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至建国前云南主要民营报刊对共产党政党形象的报道研究
——以《观察报》《正义报》为例
2020-02-20
(云南行政学院 科社教研部,云南 昆明,650111)
政党形象是受众对政党的整体性认识和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吸引力、公信力和生命力。媒介对于政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具有强大作用。观察抗战至建国前云南民营报纸中共产党政党形象的变化,研究共产党抗战领导地位的发展历程,填补党史、报刊史研究的空白,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政党形象这一重要执政资源,提升政党话语权以及公众对话语内容的认同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抗战时期云南主要民营报刊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先驱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认为“民报”这一概念的说法,是和“官报”相对而言的。“官报,无民意之可言也。外报,仅可代表外人之意思;虽其间执笔者有华人,然办报之宗旨不同,即言之亦不能尽其意也。我国民报之产生,……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3。戈公振从言论上代表不同的立场来划分不同性质的报纸,认为“民报”是知识分子讨论国是、发表言论的重要工具。这种划分有一定代表性,也切合了民营报纸的基本属性。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许正林则认为商业性是民营报纸的重要特点,如政治上独立于任何党派之外;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的津贴;读者对象以平民大众为主;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新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②许正林.中国新闻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17。。
抗日战争中,大批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内迁云南,大量新闻界、文化界人士云集昆明,为云南报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据王作舟等学者的研究:“抗日战争是云南新闻业最繁荣的时期。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云南先后出现各种报刊达68种之多,这是云南新闻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根据笔者整理,从1931年至1945年间,《正义报》、《观察报》作为云南民办报纸的代表,经营最为成功,影响力最大。以下就两份报纸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报道做出分析。
(一)《观察报》的基本情况
1.《观察报》报人简析。《观察报》是龙云长子龙绳武出资兴办的私人报纸。龙云作为云南地方实力派,主政云南18年,被称为“云南王”,与蒋介石之间长期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龙绳武(1906-1995),自幼追随其父左右,官拜少将师长,周旋于昆明政治圈中,对云南政局了解甚深。做龙云的统战工作是当时云南地下党的重要任务。中共领导人朱德、叶剑英等,以云南讲武堂老同学关系,争取与龙云的团结合作,并建立秘密联系。云南地下党通过一些知名教授,特别是西南联大教授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活动,启迪龙云民主思想,坚定其抗日意志。
