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诱导后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应用于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效果
2020-02-21杨光辉樊青李伟伟董丽娟
杨光辉 樊青 李伟伟 董丽娟
郑州人民医院麻醉科 郑州 450003
肾移植术属治疗终末期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中以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最为常见。选取2018-03—2019-05间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56例患者,对其麻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观察全麻诱导后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患者均符合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手术指征,随访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严重肝、心、肺等脏器功能低下患者。(2)二次肾移植患者。(3)对非甾体类、阿片类药品及罗哌卡因过敏者。(4)凝血机制异常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2组,每组28例。观察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40~60岁,平均50.62岁。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1~61岁,平均51.91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麻醉方法术前均无用药,且均实施血液透析。进入手术室后建立外周静脉通路,注入500 mL乳酸林格氏液。常规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静脉注入0.2 mg/kg阿曲库铵、0.04 mg/kg咪达唑仑、1.5 mg/kg异丙酚、2 μg/kg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术中确保PetCO2在35~45 mmHg范围内。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后于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将超声探头置于髂嵴与肋缘之间的区域扫查,获取最佳腹横筋膜图像。于探头上方采取平面内进针方式,于超声引导下,进针至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两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2组均采取七氟烷吸入行麻醉维持,以阿曲库铵泵注方式维持肌松。术后均采取低剂量静脉镇痛处理。
1.3观察指标(1)切皮前(T0)、切皮后5 min(T1)、切皮后10 min(T2)及手术结束即刻(T3)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2)舒芬太尼、阿曲库铵、芬太尼等麻醉药品用量。
2 结果
2.1平均患者动脉压、心率2组T0、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时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
2.2麻醉药品用量观察组舒芬太尼、阿曲库铵、芬太尼等麻醉药品用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麻醉药品用量比较
3 讨论
肾移植能有效延长肾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手术所致疼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肾脏血流减少,因此完善镇痛方法对肾移植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1]。硬膜外镇痛属肾移植手术常用镇痛方法,其能消除由创口疼痛所致躁动、焦虑,同时亦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肾功能损害,利于肾功能的早期恢复[2]。但硬膜外镇痛所使用的阿片类药品虽能有效减轻疼痛感,但同时会增大肾脏负担,甚至用量较大时可能引起呼吸抑制[3]。近年伴随超声技术高速发展及普遍应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属新型阻滞于腹横筋膜层与斜肌上注射给药,可有效阻断疼痛信号经腹壁前侧传入感觉神经,达到腹壁良好镇痛目的[4-5]。其不仅能有效减少阿片类麻醉药品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增加患者舒适度;而且于超声引导下进行操作,能动态了解穿刺针路径、位置及与周边神经、血管关系,可有效避免误伤神经、血管;给药的同时更可动态观察药液扩散速度及位置,平面阻滞更为精准。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疼痛应激反应、局麻药中毒,以及腹腔内脏器损伤等风险,显著提升了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6-7]。
本研究中观察组T1、T2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对照组变化幅度小,舒芬太尼、阿曲库铵、芬太尼等麻醉药品用量较对照组少,说明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采取全麻诱导后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能有效维持患者术中的血压、心率稳定和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物的用量,因此有利于提高术后患者的苏醒质量和早期下床活动,应用效果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