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2-20梁晓梅
梁晓梅
(临猗县建筑工程安全服务站,山西运城 044100)
0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近些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增加城市人口密度,对建筑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提高。新建工程数量的增多,也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就需要重点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新建工程多数都是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工艺烦琐,增加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安全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几十年,但在安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机械伤害、电气伤害、坠落伤害等,每道施工工序中都蕴藏一定的风险。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可以顺利完工,确保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就必须要树立安全管理目标,针对安全现存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1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目标
1.1 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要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理念,做好事先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前期预防工作可以减少施工现场风险因素数量,也是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事前预防同样也是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规避安全风险。因此,现场管理中要事前对施工现场隐患进行排查,制定应对策略,事中发觉施工中的潜在风险,及时将风险因素消除,避免隐患演变为事故。
1.2 保障工作人员安全
国际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建筑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反观我国建筑生产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虽然近些年我国大力倡导“人本”理念,但安全管理在制度、法律层面还比较模糊,很多安全事故发生后相互推诿、欲盖弥彰等现象频频产生[1]。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保障工作人员身心安全,从施工现场实际出发,寻找施工中的潜在风险,及时清除风险隐患,最大限度保障一线人员安全。
2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方面
安全管理水平决定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其管理内容就是加强施工风险防控,如果安全管理相关工作无法落实,则难以发现潜在风险因素,推动隐患转变为事故。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组织,无法做到专管专项。安全管理的职责就是排除风险漏洞,但从目前安全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建筑企业更加注重成本和进度,忽视安全管理工作。
2.2 环境方面
建筑生产本就作为高危产业,施工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特别是在户外生产中,会增加很多的随机性风险。如雨雪天气遮挡视线、大风导致身体失衡等,这些都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风险因素转变为事故需要一个过程,风险因素不断累积,再加上施工人员放松心态,就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突发的、不可预见的,这往往与环境有直接关系。
2.3 物质方面
物质方面主要是材料和设备,是风险事故发生的导火索之一。如施工材料质量差,施工中可能产生坠落、坍塌等风险。设备方面,如果机械设备带故障运行或机械性能不达标,则会增加机械事故伤害事故,如起重机安装不当出现倾覆、钢丝绳断裂砸伤等。大型电气设备在使用中还可能出现烧伤、电击等事故。
2.4人为方面
大部分一线工作人员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安全防护能力,可以说人为因素是导致风险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①施工工艺不成熟。无法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设备操作安全,频繁出现操作失误;②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很多的“不小心”造成的安全事故都与人的防范意识不强有关,如施工中不佩戴防护用具、高空作业打闹;③缺乏安全培训。部分建筑企业不注重安全培训工作,相关制度要求落实力度不足,难以更好地展开安全防护工作。
3 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对策
3.1 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工作
3.1.1 制定标准
安全管理工作展开必须要符合行业规定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作,积极宣传安全生产思想,让思想控制行为,保证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到位。
制定安全管理标准是基础,应根据建筑工程特性与业主要求,分析机械设备、施工环境、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任何施工环节都要落实安全生产标准,要具体到“做什么,怎么做”。加强施工方案分析,明确各项施工工序的质量标准,避免质量问题引发安全问题[2]。安全管理标准建设要灵活、不死板,由于施工现场风险因素众多、风险随机性强等特点,要不断对安全管理标准体系进行完善,鼓励所有岗位人员参加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集众人智慧,还要配套响应的奖罚措施。
3.1.2 加强人员与环境管理
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危险因素较多,即使是事前预测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因此要做好人员与环境管理工作,这也是安全管理的基础。结合行业提出的建筑生产安全标准,进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措施,佩戴安全帽、防滑鞋、绝缘手套、防尘口罩等,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备,对于不遵守要求的人员给予惩罚。环境因素可能给施工现场带来不确定安全隐患,特别是暴雨、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下,要停止一切的室外施工。夜间尽可能不施工,如果为了追赶工期,则要保证现场照明能见度不低于100m,并且以基础性工艺施工为主,不得进行高危施工活动,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3.2 实施安全管理的“三体系”
3.2.1 安全教育体系
对于常见从事建筑施工的人员,要纠正“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安全生产知识、安全防护技能、安全思想等,以及工艺操作标准、设备操作规范等,科学进行教育培训,规范工作人员行为。
3.2.2 安全检查体系
加强现场安全检查,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排查施工现场安全风险隐患,如果发现违规行为立即纠正,并落实岗位责任,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项目经理、副经理、组长作为安全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定期组织人员到现场展开安全抽查,找出风险隐患,并要求限期整改,确保施工安全。
3.2.3 奖罚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奖罚体系可以提高岗位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让安全管理和岗位利益挂钩,所有人员都要“有错必罚”,领导应率先起带头作用。奖罚体系当中,安全管理小组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风险排查,根据排查情况和施工现场情况,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的负责人,给予扣款或扣分惩罚[3]。奖罚制度应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可以通过安全管理考核、组织检查等形式落实奖罚制度。
3.3 制定安全预警方案
3.3.1 完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要从多方进行考量,积极利用新技术,如通过BIM软件将收集的工程材料进行建模,分析工程建设周期存在的风险因素。BIM软件可以动态模拟仿真,模拟施工现场的风险情况和事故发生情况,从而针对性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同时,风险隐患随着时间推移会产生联动性,所以要从根本上控制风险,岗位人员时刻保持警惕性,避免风险演化。积极开展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这样在发生预警风险后可以及时规避风险。特别是对于隐蔽性工程,需要安全员通过巡检、旁站等形式加强管理,如高空作业需要安全人员检查吊具情况,先通过荷载试吊一次,分析吊具在启停、升降时的稳定性,不得出现脱扣、不稳等风险情况,提前做好防护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安全。
3.3.2 搭建安全管理平台
搭建安全管理平台的可以更好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全面监控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掌控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了时刻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可以安装可移动式摄像头。发现违规操作情况可通过对讲机直接告知相应负责人。安全管理平台和预警系统联动,借助大数据、数据挖掘技术等分析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将类似工程风险隐患整合,形成安全管理数据库,为后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3.3 安全风险评定
安全管理数据库结合大数据可以囊括绝大多数的安全隐患信息,包括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物质风险、人为风险等,将这些风险按照危险程度等级划分。所选安全风险数据应具备代表性、参考性,通过计算机软件提出风险处理方案,结合建筑行业提出的安全标准和要求,对各类风险进行等级评估。将风险分为A级风险、B级风险、C级风险,分别红、黄、蓝预警声光警报。其中,C级风险表示可能出现风险或初级风险;B级风险表示可能存在风险,并且会引起安全事故;A级风险表示现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或已经形成事故[4]。完成评估后与报警系统联动,一旦出现报警指示则要到施工现场排查,B级风险、A级风险则要停工检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全面做好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以加强安全防护、保证人身安全为目标,针对建筑安全管理的现存问题,全方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提高个人安全防护意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安全管理中要抓住施工现场隐藏风险,加强风险预防工作,保证整个项目工程可以安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