1943年在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成立文化界有代表性的学者、专家、知名人士对外不公开的学术团体——“西南文化研究会”,西南联大参加的“教授有曾照抡、罗隆基、潘光旦、闻一多、吴晗、闻家驷等,其他的还有华岗、楚图南、周新民、李文宜、唐筱、辛志超、冯素陶等,一共10余人。”①李慧.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中共云南党史[EB/OL].http://www.ynds.yn.gov.cn/ynds/2456715795753861120/20,2020-02-14。研究会每两周聚会一次,有学术性的交流,也学习共产党的文件,如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前后持续近两年,成为当时昆明知识界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核心。龙云支持研究会的活动,经常和教授们接触并邀请如罗隆基、张奚若、闻一多、楚国南、吴晗等知名学者到公馆做客。龙云曾说:“在昆明的爱国民主人士很多,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和我都有接触和交谈的机会,谈到国家大事,所见都大体相同。”②李慧.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中共云南党史[EB/OL].http://www.ynds.yn.gov.cn/ynds/2456715795753861120/20,2020-02-14。1943年他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成为一名秘密的盟员③李慧.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中共云南党史[EB/OL].http://www.ynds.yn.gov.cn/ynds/2456715795753861120/20,2020-02-14。。思想发生转变的龙云支持爱国民主运动、保护爱国民主人士、积极主持滇西抗战、稳定云南大后方的政局,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重大进步,昆明被誉为“民主堡垒”。台湾“蒋介石档案”中的闻一多被刺事件资料提到:龙绳曾即三公子所办之《观察报》,全为反动派把握,其华山南路之发行社及白马庙之印刷所,住有共党重要分子,由龙供应食宿,并为之庇护。以上严密防范为祷。邱清泉叩。秘二真印④闻黎明.台湾“蒋介石档案”中的闻一多被刺事件资料(一)[J].闻一多研究动态,2010(84):6。。
2.《观察报》版面构成。《观察报》创刊于1944年12月1日,1949年9月停刊,每天出版四开四版,发行量达8000份。发行人陈仲山,周钢鸣任总编辑。由田汉组织人员撰稿,费孝通、冯至、孙毓棠、卞之琳等教授和西南联大的文学青年都为它写过稿。报纸借助龙云的实力与威望,在采访报道、资金赞助方面都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1945年1月3日报纸版面为例,《观察报》报头居右,每天出版4开一张小报,共四个版面。第一版主要为国际、国内新闻。《观察报》第二版为通讯,广告占据约一半版面。在通讯报道中《各县简讯》《省内新闻》等都比较重视时效性,多为本报记者采写。第二版每周各日开设有不同版面,如《经济》《舞台银幕》,介绍戏剧或电影内容或剧评,《通讯》《社会服务》等主要为读者来信与解答。第三版为副刊,一开始副刊名为《显微镜》,从1945年3月1日改由沈从文主持,改名为《生活风》。第四版为省市新闻以及广告。在开始的几个月中,第四版中都有一个社会新闻集锦,每条新闻大概百来字,末尾都由编辑做十来字或几十个字的评论。
3.《观察报》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较重视为民请命,反映百姓疾苦。如1945年1月16日第四版报道《花纱布管制局的布 公教人员又有希望了》,报道配售纱布政策,呼吁配售公教人员。1月21日第四版报道《访问来昆难胞》,该报记者采访了从湘桂、衡阳各地千里逃难的同胞,认为“难民们的确可怜极了,各界的同胞,应尽当下最大的力量去救济他们。”1月30日第三版《显微镜》中报道“为伤病官兵请命”,呼吁当局和社会民众行动起来,加强伤病员福利、改良士兵待遇、增加士兵营养补助。2月13日发表《物价天天在飞涨,一部旧书十万元》。1945年5月7日报道《小菜摊收费太高》。5月3日第四版,发表《是何等牟利忘义之人 资本家大量囤积粮食》。8月6日,刊登《李根源氏为民请命 电请豁免腾龙耕税》。(2)新闻报道时效性较强。