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进行“先算后干”控制成本核算
2020-02-20赵善举
赵善举
(广东茂化建集团北海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北海 536017)
0 引言
“预算结算”和“成本控制”分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三个步骤。事前预算可以更早地发现施工和预算定额之间是否存在较大偏差,而且进行提前预算可在向甲方报价时提供更加详尽的报价依据,当存在与市场价不同的项目时能够列出具体的计价方式,避免“打死狗讲价”;“先算后干”也可以避免预算价格过低,导致合同价格偏低,业主准备资金计划不足,影响最终结算效果。根据人力、物力、机械的消耗和预算中各项费用的构成,制定目标成本。提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各单位的人员和机具,特别是优化人员数量和机械台班,严格控制实际成本支出方面有重要作用。事前预算确立每个施工单元的目标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如若实际成本超过目标值,可为及时发现问题及查找原因提供依据。成本超支为内部原因则采取措施改进;成本超支为外部原因则及时向业主办理签证或索赔。在完成目标成本分析后,进行总结分析,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分析发现管理漏洞,及时纠正,总结经验教训。此外,还需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对成本控制成果进行考核,只有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管理好效益。
1 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战略意义
1.1 更好地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
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严格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这样对项目整体投资有初步把握。因此,企业需要加强成本预算的预控。同时,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不仅要关注材料和人力的消耗,还需要关注影响工程造价的其他因素。这需要成本核算人员在准备工作过程进行不定期监督和检查。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才能够防止施工成本超过目标成本。当开始施工之后,需要对成本预算进行准确控制,严格把握资金使用和效率,避免成本支出超过预算范围。
1.2 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经营
项目成本与效益的战略控制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能否做好项目成本控制关乎着施工企业能不能更好地提高经营效率这一问题。然而,现阶段市场机制依然是制约成本核算的关键因素,在这之中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就导致施工企业需要加大工程造价核算的控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多的能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其更加适合我国的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因此,施工企业需要围绕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确立工程造价核算与控制的基本目标。
2 现阶段“先算后干”控制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控制成本与核算意识不强
现阶段,许多施工企业的经济核算任务是由项目经理负责的,而由于项目经理工作较为繁杂,且许多人员对于成本核算并没有较强的意识,这就使得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出现一定的误差,当误差存在较多之后对整体项目的核算就产生较大影响。
2.2 尚未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与核算机制
施工企业想要更好的进行管理就需要将权力逐渐下放至相应的管理部门。相应的项目部负责工程造价的控制和核算,并将施工现场的进度以及突发情况实时汇报给专门管理人员。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没有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成本核算,缺少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核算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对施工工程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核算。
2.3 现有成本核算方式不能满足要求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财务部门应该是成本核算的主体。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已经得到飞速发展,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核算,成本核算的难度随着项目的扩大逐渐增加,而且不能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性。此外,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信息随时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并没有和核算人员进行共享,这使得施工企业没有及时获取造价相关的准确信息,导致成本优化工作受到阻碍。
3 落实成本控制与核算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在井陉成本控制核算时,为了有效实现成本控制和核算,而减低项目先期投资,保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保证三大原则。
首先,节约原则,这是实现成本控制最为重要的一项原则。在进行施工时,要准确地将不同类别成本进行区分,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确保施工方案能够随时调整,保证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
其次,做好动态监管原则。通常来说,做好动态监管需要我们建设过程中进行实时监督,当预算目标由于不确定因素产生变化时,对预算成本进行提高或降低,准确把握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最后,明确责任原则。将每个环节的责任进一步明确,才能更好地控制核算成本,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需要企业将每个环节施工成本进行分类,将责任划分至相关的部门,由不同部门直接的相互制约完成最终的成本核算。不仅如此,对于管理层人才的调动方面需要积极主动,让各个管理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确保有效核算和灵活控制成本。
4 施工企业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核算的具体措施
4.1 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
对于施工企业提高职工的工程造价控制和核算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将成本控制的概念贯穿整个项目中。除此之外,充分调动每个相关部门,做好部门之间的调度工作,保证各部门间的高效配合,明确每个相应的部门需要核算的内容,并在核算过程中做到部门间的相互监督。在进行成本核算控制时,为提高每个员工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积极性,可以将项目的造价控制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刺激员工做好成本核算与控制工作。
4.2 建立健全工程成本控制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每个时期行业具体情况和标准要求,建立健全工程造价控制和核算制度,完善规章制度,为工程造价控制和核算提供规范的要求和操作规程,有助于工程造价控制和核算提供规范的要求和操作规程,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效率。同时,企业应该制定详细的成本核算内容和工作计划,并在核算完成之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方案的评审,保证核算成本具有经济性和科学性,并且适应当前项目实际情况。
4.3 不断改进成本控制和核算方式
施工企业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创新成本控制方式,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本企业的成本控制和会计工作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保证成本控制与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施工企业还可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数据共享,也是提高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4.4 对施工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费用占据整个施工项目总费用的50%以上,想要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就要着重对材料成本尽心控制,加强管理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实时掌握整个施工项目的进度,了解不同阶段材料使用需求,并按照实际情况合理订货,并结合工程生产需要,明确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和到货时间。物料控制包括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首先,材料消耗的控制包括坚持按定额或标准比例确定材料消耗量,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耗量,制定相应的定额领料制度。禁止施工人员超额领取材料,对于领取的材料只能按照规定分批使用。对材料的使用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防止长材短用、全材零用、优材“坏”用,做到用料最佳,杜绝浪费,减少废品。所有管理人员,尤其是材料管理人员应对于施工现场的材料利用情况应有准确把握并随时监督。对不合理用料行为进行处罚,并及时回收施工产生的边角余料,不仅控制项目成本而且能防止资源浪费。在满足施工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材料性能分析,尽量使用低成本材料,如果施工计划发生变化需要及时的对使用材料计划进行调整,提高材料使用率。其次,物资采购前,物资价格审核部门根据物资采购计划进行市场价格调查,制定物资采购价格清单。物资采购人员采购物资的价格不得超过价格审计部门制定的价格。价格审计部门应当公开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保证能够采购到物美价廉的材料。通过合理组织采购,主要材料就近运输的原则减少材料的运输成本。
4.5 合理控制人工费用支出
企业在施工前,合理进行施工规划统筹施工进度,安排好每道工序的劳动力,计算出总的人工成本,这些是分配资金的标准。以目标人工成本为基础,及时发现和处理人员安排不当和不合理调度。每天施工前,实行班组长调度制度。班长应明确当班人数,遵守用工计划,有利于减少员工闲散现象和劳动力成本。
4.6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资源配置适当控制经营规模
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后,对于招标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应进行优化,保证资源发挥最大作用,降低劳动消耗,提高劳动效率。不断学习新的工艺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如果企业的净利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当时,这就代表企业经营规模是适当的,仍有扩张的潜力。否则,当企业规模与效益呈负相关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增加,坏账风险增大。这将对资金周转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经营风险。
5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面对行业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就显得愈发重要,在建筑业低利润时代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存在的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对应改进措施,加强成本优化和控制能力,保证在规定的工期内,以最低的成本投资,使项目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