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对马克思文明交流观的发展
2020-02-20唐辉
唐 辉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文明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在无时无刻地塑造着文明,正因如此,才有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分。对文明的类型化描述本来就反映了文明具有多样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将历史由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多样的文明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碰撞和交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分析,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以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交流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明交流的基本观点。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中国道路、中国方案需要在与其他文明对话的过程中诠释好其内涵,因为只有这样才会避免文明冲突、文明入侵等论调的产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借鉴和吸收马克思文明交流观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文明交流观,形成了习近平文明交流观。
一、马克思文明交流观及其内涵
资本主义大生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文明交流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文明交流的原始动因、主要特征和双重意义,形成了对资本主义文明交流观的基本认识。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明交流观的认识和批判
资本主义文明交流的原始动因是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和扩张。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活跃的成分,从行会手工业、到工厂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扩张。资本在全球的扩张推动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为了不断满足资本的需求,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P404)。世界市场的开辟不仅仅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由地域性向世界性的转变,也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带到了世界各地。过去那种自给自足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所打破,各民族之间的孤立状态被相互交往所替代,资本的每一步发展也都推动文明的进一步交流。
资本主义文明交流表现出显著的强制性和剥削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2](P404)其他民族如果不采用资产阶级的方式就会灭亡。从资本主义文明交流的具体方式和过程来看,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其他民族和其他文明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不是主动融入文明交流之中,而是被迫卷入文明交流之中。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P405),因此具有鲜明的剥削性。资本主义文明交流的强制和剥削性实质上是资本特性在文明交流中的具体展开。资本的增殖是资本主义一切活动的中心,文明交流服务于资本的增殖,资本增值是伴随着对工人压迫和剥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压迫和剥削,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文明交流具有明显的剥削性和压迫性。
资本主义文明交流具有摧毁和重塑的双重意蕴。伴随着资本主义文明在全球的传播,一方面促进了未开化文明和半开化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整体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第一,资本主义文明交流破除了“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消除了“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2](P405),把人们的思想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第二,资本主义文明交流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2](P404),“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2](P404)。传统观念的改变和闭关自守状态的结束为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但是资本主义的文明交流是在各文明地位不平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会对传统文明产生致命的冲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2](P404)也即是说传统文明在资本主义文明交流过程中会面临被同化的风险。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明交流观的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明交流观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全部文明成果为内容的文明交流观。正如恩格斯在分析18世纪英国的状况时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格。”[3](P666)而实践又是人类现实活动的全部,因而文明交流是以全部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为内容。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中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P2)所以人类实践活动至少包含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文化实践这三个方面,相应的文明交流也至少应该包括经济交流、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其中经济交流是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先导。资产阶级首先对生产工具进行革命,从而对生产关系进行革命,然后对整个社会关系进行革命。资产阶级世界市场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各国国家的民族工业开始转变为世界工业,本国消费开始转变为全球消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打破了生产的孤立性、实现了贸易的国际性,开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其次,政治交流构成了文明交流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经指出:“由于被征服的奴隶制度的生产力的影响,封建主义才发展为现在的封建主义的。”[5](P83)经济交流所引发的生产力的变革,会导致一些民族和国家制度的变更,在更先进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一些国家还可能直接跨越某种社会形态而进入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最后文化交流是经济交流的伴随物。随着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P404)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化,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展现了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交流观是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文明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是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对于各种文明的评价也是如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出:“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6](P35)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文明从整体上是相对于蒙昧和野蛮的进步。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强调:“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会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7](P329),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又不是简单地肯定文明的发展,而是认为文明发展的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当然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因此文明的进步不仅有一般性的规定,还要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特点。除此之外,资本主义仅仅把文明的发展归结为物质文明的发展,认为“全部人类活动唯一真正普遍共有的价值都是纯功利性的——食物、居住和物欲的满足,财富与权利。”[8](P10)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明的进步发展是全方位和全面的,不仅有物质文明还应该包括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因此文明进步是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明交流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对文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本观点,从实质上来看是一种坚持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性局部性相统一的文明发展观。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交流观强调了文明交流主体的冲突和融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看到了文明交流会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文明交流过程中不同文明主体之间也存在冲突。产生冲突是由于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各文明主体既认识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又为了维持相互依赖关系中的优越性,不断地竞争所导致的。