如重视新滇缅公路建设的报道,对滇西保卫战争、缅北腊戍战役、畹町收复、滇缅公路的恢复畅通等事件都进行密切关注。1945年2月2日,报道中印公路通车后,第一批车辆物资到达昆明。8月4日,报道三强会议联合声明,五强外长与战败国草订合约,波茨坦公告签订等,并配以时评《论波茨坦的决定》。8月6日报道美军轰炸日本六大军事基地。8月8日,详细报道原子炸弹炸广岛,广岛城近貌,原子弹威力,原子弹有助于缩短战争等消息。8月10日,报道苏联对日宣战,进入伪满,原子弹轰炸长崎。8月12日,报道四强接受日寇求降建议。8月15日报道东京广播接受投降。8月16日,大幅版面报道日正式无条件投降。8月22日报道苏军占领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城亦解放。8月24日,第一版报道日本投降详细条款。(3)关心舆论功效与新闻自由。1945年1月3日第一版刊登《鼓励舆论 接受批评 恭录蒋主席元旦训词》中说:“我们应该虚心采纳舆论的批评,作为我们改错的资料”,“我们政府应当勤求民谟,也应该鼓励正当舆论。如其事实不确,传闻有误,或因不明内容,妄加指摘,我们正可以藉由说明真相,使社会人士明瞭立法实施的本意,若其批评符合事实,就应该切实接受,加以改正。”。1月8日,刊登《研究新闻自由 美新闻协会派三人组旅行团经欧来华》,报道美新闻协会到各友邦研究新闻自由问题,并提交报告。2月15日,《显微镜》专栏,刊登《再谈新闻自由》,文章认为“新闻必须自由、言论必须获得解放的必要性,已不必再讨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获得真正的支持”,反对新闻检查制度,希望新闻自由在中国不再成为一个问题。(4)评论有特色,敢于为民请命。《正义报》的《小观察》栏目做得很有特点,如1945年5月3日刊登评论《大独裁者之死》,指出背离人民者必将灭亡。5月17日刊登《美国记者的发问》,以杜鲁门接任总统时记者询问的一些率直问题为例,说明记者并没有恶意,却是因为脚踏实地,坦白询问。文中说“言论自由,如果他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那么他距离我们还远得很。政府对于言论的限制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所要求的也只是政府放宽或废除检查制度。”1945年5月19日《平民的要求》“目前人民生活已到了极困苦的关头,物价的暴涨,营养的低落,康健的败坏加上政治的腐败,人民的忍耐也已到达极限。希望政府有责任来矫正以往错误,为人民开辟出一个有希望的前途”。希望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即将召开的六全大会之时,能够还政于民。1945年8月16日抗战胜利后第二天就发表时评《庆幸中的警惕》,提醒民众不要忘记当前困难的局势并未完全改变。1945年8月24日发表评论《不要忘记了人民》,指出,“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忙着接收武器失地,但是忘记了一件事情,忘记了人民。八年来谁在贡献人力?人民,八年来谁在贡献物力?人民。票子,儿子,谷子,全由人民负担……受了八年的苦难,熬了八年的艰辛,一切胜利属于人民,一切光荣属于人民”。相比《朝报》《益世报》等“外来”报纸,《观察报》的本土性很强,重视本市新闻、社会新闻的报道,在第三版、第四版的内容基本都是本报记者采写,注重时效性,写法生动活泼。上海《密勒氏评论报》曾称《观察报》的社论是锋利的匕首。
(二)《正义报》的基本情况
1.《正义报》报人简析。《正义报》是云南地方财团势力的报纸,创刊于1943年10月10日。《正义报》的社长共有三任,分别为方国定、李其诚、阮以仁。方国定和李其诚在政治立场上都属于国民党右翼人物,借助办报来为仕途铺路,报纸栏目单一,没有太多特色。《正义报》的党性和政治立场和国民党官办、党办的报纸没有太大区别。
1944年底到1945年初董事会改组,林南园任常务董事,负实际责任,阮以仁任总编辑,后升为社长。林南园为《正义报》主要投资人,时任云南省财政厅厅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两人都是中央政校出身,有一定社会地位,思维敏锐,办报思路清晰。针对《正义报》的现状和生存状态,董事会把《正义报》明确定位为和“官报”“党报”不同性质的商业报纸。提出加强经济新闻报导,加强《正义报》的商业性,为工商界服务的办报方针。《正义报》开始扩大经济新闻,利用富滇银行金融体系、商业分支机构遍及西南、香港、印度以及缅甸的有利条件,及时、准确地反映商业讯息,极大迎合了工商界的需要。《正义报》的副刊改变编辑方针,接近民众生活,发表一些能够鞭挞旧社会阴暗面、反映社会真实生活的文章。在专栏方面,邀请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高校教授为其专论写评论,争取到了一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读者。
