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路径优化*
2020-02-20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
一、引言
“智库”作为舶来词汇最早出现于二战之后的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兰德公司通过对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时间的精准预测,以及对中子弹武器研究的建议推进,一举成为美国国防部门的头号智囊,也标志着现代智库时代的开启。1971年学者保罗·迪克森(PaulDiekson)在其著作《ThinkTanks》中对美国智库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并率先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智库概念,即智库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机构,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①吴天佑,付犠.美国重要思想库[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2:10。。事实上,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谋臣和门客文化孕育了智库最初始的存在形态。司马迁的《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就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智库从业者樗里子,他帮助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三位君主伐魏攻赵打楚,为后来秦国成就统一大业打下坚实根基。而秦汉时期出现的“博士”(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可以看作是中国早期的国家智库系统。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标志着中国首个现代智库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党政军、社科院及高校智库得到迅速发展②王佳宁.智库的起源、历程及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3(10):102-109。。中国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村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一环,中国现代智库伴随着农业和农村改革的繁荣与困境,同频共振走过了四十余年,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后,中共中央对实施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2020年是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这一年,从内部看,我国经济社会呈现中高速发展态势,社会利益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作用的态势更加突出,网络技术的发展触发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意识逐步增强,步伐稍有不慎,就会招致不满①莫光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2):73-75。。政府在面对多元利益主体制定政策时,需要专门机构帮助各个社会阶层向决策者表达利益诉求,力求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化、透明化与科学化。从外部看,全球金融危机余波还未消散,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因此需要更为科学专业的机构进行决策指导。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重要责任。地方高校智库更应紧紧围绕国家及当地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积极主动地将人才、智力、科研资源整合,为疫情之后的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精神支撑与道德支撑。
二、后疫情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进入脱贫攻坚的决战之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经济活动大面积停摆,给按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增加了困难。目前新冠疫情在我国已得到有效控制,截至4月13日24时,累计治愈人数已超过7万人,疫情防控进入到“后疫情时代”。虽然全国已有序开展复工复产,但疫情期间为防控需要采取的封城封路等应急措施,导致整个农业产业链受到极大影响。首先,疫情发生正值春节鲜活农产品消费旺季,尤其是贫困地区,因物流运输受阻造成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跌破成本线等情况。虽然许多地区积极开展线上销售直播“带货”,但因前期积压过多,总体上已经形成了区域性、阶段性滞销,对整个产业带来的损失仍待评估。
其次,虽然大部分企业开始错峰返岗,由于复工复产延迟,农民工高密度就业的第三产业几近停摆。虽然国家和地方及时推出了一系列止损政策支持企业共克时艰,但由于中小企业体量小数量多,纳入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的极为有限,且疫情使得人们对不确定性风险预期提高,线下消费和非刚性消费大幅度降低,短期内许多中小企业难以完全恢复生产经营常态,增加了那些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的就业难度。
最后,由于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导致部分国家采取非关税壁垒的方式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设限,短期内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农产品尤其是优势农产品出口存在一定压力。部分外国政客利用新冠病毒多次在社交媒体和公众场合污名化中国,可能导致部分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标签内容、标识制度、产地追溯、包装技术施以更严苛的标准。
三、后疫情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
首先,后疫情时代的人们在心理上会发生巨大变化,并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健康养生上。比起空间密闭、人流聚集的城市消费场所,静谧开阔、空气流通性好的乡村安全系数更高,更适合让久居城市的人们静下来,重新审视被疫情重创的身心。笔者通过对30个省、市及自治区4328位居民的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7%的居民更愿意选择省内或市内近程游,而65.57%的居民更青睐于乡村休闲旅游。因此,以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康养为目的的创意农旅项目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乡村振兴的流量担当。
其次,经历这次疫情的洗礼,人们对公共卫生和健康消费的关注持续上升。人与人之间尽可能减少面对面的物理接触和空间接触,“无接触”式数字化农业将成为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刚需”。因此,以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供应、数字化配送、数字化消费为核心的技术形态,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乡村振兴的智慧担当。