战争在解决文明交流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各国间的竞争尽可能通过关税率、禁令和各种条约来消除,但是归根结底,竞争的斗争还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进行和解决的”[2](P192)。但是从大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对于文明交流过程中的冲突保持了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大家的利益一致,就不会有这样的恐惧”[9](P609)。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到了在人们共同的世界体系中存在着共同治理和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交流观阐明了文明交流的属人性。文明交流实质上是以人为载体的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成果的交流,缺少了“人”这一要素文明交流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可能。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146),从现实的人出发探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是马克思文明交流观最基本的要求。他们认为:首先,文明交流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创造活动。文明交流的过程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其次,文明交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主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未来人类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经济的高度发展,政治的充分民主和文化的高度繁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明交流观是以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文化繁荣为目的,因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每一个人的自主活动,最终促进人的全面解放。
二、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对马克思文明交流观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历史场域使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资本推动下的文明交流具有剥削性和压迫性,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重新审视了文明交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交流观。当今世界历史场域发生了转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民族国家出现高度融合,新兴国家崛起并逐渐主导世界秩序,两制并存只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10],在新的历史场域中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明交流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
首先,在准确把握马克思对文明交流主要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文明多样、平等和包容的文明本质论。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得出了文明交流是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内容的交往活动。习近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文明的本质特征:一是文明具有多样性。习近平指出“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11](P262)。多彩多样的文明是文明交流的必然要求。二是文明具有平等性。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11](P259)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文明的平等性一方面体现在文明交流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另一方面体现在文明交流过程中文明本身价值的平等性。文明交流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和文明价值的平等性为文明平等交流提供了前提。三是文明具有包容性。文明的多样性也就意味着文明的差异性,文明的差异性就要求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包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其次,在深刻理解马克思对文明交流中对抗和融合相统一论述的基础上,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存的文明关系论。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导致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性,但是马克思同样也强调在人类共同的利益面前文明的融合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吸收了马克思对于文明在对抗中融合发展的观点,提出了文明交流中以交流、互鉴和共存为核心的文明关系论。习近平文明交流观认为文明对抗是文明发展的非正常状态,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才是文明发展的最终途径。文明的交流并不是要用一种文明奴役另一种文明,更不是以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而是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不同文明进行友好交流,博采众长,最终实现不同文明的共生。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2](P59)
最后,在全面坚持马克思对文明交流的属人性和文明交流发展性论述的基础上,形成了文明共商、共建和共享的文明发展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所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基于此马克思认为文明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具体体现在人类不被文化所压迫,世界文明由人类共享。同时马克思也强调文明本来就意味着进步,文明的交流是推动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坚持了马克思对文明交流最终目的是使文明成果由全人类共享的理念,发展了马克思对于文明交流是文明进步的途径观点,提出了文明交流过程中需要不同文明主体之间相互协商,共同建设,共享文明成果的文明发展论。习近平文明交流观中对于文明发展的看法是基于对文明交流过程中文明本质的客观判断和对文明交流中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为进一步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和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的视角。
三、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内涵及其时代特征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2](P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也意味着中国将会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就意味着中华文明将会走向世界,将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那么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其他文明,成为新时代文明交流的重要课题。习近平对于文明交流的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新时代文明交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以及新时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形成了习近平文明交流观。
(一)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内涵
习近平文明交流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为目的的新型文明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的解放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通过对封建制度的摧毁来实现自身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为途径的,因此在资本主义文明交流中人类文明是对抗的和冲突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和新的发展方向,文明交流突破了冲突的范式。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类文明发展为任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形成了新型的文明交流观。新型文明交流观的形成首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2](P57-58)。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决定了必须把文明交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型文明交流观的形成是由当今时代的特征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2](P58)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12](P58)因而文明的交流就成为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文明交流观是以平等为价值导向的文明交流观。价值导向直接决定了行为导向,西方的文明交流观坚持一元和对立的价值取向,因而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对抗和冲突。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坚持以平等为价值导向,提倡“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11](P259)文明交流的平等性体现在文明的多样性之中,文明多样性的存在是文明交流平等性存在的前提,正是因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明,因而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才要求我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除此之外,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平等性还体现在文明交流的包容性。正如习近平提出,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13](P7),“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前提是平等的对待不同的文明,否则文明的交流就会变成文明的入侵,文明交流的平等性内在要求对待不同文明时要包容不同类型的文明。
