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防控构想
2020-02-20李云鹏
李云鹏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固有的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在全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以严重疾病患者、艾滋病患者、急性传染病人、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以及老年人为代表的特殊人群(1)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严重疾病患者、艾滋病患者、急性传染病人、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的人口占比不断加大。改革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使得特殊人群的规模和数量在整体上呈现日益庞大、复杂的趋势,特殊人群及相关问题的出现使得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方,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控制水平,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毗邻“金三角”毒源地的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禁毒斗争形势严峻复杂,特殊人群毒品犯罪问题更为严重,特别是中缅两国的边境地区,由于涉及地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管理等诸多因素,特殊人群毒品犯罪问题已到积重难返的地步。时至今日,西南边疆地区公安机关禁毒部门虽然经过了长期、复杂、艰苦的整治工作,但西南边疆地区特别是中缅边境地区的特殊人群毒品犯罪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根治。根据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统计,2018年1-9月,云南省公安机关共破获特殊人群贩毒犯罪案件481起,抓获贩毒特殊人群545人(其中,云南籍特殊人群370人,缅甸籍特殊人群86人),缴获各类毒品631.15公斤(2)数据资料系作者调研所得。。
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研究是一项禁毒重点性研究课题,中央及各级人民政府极为重视。自2007年国家禁毒委部署开展“整治特殊人群贩毒活动专项斗争”以来,西南边疆地区公安机关禁毒部门花大力气开展了特殊人群毒品犯罪的管控、打击、预防、救助等多项措施,但特殊人群毒品犯罪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一、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特殊人群”是一个非常宽广的概念,从字面意思来看,“特殊人群”就是“弱势群体及边缘人群”。但从毒品违法犯罪层面来说,“特殊人群”是指患有艾滋病、癌症、尿毒症等重症疾病、急性传染病或残疾、怀孕妇女、哺乳期妇女和未成年人的群体。涉毒特殊人群正是以其身患疾病、身体残疾、怀孕哺乳、未成年等为“护身符”,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并逃避法律惩处的一类人群。
中国的特殊人群贩毒问题产生于21世纪之初,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根据中国公安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9月以来,中国破获的特殊人群贩毒案件数持续在高位徘徊。2007年中国国家禁毒委就部署开展了“整治特殊人群贩毒活动专项斗争”的行动,中国警方下大力气开展了特殊人群涉毒的管控、打击、预防、救助等多项措施,但特殊人群涉毒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成为危害全国的严峻毒品问题。受“金三角”毒品问题的影响,中国西南边疆地区成为了中国禁毒工作的主战场,同时,中国西南边疆地区成为了特殊人群贩毒的重灾区,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存在也加剧了中国西南边疆地区毒情形势的严重。
近年来,我国民族工作的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在国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民族间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而深入,民族的分布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地区效应进一步弱化,民族一体化、宗教一体化加快,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方面的差异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以及传统的区域管理模式形成了挑战。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错综复杂,各地区成因各不相同。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的贩毒活动,绝不是简单的毒品问题的治理,而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民族和谐发展的重大政治事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
(一)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现阶段,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愈演愈烈,进一步加剧了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及治理难度。目前,众多学者对我国特殊人群贩毒问题开展了研究,但针对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防控研究不多,并且,现阶段众多学者对特殊人群贩毒的防控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一,专门针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防控研究十分有限,与实际的需求不平衡;其二,现阶段涉及特殊人群贩毒的现状分析和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与司法工作的实际联系不大,理论指导实践的指导性不强;其三,目前对特殊人群贩毒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研究较少,缺乏数据支撑及实证研究,说服力不强;其四,针对少数民族的犯罪问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难以贯彻,相应对策无法操作。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2016年4月,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世界毒品问题特别会议,通过了《我们对有效处理和应对世界毒品问题的共同承诺》,倡导对未成年人和女性的毒品犯罪进行关注。
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差异,自21世纪初开始,“两怀”妇女(3)“两怀”妇女是指怀孕妇女和怀抱婴孩的哺乳期妇女。的羁押问题就备受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据199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狱政局的数据显示,被关押的妇女中“两怀”妇女约占10%,其中,“两怀”妇女中有三分之一的是因毒品犯罪和财产犯罪入狱。美国学者关于特殊人群毒品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和法律角度出发,分析其社会危害性,寻找解决特殊人群毒品犯罪的对策。美国学者Rosalyn L.Harper在《毒品走私中女性的角色和审判》中分析了女性在毒品走私活动中所处地位以及司法公平问题;加利福尼亚大学的Makariev Drike和Shaver Phillip R在《依恋关系、父母监禁和干预可能性研究综述》中针对孕妇羁押问题和父母被监禁后对孩子产生樊睿不良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利用亲附关系干预减少对子女的消极影响,降低犯罪率的可能性。
国外对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研究已非常多,多从社会、人文、法律等多个角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但专门针对某一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人群贩毒的防控研究还十分稀少,特别是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防控研究仍不足。
二、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研究价值
(一)学术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时代命题,深邃思考新形势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大计,作出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引领民族团结、稳定、进步健康发展。
以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为研究视角,根据实际国情和地域特点,从民族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与民族稳定、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社会稳定等关系进行研究,对解决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禁毒问题、遏制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毒品犯罪、构建民族稳定、发展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有较好的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现象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少数民族因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因素和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会与汉族特殊人群贩毒存在差异,体现为相异的特征和规律。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产生、形成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规律性和持续性,相应地实现对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治理,必须针对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特征、规律和原因拟定对策。研究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及其防控对策,是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的一个补充和丰满。通过对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控对策,对西南边疆地区治理特殊人群贩毒、发展社会经济、维护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稳定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中对禁毒工作的要求契合,抓住了禁毒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对中国的禁毒研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三、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研究视角