最后,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让乡村生活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完善,回归乡村租地盖屋、养花种菜将会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城乡居民之间的空间壁垒、文化壁垒、观念壁垒被逐渐消解。因此,以共享农庄、共享菜地、共享劳动为内容的“共享化”农业模式,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乡村振兴的破壁担当。
四、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
相比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者、传承创新者、技术引领者和人才输送者。地方高校智库依托于高校,在服务于当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备以下四个优势。
(一)与生俱来的职能优势
地方高校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起来的,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培养输送人才、发展社会事业的基本职能,鉴于这一优势,地方高校智库的学科性质、专业设置和服务内容更加适应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更好地紧扣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决策服务。
(二)因地制宜的地缘优势
从高等教育整体部署来看,大部分地方高校校址远离省会城市,处在城郊或农村的边缘地带。鉴于这一优势,地方高校智库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政策走向、地理资源、社会文化、民意民生有着更为直接的感知;对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中的多元化诉求有着更为系统全面的认知;对当地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根源有着更为科学的判断。
(三)同频共振的人缘优势
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由省级政府投资而建成,由地方政府管理及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养,其行政体制、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都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唇齿相依、共生共荣。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地方高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社会人脉资源。鉴于这一优势,地方高校智库能够更好地将已有的学科资源与人力资源融合,与决策部门、地方媒体、地方企业、农村基层建立常态化的互动机制。
(四)近水楼台的信息优势
地方高校作为本土人才的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为服务当地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保障,毕业生遍布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民营企业,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可与高校智库互信互通。鉴于这一优势,地方高校智库对当地政府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政策举措、决策变动、实施进度等信息的获取更及时准确;对当地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与“三农”对接的把控更灵活敏捷。
五、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障碍
(一)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足
首先是智库人员服务乡村的内部驱动力不足。大部分地方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主要由本校专职教师兼任,难以转变固有的学术思维。再加上学校缺少与智库服务相匹配的激励导向机制,智库成员在职称晋升、工资标准和绩效核算上还是以科/教研项目、论文、专著等学术成果为主,导致智库成员对乡村振兴服务主动性不高,参与程度不深。许多研究成果缺乏对基层乡村的实际调研与数据采集,缺乏对相关政策的深入解读,只是二手数据、宏观理论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弱化了对所在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贡献。其次是地方政府协同智库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不足。许多地方政府对本地高校智库缺乏信心,并未将高校智库纳入政府决策平台,也没有相应的归口部门,在开展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时,或通过自己的政策研究部门内部解决,或信奉“外来的和尚会撞钟”,转向知名度较大的重点高校智库寻求决策咨询①夏宇,沈进建,马岩.新型智库领军人才的队伍建设问题及建议[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3):57-63。。
(二)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不畅
首先是信息传导机制不畅。地方高校智库的服务体系包含着三个主体:作为服务提供者角色的地方高校、作为服务接受者的农企农户、兼具服务接受者及管理调控者角色的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信息流动本应是“螺旋交迭”式互为补充的,而现实图景是,这三个主体之间缺乏主动交流与协调互动。在内部多元主义主导下,处在圈层结构外围的高校智库,由于远离地方政府这一权力中心,政府、农业企业和基层乡村多元化的需求信息没有“点对点”的渠道传递给它们,导致政府与乡村“所获得”的智库成果与“所需要”的智库成果呈现不匹配、不对称状态②郑永年.内部多元主义与中国新型智库建设[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32。。其次是智库成果转化机制不畅。大部分地方高校智库缺乏市场营销思维,未能注意到产品需求端多元化主体的利益分配、博弈与调和,对不同类型的智库产品推广方式单一,难以转化为需求端“喜闻乐见”又即时可用的有效决策③徐宁.“一核两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框架与模式[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6):58-64。。
(三)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定位不准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不同地区实施的基础、条件、目标、重点和面临的困难各不相同,需要的是更具针对性、深入性和实效性的资政建议。首先,许多地方高校未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进行政策研读、策略评估和方案设计时,只是将各种理论、材料、观点大而化之的堆积,找不准服务乡村的立足点、切入点、基本盘和扩展带。其次,高校智库在服务乡村振兴时不能遍地撒网,不能将综合实力、学科特色、优势资源、软硬件基础与国家、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相契合,找准主攻方向精准发力,形成鲜明的风格定位。