习近平文明交流观是以互鉴和互惠为途径的文明交流观。文明互鉴是新时代文明发展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早在2014年习近平就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11](P259)这与亨廷顿等人眼中文明发展和进步只有通过文明的竞争和对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不可否认他们承认文明差异,但是他们忽视了文明平等,以我为主的文明自负心态决定了文明冲突成为了解释文明发展最主要的范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互鉴是基于文明多样和文明平等的文明交流方式。正如习近平所说“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14](P544),“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31](P259)文明不论是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文明、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到机器轰鸣的工业文明再到人工智能的信息文明的发展,还是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划分,都向世人展现出了一幅多样和独特的文明图景。这种文明的多样性和不同文明的独特性构成了文明互鉴的可能性,也使文明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然而更重要的是文明互鉴只提供了文明交流的途径,并没有解决文明交流的价值问题。文明交流最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4](P539)换句话说,文明交流只有以文明互鉴为途径,以文明互惠为追求目标,文明发展才拥有坚持的基础。
(二)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4](P313)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为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增添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为文明共享提供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和合”理念,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成为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习近平的文明交流互鉴观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形成了以文明共建为基础的新型文明观。正如习近平所说:各文明之间“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11](P311)。其次,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气概为文明共生提供了前提。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无论是对外来自外域的文化、还是对待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始终坚持“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继承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质,主张“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13](P7),为世界文明共存奠定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明交流观提供了文化基因,为世界文明的共生共享共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具有独特的全球视野。全球视野是看待文明交流的最基本的视角,习近平文明交流观以独特的全球视野看待文明交流,超越了西方社会中出现的“文明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全球视野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价值遵循,即世界历史开始于资本主义,但是绝不会终结与资本主义。也就是说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引起的,但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绝对不是全球化的终点。这个基本的价值遵循实质就是全球视野的问题。西方社会往往热衷于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视野,将文明划分为“中心”和“边缘”,形成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优劣高低之分和不同种类文明的对抗。而习近平文明交流观摒弃了“中心”“边缘”的全球视野,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从人类命运共同的全球视野来看待文明交流,认为人类同住地球村,也将面临共同的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参与到全球的治理之中,打造一个共生共享共建的文明交流体系。
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具有生动的实践性。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示出真理的科学性,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体现。在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指导下,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实践方案提供了整体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了在对外交流中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其核心内涵上表现为,经济关系上的开放包容、互惠互利,政治关系上的平等相待、民主协商,文化关系上的互学互鉴,这为文明交流提供了基本框架。习近平的文明交流观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内,形成了坚持文明多样性,主张文明平等性,提倡文明包容性,注重文明互鉴的新型文明交流观。其二,“一带一路”倡议为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实践方案提供了具体规划。2017年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15](P20)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在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使一带一路成为合作共赢之路和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文明交流新方式,把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落实到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实践的全过程。
四、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文明交流观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交流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所形成的,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坚定文明自信提供了文明方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文化支撑,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习近平文明交流观为坚定文明自信提供了文明方法。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并写入党章,“四个自信”概括起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而习近平文明交流观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提供了文明方法,也即:在坚持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让各种不同的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批判性的吸收其他文明成果优秀成分,不断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也要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作用,积极地参与到文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在文明交流过程中“发声”,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特色。
习近平文明交流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文化支撑。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之下,对各国国家来说这种国家秩序的变化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既是机遇更意味着挑战,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下滑、民粹主义在政治领域中兴起、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面对着一系列的全球治理困境,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个方面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当然,摆脱全球治理困境,实现世界发展和繁荣一方面需要经济和科技力量的支撑,另一方面更加需要文化的推动。正如习近平所说:“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16](P16)。习近平文明交流观代表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文明交流主张,也正是站在这个角度上,习近平提出了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把握好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文明交流观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联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了。联系的加强也意味着摩擦会增多,如何解决这个共同体中出现的各种摩擦,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文明交流观主张“文明平等”“文明多样”“文明互鉴”“文明包容”,其蕴含着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是文明多样性的表现,这种差异性也不会成为引起冲突的原因,因为它可以在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的条件下得到深化,把文明的差异性转化为文明互鉴的前提,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正是在习近平文明交流观的引领下,中国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举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G20峰会,进口博览会等,搭建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交流平台,努力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贡献中国力量。总之,习近平文明交流观对于引导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