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的乡村建设规划探讨

2020-02-20付莎莎

四川水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文文明生态

于 刚 付莎莎

(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1 我国乡村建设现状

2006年,我国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由此开启了我国乡村建设的新纪元。近年来,我国的乡村建设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长沙的“光明碟谷”、成都的“五朵金花”、四川雅安的“雪山村”等都是不错的建设标范。

当代的乡村,不应只剩下流失的人口、留守的儿童、迟暮的老人……对于建设规划者而言,应该立足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挖掘乡村本土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重拾记忆,让流失的人们重新回归乡村、回归自然,让乡愁意味更浓,从而为本地的农业、手工业、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的多赢发展,还乡村一个真实而自然的原生态风貌。

2 乡村建设规划的着眼点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历经高度发达的物质化的工业社会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化的社会发展形态,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三个部分。因此,我国乡村建设的着眼点就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2.1 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还原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

我国乡村建设专家、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孙君提出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观点,强调现代乡村建设应尊重乡村原有的地理岁月、村庄肌理以及风土习俗等,即以乡村本有的自然山水、农田作物的基本格局为出发点,将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恢复和保护,修复并改造当地的自然生态,实现和谐、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

2.2 着眼于本土经济,以区域经济和文化作为发展的根基和创始点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村落文明丰富多样,不同区域、地区的作物经济和村落文化也各具特色,因此,着眼于本土,传承和发展区域村落的农业经济文明的重要举措是以经济为基础,以作物种植带动休闲观光农业及旅游业等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拉动区域乡村整体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从而实现乡村建设的良性长远发展。

2.3 以本土村落文化为源点,恢复设计乡村文化遗产

乡村的发展,不只有农业经济,更应在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上,以乡村本土的文化为切入点,对有关乡村的历史、传说、故事、墨宝、痕迹等收集,统计整理,分层次梳理出重点保护遗产,并以原乡村的宗祠、牌楼等为中心点,展开建筑保护与规划;恢复设计其原有的堂屋、书屋、书院、集市、戏台,扩建相关的文娱活动中心,保护民俗,修复宗祠、墓地,定期展开有关的民俗和祭祀活动。

3 乡村建设规划的具体建议

3.1 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统一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是基础,但眼光却要区别于追求物质经济的时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齐飞,因此,实现我国乡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配合协调好乡村的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资源,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田人合一,让朴实的中国农村文化在乡建中绽放,守住农村、发展农村、建设农村。

第一,禁止乱搭乱建,保护耕地和林地,插种适宜的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并充分保障农业灌溉,打造自然的农业物景观和灌溉系统的水域景观,同时,改造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将自然雨水有效利用处理与排污处理相结合,还要同时做好防洪工作,建好相关的防护堤坝。

第二,统计乡村、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要保护古树、老树、山石、河流、水塘、石斑小路及老旧建筑,让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化历史痕迹得以和谐共存,恢复和设计传统乡村的共有记忆,特殊情况需要移插的树木要请相关林木专业人士配合移插;乡村原有的阡陌小道是传统乡村原有的人文痕迹,也应尽可能保留,并结合人为保护和改造。

第三,乡村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均需以当地乡村的人文气质相吻合,切记直接套用城市设施和随意搬来的外来设施,而应该是个性化、差异化的,同时,科学配置和设计卫生间,还能有效实现粪便的有效利用,保持粪便回田耕地的功能。

3.2 将农业经济与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相结合

依据乡村自身的土壤特色,培育种植适合的各种植物及农作物,尽量避免选择外来物种,以维持原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态链,即在不破坏原生态的前提下,大量插种乡村本地的名优农作物,发展优势农业及相关衍生业,以农业为核心,带动农、研、销、游一体化的农村休闲观光经济,这样既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又以农业为特色带动了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又能成为美化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3 以回归乡愁为契机,大力发展田园式文娱区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现代人远离了乡村和小镇,但家乡的味道始终是每个人萦绕不去的情怀——乡愁。乡愁是现代人人文情怀的展现,更是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简朴的田园生活的夙愿,因此,现代的乡村建设应该以人们渴望回归乡愁为契机,以当地人文资源为背景,通过开发特色农家乐、乡村旅社、农家民宿、乡村小铺、乡村书院、乡村茶社等休闲文化娱乐区域,以重新唤起人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

保护性改造和规划设计是发展乡村田园式文娱区的有效举措。合理改造危屋、旧屋,设计师在尊重乡村原有建筑风貌的提前下展开合理规划和创意设计,让旧屋焕发新颜,并形成自身的具有乡村特色的休闲娱乐区域,让旧屋在改造和完善中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满足新时代人们休闲娱乐消费的各项功能。

在乡村规划设计时,建筑、道路等均尽可能遵循原有地形,建筑依地势修建,做到大到不破坏自然生态,小到依地势地形而铺设,实现高低错落、曲直结合。在具体设计时,尽量使用本地的“土材料”、“土物件”,让乡村更有原生态的味道,特别是合理利用“旧物”,比如老井、土凳、农耕用具等物件,将其融入新兴休闲娱乐区域的设计中,让其在新时代获得重生。

3.4 以村落文化为脉络,建全乡村人文数据库

挖掘乡村的人文历史资源,实现对旧村人文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发展,尤其要重点保护年代久远、价值突出的老旧房屋、塔庙、宗祠、院落等建筑以及桥梁、道路、围墙、古井等人工设施,并做好包括与这些村落人工构筑物相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的收集工作,从而梳理完整的乡村文化脉络,并借助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将与乡村文化有关的图片、照片、视频、文字等收集整理后,创建数据库,分门分类的对其有关的人文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甚至开展展示设计,建立数字化的乡村人文生态数据库,从而将这些乡村有关的宗祠、书院、宅院、道路、牌坊、墓地、家谱家训、历史风俗、故事传说等一并纳入这一系统中,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更多乡村文化。

总之,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将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相结合;在新技术的作用下,用农村自己的方式合理规划乡村,才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健康发展的明智之举。

猜你喜欢

人文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人文绍兴
对不文明说“不”
人文社科
文明歌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