因共产党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蒋介石政府无意民主宪政道路,《正义报》逐渐改变立场,走上进步之路。如总编辑何锡科素来与共产党员郭佩珊较好,受其影响,在报道中不时针砭国民党政府时弊。1944年以后,报道内容丰富多样化,个性也更加明显,抗日战争胜利时影响力已跃居全市报纸首位,成为云南近代报业史上一份有内容、有特色、有价值的报纸。在1949年9月的“九·九”整肃运动中,《正义报》报馆被封,包括总编辑何锡科在内的职工有70多人被捕,报纸停刊三个月。直到卢汉起义前,在卢汉的干预下,《正义报》工作人员才陆续被释放。同年12月9日,《正义报》在云南省临时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正式复刊,继续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2.《正义报》版面构成情况。《正义报》为四版小报,第一版为报头与广告,第二版为国内、国际重要新闻;第三版为国内、国际、省内新闻;第四版为“经济界”专栏,通常一半版面用来刊登主要商品行情与各地商情,另一半版面用来做广告。广告多的时候,会用3/4乃至整个第四版来做广告。从1945年8月开始,出版《大千》与《影剧专页》副刊,每周一次,刊登在第四版。由于《正义报》为商界人士创办,与其他报纸相比,该报广告数量与种类都比其他报纸丰富。《正义报》刊登讣告、结婚启事、离婚启事、政府或商会商业通告、“国民大会”成员选举通告等,这是《云南晚报》《侨光报》等其它报纸所没有的。《正义报》的广告数量、广告种类都比较丰富,报纸的信息量和信息自采程度都比较高,发行量和影响力与同期报纸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二、《观察报》《正义报》对中共政党形象的报道
(一)《观察报》对共产党的报道
笔者分析了1945年1月-12月的报纸,发现《观察报》对共产党的报道不多,态度较客观。从1945年10月之后,国共双方由于移交失地等问题产生激烈军事冲突,在国民党新闻政策控制下,《观察报》几乎全采用中央社电发文谴责,态度急转直下。
1945年1月26日报道《周恩来飞渝》,仅报道周恩来抵渝时间与陪同、欢迎人员,消息不足百字,消息来自中央社。
2月24日,发表《重庆各报呼吁团结》。报道看似较为客观,实则谴责共产党破坏政党现状。
3月2日第一版刊登《蒋主席谈宪政》,突出凡是独立国家政权必须统一,“凡是爱国家的政党,绝不会妨碍军权的统一,以削弱国家抗战力量。”明确指出“共产党不应有自己的军队”。《定期召开国民大会准备实行还政于民 中共问题仍求合理解决》呼吁应定期召开国民大会,还政于民,提出会用合理方法担保整编后我军的安全云云。
8月13日第四版刊登《日本投降与中国政治前途》一文,认为有两个因素正阻碍中国走上和平民主之路,“首先是日本侵略者与西方的绥靖主义者,其次是一些反民主的势力,国内战争是他们的必然产物。”“现在还不是放鞭炮庆祝的时候,全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应该用自己的一份努力,以消除上述威胁”,表达对内战深层的关注与焦虑。
8月21日第四版报道《蒋主席再电毛泽东 毛氏覆电称待主席覆朱德电后才考虑会面 朱德同时电蒋主席籲请停止内战 召集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刊登毛泽东专电,朱德电文,均采用中央社重庆电。
8月22日、23日全文刊登《朱德司令致蒋主席电》。
8月28日刊登《接受蒋主席的邀请 毛泽东将来渝商国是 赫尔利昨飞延安迎接毛氏》,该消息约350字,引用赫尔利原话表示愿协助国民政府消弭中国内战的可能性,为事件性报道,由于被弱化处理放置于左下角。
8月30日报道《毛泽东氏声明 目前需要实现民主,系保证国内和平,巩固团结,各项政治军事问题都要在这种精神基础上予以解决》,援引中央社报道毛泽东在8月29日重庆欢迎会上的讲话,突出“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与巩固内部团结,都是最迫切紧要的问题。国内各种紧急的政治军事问题要在团结、和平、民主的基础上予以解决”,另有报道称“苏联认为国共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以上消息均出自重庆中央社电,以消息为主。