六、后疫情时代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化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①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5-46。。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场大考,更是对各地乡村振兴实施工作的一次检验。随着疫情防控态势的持续向好,我国已率先进入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的后疫情时代。疫情导致的全球化危机、巨大经济损失、社会成本损耗及生理心理变化,或将成为下一阶段补齐乡村发展短板的发力点。
(一)动力优化——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能量源
1.上下联动,提升智库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嵌入力。乡村振兴是一篇关系全局的大文章,不能只着眼于乡村,必须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来考虑。乡村振兴工作涉及当地社会的各组织与个体——政府机构、地方高校、企事业单位、农企农户、城乡居民等等,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下呈现的动态复杂性、社会复杂性和新兴复杂性问题,急需地方高校智库与当地政府、乡村、社会组织之间打破隐形围墙,上下联动,优化智库信息资源、智力资源、渠道资源和平台资源的社会嵌入路径②乔元正.高校智库建设内外部协同的原理、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7(7):49-53。。在政策需求资源、政策知识传播、政策生产环节上不利于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时,应优化地方高校优质智库资源的社会分享路径,如定期向地方政府呈送最新研究报告,或通过具有影响力的渠道积极分享已有的智库资源,提升地方高校智库与政府机构、涉农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组织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2.多元合作,促进智库建设与乡村振兴各主体的共创共融力。地方高校智库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项目或拨款,经费使用与分配依靠内部行政化决策,这种由政府完全主导的议价格局,不利于智库研究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独立性、持续性、权威性和灵动性。后疫情时代,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协调性和互动性将被激活,地方高校智库应具备共创共融的产业链意识,依托于校内学科资源,主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资本、媒体、文创产业、IT产业等建立密切联系,并对融合多元主体互动的供给侧进行系统整合——既融合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同时也服务于社会多元主体,既为参与方提供优质的智库服务产品,又服务于参与方自身产品的创新和转化。地方政府也应提高站位,对有意愿参与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涉农企业、农户、基金会给予长效性的政策扶持、适当的税务减免。这不仅可以为智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还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高校智库乡村振兴服务项目中,形成“技术+资本+产业”三螺旋结构。
3.市场运作,强化智库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发展力。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地方高校智库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担负起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是其职责所在。虽然地方高校智库不以追逐经济价值为目标,但智库的生产和积累本身就需要高昂的成本,在现有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若没有适当的盈利以充足其物质基础,很难持续性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引擎、智力引擎和创意引擎。只有提升智库的经济价值,才能为服务乡村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③郭宝,卓翔芝.智库产品的属性及独特性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2):20-26。。2020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市场化运作在地方高校智库中的杠杆作用。后疫情时代,除了政府层面宏观调控之外,地方高校智库应主动参与到农村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涉及到资源配置的各环节中,通过市场引导,让智库资源要素自主有序地流动到乡村最短缺的地方,并带动多业态相关产业链上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参与。
(二)机制优化——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活化剂
1.优化组织协同机制,能入“庙堂之高”,能出“江湖之远”。在疫情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经历了暂时的困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如果地方高校智库与各主体之间的资源无法有机整合、业务不能有效协同、信息难以互通互联,那么其研究成果只能是空中楼阁①庄天慧,杨帆,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6-12。。因此,必须强化各组织之间的协同能力,引导社会力量更规范、高效、精准地投入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如通过“旋转门”制度,聘请政府机构人员进驻地方高校智库参与研究,鼓励智库人员到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社会组织和乡村基层挂职,构建地方政府、高校智库与涉农主体三方在资源、渠道、人员和平台上的组织协同机制。一方面可使地方高校智库更深层次了解政府部门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及需求,促进智库成果进决策,能入“庙堂之高”;另一方面可帮助政府了解、理解社会多元主体的观点与意见,促进智库成果进实践,能出“江湖之远”。
2.优化资源共享机制,线上联动,线下贯通。后疫情时代,技术合作与数字化发展潜力进一步激活,社会多元主体通过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20世纪90年代,纽约州立大学的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Etzkowitz)教授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Leydesdorff)教授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螺旋(TripleHelix)”模型理论,描述了知识商品化时代政府、大学、产业的多重互动关系,三个要素在独立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彼此交叠联动贯通呈螺旋状上升,最终产生“1+1+1>3”的效果②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92。。我们将其作为方法论置入到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这一具体实践中,三螺旋即:地方政府-地方高校智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螺旋模型理论的本质在于通过三方资源的合作共享,激活每条螺线上不同社会角色的创新融合③徐木兴.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螺旋”理论视域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550-554。。线上,建立汇集了三方信息、渠道、人员等资源的“云平台”,通过资源虚拟化、任务定制化、服务分解化、交流社群化等方式,形成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可持续机制;线下,将线上资源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查遗补漏、及时修正,不断优化平台资源,为需求方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匹配。
