来,其发病率和致残率逐渐升高,已成为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有文献报道[3],该病患者43.2%生活无法自理,致残率更是高达70%~80%,给患者和家属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邓桂芳等[4]曾调查过,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缺乏锻炼、不按时服药、焦虑和便秘等[5],研究显示[6],不良的情绪和抑郁的状态会严重阻碍患者各方面的康复。由于我国目前医药资源不足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导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稳定后,大多数便出院转至社区和家庭继续治疗和康复。但是由于社区和家庭主要照护者经验不足、知识缺乏、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对患者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心理护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KTH 整合式护理干预是融合知信行模式(KABP Mode 1)、跨理论模式(TTM)和健康信念模式(HBM)3 种模式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7]。本研究旨在探讨KTH 整合式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树立健康信念,增强自我管理能力,规范日常行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 年1~12 月襄阳市襄城王府社区脑卒中患者92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7 例和对照组45 例。男50 例,女42 例;年龄55~72 岁,平均(58.42±18.35)岁,其中对照组男20 例,女25 例;平均年龄(58.75±12.05)岁;小学及以下16 例,初中18 例,高中或中专8 例,大学及以上3 例;观察组47 例,其中男27 例,女20 例,平均(61.70±8.25)岁;小学及以下13 例,初中17 例,高中或中专12 例,大学及以上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脑卒中患者(非急性期,病情相对稳定),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8]中的相关诊断,且同时符合《2010 版美国抑郁症治疗指南》[9]的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楚,能配合量表测评;③研究期间在本社区生活>1 年;排除标准:①有恶性肿瘤、严重的并发症、实质脏器疾病者;②有精神病病史、家族史;③有内分泌疾病者;④有语言障碍者。本研究已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如饮食和用药指导、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KTH 整合式干预和护理,具体措施及步骤:①准备阶段:由来自临床、护理和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等专业的专家组成干预小组,成员经过干预技巧培训,干预前对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发放宣教手册进行细致地讲解。②实施阶段:根据知信行理论对患者的认知水平、文化程度进行评估,再根据跨理论模式将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最后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理论,结合神经病学的专科特色,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实施健康教育方案,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讲座、入户随访、网络支持等多项举措落实计划。
1.3.1 KTH 整合式护理干预 ①重建认知,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还有一些脑卒中患者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或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没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需要护理人员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②行为训练,增强护患沟通和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指导患者学会调控情绪,干预小组与患者家属共同协商,制订个性化访谈方案,包括诊疗护理措施、中西医结合康复锻炼计划、营养治疗方案、心理状况评估,并根据动态变化,随时调整方案;③健康宣教,健康信念模式建立在需要和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基础上,关注人对健康的态度和信念,重视影响信念的内外因素。干预小组通过采用一对一面谈、科普讲座、宣教手册、视频播放等多种患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患者加深对疾病知识的理解,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
1.3.2 院外延续护理 观察组在患者出院2 周内实施院内院外延续护理,并保证干预效果。在电话随访、入户访视的基础上,采用网络教育,通过建立微信群或QQ 群宣传功能锻炼知识、饮食用药、风险预警知识,同时,医生每周登陆微信群或QQ 群与患者在线沟通疾病相关知识。
1.4 研究工具
采用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10]评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SAS 量表50~59 分者为轻度焦虑,<59~69 分者为中度焦虑,>69 分者为重度焦虑,cronbach alpha 系数为0.833;SDS 量表53~62 分者为轻度抑郁,<62~72 分者为中度抑郁,>72 分者为重度抑郁,cronbach alpha 系数为0.82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 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 得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7》概要显示,目前中国脑卒中发病人数已达1243 万,且≥40 岁的人群发病率、病死率逐年递增,防治刻不容缓,已上升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1-13]。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 得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 得分比较(分,)
注:SAS:Zung 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随着病程的进展和病情的变化,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脑卒中患者出院回家后,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疾病相关康复锻炼、饮食用药等知识,生活质量与日常生活能力不能有效改善,会加重焦虑抑郁的程度,给家庭与社会增加负担[14-15]。相关研究显示[16-19],机体生理和心理状态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康复治疗,反之,消极负面的情绪则会影响系统的新陈代谢,从而给治疗康复造成不良影响。
本研究显示,在临床基线资料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 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 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负性情绪有明显改善。提示脑卒中患者实施KTH 整合式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社区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分析可能的原因为:KTH 整合式护理干预模式不仅仅关注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同时融健康信念理论和跨理论模式为一体,尊重患者的心理规律,从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专业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患者感知到疾病对健康的威胁,了解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后,从而树立健康信念,采取相应的健康行为[7]。
脑卒中患者由于起病急、进展快、致死率高、后遗症多,很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除了指导患者饮食、用药、康复训练外,还应当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通过适时的健康教育,告知病情相关知识及后遗症发生的原因,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疏导,讲解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放松技巧,从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信念,早日适应角色变化,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保证康复效果,提升生活质量[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