遗憾的是,云南省图书馆《观察报》胶片版影印本缺失1945年1月5-6日、27日,2月16日、26日、3月18日、25日、4月、6月、7月17日、20日、22日、25日、29日,9-12月,1946年1-6月的相关内容。因此《观察报》对共产党政党形象报道的研究,缺少1945年9-12月间国共和谈后的关键时期的部分,非常可惜。
总体来说,与《朝报》《正义报》等民营报纸类似,《观察报》受到国民政府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管制,对于重要新闻采用中央社电讯报道,不能越雷池半步。但各报仍可采用版面设置、社论、其他呼应性新闻来曲折地表达观点。1945年5月,昆明各大学学生自治会联合举办“五四”纪念大会,到会一万多名大中学生和各界人士,公开响应中国共产党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次纪念大会和示威游行,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昆明民主力量的一次大检阅。《观察报》连续几日做含蓄的报道,突出了氛围和规模,虽然没有在一版公开表明态度,但明眼人都知道其后的用意与背景。
(二)《正义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
1928年起,国民政府推行“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又效法德、意法西斯,强化对新闻事业的控制。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为了做好反共宣传,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反共放在比除伪更加重要的位置。如国民党河北省党部1946年度的宣传工作计划里,对汉奸、伪军的宣传基本态度是:“目前表面不作任何刺激,听候中央依法处理”,处理的步调是缓慢的;但对中共的态度则严厉许多,“辟斥奸党污蔑本党对敌伪汉奸合流的谬论,对奸党破坏交通,阻扰复员,危害人民,及其它种种罪刑,站在人民的观点,作彻底的攻击。”
抗战期间,《正义报》囿于国民党新闻政策限制,极少直接报道共产党政党消息与政治形象。日本投降后,应蒋介石之邀,毛泽东于1945年8月8日赴重庆,国共展开第二次谈判。《正义报》对此极为关注,对于和谈进程能客观描述报道。1945年9月16日,《正义报》报道《张治中报告国共谈判经过》,较为详细地报道了各方签署协议情况,既有国民党的《中央政府提出方案》,又有共产党的《中共提出意见》,能客观陈述各方意见。
《双十协定》公布不久,国共双方军事冲突不断升级。在国民党的新闻政策的严密控制下,《正义报》对共产党报道增多并以负面报道为主。1945年10月开始,《正义报》几乎每日都刊发中央社电讯,谴责共产党破坏和平,四处出击。从内容和版面选择上,都可显示《正义报》对共产党有偏见甚至敌视的政治取向。尤其是从1945年11月至1945年年底,基本每日都有中央社谴责我军发动内战的报道或社论。在涉及共产党的报道中,《正义报》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为:“共匪”“匪首”“内战”“被歼”“窜”“逃窜”“窜犯”“暴匪”“奸”“奸匪”“暴行”“围攻”“蓄意”“强征”“丧心病狂”“罪恶”“肆虐”“涂炭”等。以下摘录:
1945年10月4日第二版报道《鲁主席何思源谈共军历年活动经过》,历数我军“狂攻”经过,并同版刊登《国共团结束挂钩一线 双方原则同意停火 政府停止冲突办法中共已答复》。
10月26日第二版刊登《傅司令长官作义致毛泽东先生电文》,电劝毛泽东接受教训放下武器,参加政府进行宪政。
10月27日第二版刊登《团结声中怪现象 晋省收复失地又遭共军争夺》,将共产党描绘为反动内战的根源。
10月29日第二版刊登《第十二战区长官部发言人报告共军窜扰详情 绥东晋北曾发生军事行动丰汉线北段又被奸匪攻破》。报道中说我军破坏交通,使“全国交通不能恢复,骨肉不能团聚”“痛心已极”“吾人不能不予以严密注释,然仍寄予大希望于政府与毛泽东先生之商谈。”
10月30日第二版刊登《国大代表 提出团结前提双方必须守政治方案;人民惟以公正眼光 注视双方实施政策》。
