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
2020-02-21苗蕾
苗蕾
河南夏邑县人民医院 夏邑 476400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操作简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是剖宫产术常用的麻醉方式,麻醉药物的选择对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至关重要[1-2]。选取2016-04—2018-09间在我院择期行剖宫产术的88例产妇,分别采用0.75%罗哌卡因和0.7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现对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8例产妇均经超声检查明确为单胎、足月妊娠。ASAⅠ~Ⅱ级,无血液系统和精神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 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及严重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2)有腰麻禁忌证。(3)入组前因慢性疼痛接受腰麻失败或阿片类药物治疗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2组,各44例。观察组:年龄23~38岁,平均29.68岁。体质量59~78 kg,平均68.11 kg。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28.96岁。体质量59~79 kg,平均68.74 kg。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术前禁饮4 h、禁食6 h,麻醉前0.5 h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入室后吸氧,开放静脉通路,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常规消毒、铺巾,取左侧卧位。选取L2~3间隙穿刺,有脑脊液流出后,表示穿刺成功。对照组:将1.2 mL 0.75%的罗哌卡因注射液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3 mL,注入蛛网膜下腔。观察组:将1.2 mL 0.75%的罗哌卡因注射液复合5 μg舒芬太尼应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3 mL,注入蛛网膜下腔。2组均在40 s内推注结束。产妇取平卧位,采用针刺法明确感觉阻滞平面,当阻滞平面达到T8时可开始手术。术中心率<55次/min,静注0.25~0.5 mg阿托品,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础值25%,静注5 mg麻黄碱。
1.3观察指标(1)阻滞平面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2)麻醉前、麻醉后10 min、30 min时产妇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3)不良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等)。
2 结果
2.1麻醉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观察组达到阻滞平面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麻醉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2.2血流动力学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均无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组间与时间无交互效应(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点2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2.3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各1例,恶心、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观察组出现2例心动过缓,1例低血压,3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1,P=0.502)。
3 讨论
剖宫产术中产妇的疼痛感不仅影响手术操作,还可导致其出现不良情绪,降低疼痛阈值,不利于母婴健康。因此实施有效的麻醉具有重要意义[3]。理想的麻醉方法既要有良好的痛觉神经阻滞,又可阻滞运动神经传导,从而减轻产妇疼痛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式。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罗哌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等[4]。丁卡因、布比卡因具有较大的中枢毒性和心脏毒性,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罗哌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阻滞效果明确、中枢和心脏毒性低、运动和感觉阻滞分离等特点,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可获取良好的麻醉效果[5]。
有关研究指出,剖宫产术中采用局麻药物负荷小剂量阿片类药物,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增强镇痛效果,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减轻产妇疼痛感[6]。舒芬太尼属于强效阿片类药,具有镇痛效果强、高度选择性、副作用小、持续时间长,且可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平衡等优点。经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可快速进入脊髓,沿着脊髓组织扩散,直接作用于脊髓背角阿片类受体,从而产生镇痛效果,减轻牵拉反应[7-8]。与罗哌卡因联合使用,可进一步增强镇痛效果,同时可减少罗哌卡因用药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获取理想的麻醉效果[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达到阻滞平面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2组血流动力学、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无差异。亦表明0.75%罗哌卡因注射液复合舒芬太尼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良好效果。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尚需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证实结果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