3.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全程跟踪,及时落地。首先,要提升智库成果的转化时效。应用型知识产品很难用实体商品的定价标准估价,且可能会随着疫情后期乡村振兴工作的阶段性变化而“过时”。地方政府作为成果转化的关键平台,应简化成果报送审批手续,明确成果购买的形式、价格、程序和责任范畴,使之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实践应用。其次,要跟进智库成果的转化过程④林素仙,何义珠.智库参与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7(8):47-51。。许多地方高校智库送交成果后不闻不问,地方政府接收成果后无反馈无落实。为了更好地把智库的思想力转化为服务力,应对智库成果进决策、进实践的全流程实行动态化追踪,并形成规范化的转化过程记录。最后,要拓宽智库成果的转化渠道。地方高校智库应设立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和媒体运营部门,加强与主流媒体、自媒体、网络社群的沟通合作⑤温馨,王惠明.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困境与改革思路——基于智库成果转化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15-18。,对智库成果的推广进行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包装,提升成果转化的社会影响力。
4.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考量,加强宣传。对于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的智库成员,应对其付出的智力劳动制定更科学、灵活的评判方案。除论文、专著、课题、研究报告这些显著性成果之外,还应将资政过程中非显著性智力输出——政策研判、决策建议、行政指导的采纳比例、成果转化率、应用效果、社会影响力等纳入到高校职称评定及绩效考核指标中。对于服务乡村取得优异成果的团队和个人,地方高校智库应联合当地政府进行多渠道、多维度、全媒体宣传,宣传话语要通俗易懂,把艰深晦涩的理论术语分层化、形象化、大众化,增强地方高校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智库人员的荣誉感、存在感和使命感⑥李蒙,余宏亮,龚雨.高校智库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及人才建设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42-45。。
(三)定位优化——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南针
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了高校智库在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功能①人民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20/c1001-26419175.html,2015-01-20。。“特色”这一关键词,决定了地方高校智库要避免“万金油”式的宽泛定位,必须有所侧重。后疫情时代,精准的定位有助于将智库的核心优势、国际局势与乡村实际需求点线面结合,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服务路径。
1.优化战略研究定位,着力于顶层设计的基层落地。地方高校智库应以党中央顶层设计为指导,帮助地方政府做好精准定向②魏训鹏,费坚.我国高校智库的组织再造与运行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8(9):12-16。,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大决策、关键技术领域发挥作用。要紧密结合各地乡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情况,因村制宜,定制符合各村实际、凸显各村特色的差异化方案,并协助地方政府将方案落地落实。
2.优化政策建言定位,立足地方实际并兼具全局视野。地方高校智库是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建言献策时需深耕于乡村,充分调研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利益诉求,将其放置于全市、全省、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思考和探索,见微知著,推进政策建议由静态向动态提升,由单一向多元演变。
3.优化人才培养定位,着力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智库内部农科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将科研工作与农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其次要进一步开展智库外部新型职业农民的选拔培育,集成校内优质智力资源,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以“专家指导+课堂授课+在线学习+基地实训+生产实践”为培训形式,分层次、分阶段、分周期、分专业进行;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对返乡创业人员的引导帮扶,联合当地政府、龙头企业和双创中心,提供创业咨询、技术指导、企业孵化、融资管理、风险评估的综合服务③李洪修,张晓娟.协同视域下大学智库发展的维度分析[J].江苏高教,2016(2):49-53。。
4.优化舆论引导定位,创新解读方式和沟通话语。在内部舆论引导上,地方高校智库应及时捕捉村民的话题焦点及媒介使用偏好,将复杂的政策法规和理论观点运用通俗易懂、适合村民文化程度、符合乡村语言习惯的方式解读,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乐意听。提高智库专家在移动社交媒体、短视频APP中的出镜率,积极同村民展开互动,在交流中积累人气,在沟通中引导舆论;在外部舆论引导上,地方高校智库应主动拓展国际传播话语路径,加强与各国学界、业界、媒体、意见领袖之间的互联互通,及时精准地阐述乡村振兴的中国实践④孙战伟.高校智库建设:具体标准、运行机制及实现路径[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2):62-68。。
5.优化公共外交定位,在乡村实践中构建中国理论。地方高校智库受制于地域、平台、学校级别等因素,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的一流专家学者很少,较少承接国际化的重大议题和攻关项目。尤其是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国际舆论场风云诡谲、“甩锅”不断,地方高校智库更应积极拓展国际化社交网络,将乡村振兴的研究基础上,发掘与全球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公共卫生有关的研究议题⑤王莉丽.从“智库公共外交”看智库多元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4-11(A04)。。引入拥有国际外交实践、具有海外服务经历的高端学者、党政机关人员,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交流,主动分享“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