11月1日第一版刊登社论《内战不容再有》,其中说道“不幸内战的危机,现又迫在眉睫,千不该万不该再有内战!自中共领袖毛泽东氏返延安,各地军事冲突,不断发生,铁路交通,横遭破坏……是忍无可忍!国共双方各执一词,希望双方心平气和的想一想,这样下去,能否得到解决。”“大声疾呼:几个要点:①军事冲突,立即停止;②各地交通,必须恢复;③中共除已有的解放区外,不要再向外开拓;④政治协商会议迅速召开,公平解决纠纷。”最后强调“以往暴动从未成功,流寇式的暴民政权,使国家民族沦于万劫不复之地……”
11月3日第一版发表社论《请速制止共军进攻归绥》同时配合《日前发生内战情形》《美报评中国内部之不合》,制造我军挑起事端的假象。
11月4日报道《绥境共军三路会集旗下营 攻占白塔近归绥》。
11月5日报道《共军三万围攻归绥 鄂陷枣阳进攻樊城》,引中央社消息。
11月6日报道《归绥被围六日现入对峙状态 晋境共军续由张家口大批增援 准备进攻大同企图截断正太路》《主要铁路被破坏统计达一千四百多公里》《第五战区内共军进犯详情》。
11月8日第二版报道《苏北共军猛攻盐城》《盼共军速派员协商军政》。
11月9日报道《晋境共军连日活动攻陷赵城》。
11月10日第二版发表社论《国人应共弃蓄意内战者》《绥境共军反战情绪高》。
11月11日发表星期论文《抗战胜利后中国往何处去》《归绥附近对峙中 绥代表向全国呼吁》。
11月12日,刊登三条消息呼吁共军停止军事攻击。
11月12日第三版《抗战胜利后中国往何处去?(续)》。
11月13日刊登《绥远共军围攻包头 鄂北枣阳情况不明 鲁境各地遭共军围攻》,不顾国民党撕毁协议内战在先的事实,引用中央社消息,描述我军“猛攻包头,情形万分危急”,指责延安广播报道不实,称进攻上述地区是“以国军为攻击目标,蓄意制造内争,可谓已完全暴露无遗”。称我军的转移为“向南窜去”“窜犯”。同日同版还有一则小报道《政治协商会议本月可望召开 周恩来在参政治会茶会上报告》,同样援引中央社报道,要求周对各地军事冲突、何为解放区等等问题作出解释,不报道任何共产党对内战的看法。
11月14日报道较多,在第二版以大幅版面刊登《政治协调会下周召开 政府共产党出席 各陈意见 归绥包台战况迄今未戢》,大篇幅报道共产党在谈判过程中,仍然大肆侵犯多地。同时该版还刊登了四篇报道:一是《苏北共军 围攻盐城》。二是《共党为内战戎首 伦敦泰晤士报坦白评论我局势》,其中说道今日泰晤士报发表长篇评论,批评共产党在中国发动内战是“侵略行动”……今日中国情势复杂危险,对于当前情势毛泽东及其他同志负有重大责任……”。如共产党利用当前情势,不受理智制约,必定发生国共内战,“共产党亦将成为侵略者”。如联合无战争,中国未来极光明,中国如再经残酷内战之蹂躏,不仅对中国、对世界和平都不利。借泰晤士报呼吁“重庆政府应可协商协议,接受共产党合理提议”。三是《第十二战区长官部声明 驳斥新华社广播》。四是《鲁主席何思源谈共军历年活动经过》。核心内容就是抗战胜利后各个冲突几乎都是由中共发动的。同时在第三版刊登一篇《国共团结曙光一线 两方原则上同意停止冲突 政府提停止冲突办法中共已答复》,其中又提到“中共领袖毛泽东氏因忙于指挥作战,致无暇推派代表出席政治会议”。同日还刊登《美陆长柏德逊发表声明》,说明美军在华态度,除遭受攻击外不卷入内战。第三版刊登《国共团结曙光一线》。
11月17日第一版报道《山海关冲突正在扩大中 归绥恶战包头一度陷落》《河南共军分路出扰(呼吁制止内战,国家政治俾入正轨)》《请速停止内战》等,其中说道:“(中央社重庆十六日电)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以共军肆虐,人民涂炭,特通电各方请速作有效制止,以保国家元气,而救亿万灾黎。并劝毛泽东朱德两氏,劝审查前非,悬崖勒马,出民众于水火,并国家于磐石。”《四十军遭共军袭击军长副军长均受伤被俘在漳河附近遭重重围攻情势危殆》,其中说道“伊林在抗战八年中,未受敌人炮火,屹立无恙,今恐不免受共军之祸矣”。
11月18日第一版刊登星期论文《要怎样确保世界的和平》,第二版《团结商谈昨继进行,周恩来今晨飞延安》,为不到百字的中央社消息。
11月19日第一版刊登《共军有攻榆林模样》《东北情况令人焦虑》《共军强征壮丁》。
11月20日报道《东北情况令人焦虑 共党公开宣言阻挠破坏》《同蒲路又遭破坏 烟台共军强征壮丁 石家庄一带征收胜利献金》,报道说“共军仍四处迫民服役,烟台附近复强迫烟台上回征调壮丁两万人”,并非法征收赋税。
11月21日第一版刊登《注视东北(共军)》,并转载重庆版《大公报》社评《质中共》全文。《质中共》一文虽以“各打五十大板”的心态立论,但却文中却数次“进言”共产党,对国民党当局的所作所为只字未提。把内战责任归于共产党,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第二天《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驳斥谬论,指出它的本质,“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揭露其基本立场“在若干次要问题上批评国民党当局”,而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
1949年11月22日《正义报》第二版刊登《共军积极扩军民怨愤腾 苦不堪言》。
11月26日第一版刊登社论《收复失地与收复人心》,介绍《纽约时报》对国共和谈停止内战的意见。
12月1日刊登社论《对政治协商会议的期望》。
在12月份《正义报》基本每日都有消息涉及国共战事。
12月初,因“一二·一”学潮事件,《正义报》暂时转移了报道重心。有关“一二·一”运动的报道共计29篇,其中第一版1篇,第二版2篇,第三版21篇,第四版4篇,副刊1篇。包括2篇社论,20篇相关新闻报道,5则通知告示,2篇读者投书。2篇社论分别为12月6日的《本市学潮问题》和12月15日的《政潮与学潮》。前者对学生运动表示同情,言语间袒护国民党政府,对于惨案真相,文章写道“社会传说种种,自难置信,不过空穴来风,也不能令人无疑”①本报讯.本市学潮问题[N].正义报,1945,12(6):2。,但仍以公审结果为准,认为是“共党作怪”。后者认为学生不应因政争而发动学潮,而应专注学术,认真求学。关于“一二·一”惨案真相的报道基本来源于中央社。当时《正义报》的政治立场,言论基本与国民党政府保持一致。
1947年下半年,国民党政权政治腐败、经济崩溃,衰相已现。人民军队在全国战场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并不断取得胜利。昆明的几家民营报纸开始试探着刊登一些新华社发的新闻稿件,《正义报》的态度也不再徘徊观望,开始转到人民方面来。社论反映一张报纸的走向,是报纸的灵魂。解放前夕《正义报》每天都有一篇社论。其社论委员,有革命人士、教授专家,如杨青田、徐茂先(徐绳祖)、方国瑜等。社论委员们排定时间表,按时撰写社论在《正义报》发表。当时的该报社论不可能在政治上直接反对蒋介石,但不附和蒋的主张,委婉曲折地唱着另一个调子,关心老百姓,关心地方建设,或是扩大蒋介石与龙云间的矛盾,使《正义报》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倾向。
《正义报》抓住人们急于了解时局的心理,报道最新消息,有重大事件则会发头号字体的号外,引起人们重视。为了客观的报道局势的发展和趋势,向人民传达最新的消息,《正义报》顶着重重压力,开辟新的渠道。编辑部以刊登本报驻外记者的专电、抄收刊登外台的广播、转载沪港进步报纸的方式进行宣传。1949年6月后,卢汉为云南起义作舆论准备,在南京解放以后开放新闻,默许昆明《正义报》《观察报》报道解放区的情况。当时最为轰动的事件就是1949年7月1日将从解放区电台抄收到的毛泽东主席的重要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在7月7日的报纸上公开发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以后还刊登了一些新华社播刊发的新闻报道。
三、总结
(一)抗战时期,民营报纸因感受到强烈的民族危机而介入政治
或因办报者自身使命使然,或因办报需要营利,以“民主自由”的政治代言人角色安身立命,迎合读者受众,获得大众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代言民众利益。正如李金铨先生所说,百余年以降,中国报刊维系国运民生,其三部曲是启蒙、革命与追求国家现代化。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报人活跃其间,传播新知,激励民气,鞭笞腐恶,探索前途,凝合了中国士大夫传统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成一种鲜明的“文人论政”风格,蔚为现代中国的一道壮丽风景②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在国难当头时,云南民营报刊不论背景如何、报人政治立场如何,均能积极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社论有一定的针对性,敢说真话,注意反映民众疾苦。发挥了媒介告知、预警以及监督环境的功效。
(二)抗战期间,民营报纸对共产党的认识和态度随着时局发生变化
民营报纸政治立场、宣传方向随着大的政治形势不断变化、调整。在抗战第一、第二阶段,国民党凭借优势的媒介话语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媒介的“发声”,导致媒介话语资源分布不均衡、媒介话语内容不平等等问题。受到国民政府战时新闻管制政策严厉管制,也受限于民营报人自身的政治视野与价值取向,或因生存红线或囿于政治诉求原因,民办报纸很少出现共产党报道或正面形象的消息,出现的形象多以负面为主。既有追随国民党官方的不实言论,亦有关于事件的客观报道;既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影响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中国共产党形象,没有给中国共产党在社会舆论面前树立良好形象的机会,增加了国统区人们对共产党的误解。或采用国民党中央社电讯报道,为国民党政权进攻共产党摇旗呐喊。报道中共产党多以“共匪”“残匪”“杀害”“胁迫”“诱惑”“捆人绑票”等形象出现,共产党领袖的形象多是粗糙猥琐残暴,面目可憎。
(三)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得到正面宣传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逐渐成为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随着胜利曙光逐渐出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热切愿望。在国共重庆和谈前夕,各民营报刊都以极大热情加以报道,如实反映了共产党领袖的建议与和谈宗旨,并配发社论,对国共合作表示由衷高兴,为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积极献言献策。其要求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主张,客观上支持了中共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建国方针,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为共产党形象塑造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引导民众齐心抗日的同时,逐步提高民众对共产党的政党认同。
(四)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在争取中间势力的过程中逐步改善
中国面临着两条道路的历史性抉择,中间势力既不满意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也不赞成中共的暴力革命,而是幻想走两党路线之外的所谓“中间道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是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策略。以“公正无私”的新闻自由思想为指导,谋求中线获利之道,反映了民营报人骑墙或暧昧态度。但往往囿于政治立场错误或判断失误,事与愿违。《益世报》主编罗隆基尴尬的人生境遇与《大公报》的苦恼同样反映了民营报纸始终没有坚定或准确的政治立场。1943年9月,南方局派华岗作为共产党的代表到昆明,加强对龙云的统战工作。随着共产党政党实力增强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力度加大,1947年—1949年间,龙云及云南地方政府的政治态度进一步变化。《正义报》《观察报》等虽不可能在政治上直接反对蒋介石,但也不附和并揭露国民党政治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惨状,委婉曲折地唱着另一个调子,间接支持了共产党。解放前夕甚至全文发表毛泽东与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对人民群众急于了解的共产党重大事件能够全面、公正地报道,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反映出中共统战工作经过多年深耕之后产生巨大效能,对中共的政党形象起到积极作用,为云南和平解放起到了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