(一)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研究的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对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进行研究时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把握该问题是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研究的宏观视角。该研究工作虽然以西南边疆地区为样本,但并不仅仅局限于西南边疆地区,而是在对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与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上的研究。
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研究的微观视角侧重于对防控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进行研究,并可以将其作为从宏观视角进行研究的基础。
(二)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实证视角
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研究的理论视角就是结合实际,从针对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分析相关的资料、文献等,从而发现该问题的实质,并提出针对该问题的解决途径,最终形成一定的理论方案及成果。
实证视角是与理论视角相对的,实证视角的研究需要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硏究活动。对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从实证视角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更有利于提出针对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切实、有效、可行的防控途径及方法。
四、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研究功能
(一)立法功能
进行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立法的改革。例如,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偏重于对犯罪行为的研究,关于犯罪构成、量刑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已十分成熟,而对以罪犯及其处遇为核心的刑事执行理论的研究尚是一个薄弱地带,相关的政策规定更是少之又少。在刑事法律制度立法改革的过程中,在当今日益人性化的时代,法学家们瞩目的中心应由犯罪行为向犯罪行为人作出适当调整,这将对我国未来的立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使法律更多以人为中心,顺应人性的发展。
(二)司法功能
进行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司法职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与最初的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等职能相比已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在以往单一的行政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社区矫正(4)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的刑罚执行职能,管理相对人的种类逐步增加,性质也与以往不同,在以往的普通公民的基础上增加了在社区服刑的罪犯。若秉承以往的概念、沿用原来的机制对能够在社区执行刑罚的特殊人群进行管理显然不合时宜,必须进行相应的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的研究,更新与时代、与工作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不断创新管理与服务机制,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三)管控功能
第一,进行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防控研究,有助于促进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强,公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特殊人群(/弱势人群)的管理与服务若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特殊人群(/弱势人群)的基本需求,很容易激发特殊人群(/弱势人群)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及仇恨,进而采取过激的行为破坏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进行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防控研究,有助于提高社会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要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加强特殊人群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设。
第三,进行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防控研究,有助于减少社会对立面,预防毒品犯罪的发生。对特殊人群(/弱势人群)的管控应由以往的严格监管为主转向管理与服务并重,有利于减少社会对立面,从根源上消除特殊人群(/弱势人群)的反社会心理,激发他们自我的积极性,增强社会认同感,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毒品违法犯罪。
五、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具体构想
在对西南边疆地区特殊人群贩毒和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相关数据资料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构建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防控措施,为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活动流出地、贩毒活动流入地进行贩毒活动的风险评估,为及时防范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活动奠定基础,进而为防控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活动提供现实依据。
(一)西南边疆地区特殊人群贩毒和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基础研究和数据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监狱部门、实地调研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收集西南边疆地区毒品犯罪、西南边疆地区特殊人群贩毒、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等的相关数据及治理西南边疆地区毒品犯罪和特殊人群贩毒的经验资料。在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法制、教育、社会发展等的背景下,并考虑上述各因素的差异性,从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社会背景、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结构、经济状况、地域分布等方面)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对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方式、具体手段、贩运路线等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考察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活动与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其他犯罪活动的关联性。
(二)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形成的原因探讨
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原因是一个包含环境与个体的系统,具有一个独特的原因结构系统。结合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的现状调查,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成因探讨:
(1)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人文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环境、经济背景。人文社会环境方面,文化教育落后、固有的不良文化、外来文化的侵蚀、传统习俗都是重要表现;个人成长环境方面,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欠缺、社会控制机制弱化是两个重要因素;经济背景方面,生活贫困、落后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是重要因素。
(2)个体因素。主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生理需求,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理需求难以得到均衡实现,直接导致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二是心理需求,可以从性格类型、人生价值、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三)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少数民族特殊人群从事贩毒的地区多是自然条件差、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生活贫困。部分从事特殊人群贩毒而致富的人员返乡后,将所获毒资通过投资餐饮业、娱乐业、农副业等进行洗钱活动,破坏了当地的市场经济秩序;有的特殊人群贩毒者公然将从事贩毒获取的非法收益带回原籍投资兴办企业,对当地民众产生了刺激作用,使特殊人群贩毒活动愈演愈烈。特殊人群贩毒导致劳动力流失,同时一些特殊人群贩毒者被处以刑罚后,使得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特殊人群贩毒活动往往伴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有的贩毒团伙成员以贩养吸;有的自持感染传染性疾病,有恃无恐,疯狂进行盗窃、抢夺、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采取武装暴力手段进行贩毒,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治安稳定。
通过对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对于加快西南边疆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广开致富渠道,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使少数通过合法渠道改变生活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少数民族毒品犯罪问题的研究成果
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而不对国外同行的研究加以借鉴,则容易陷入“本土困境”,即一味强调国情而忽视国际形势。国外学者将少数民族放在“少数人权利”的架构中进行研究,联合国最早提出少数人概念的国际人权文件《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对“少数人”的表达为“人种的、宗教的或语言的少数人”。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味强调国情而忽视国际发展态势,势必被国际“拒之门外”。因此,以开放的思维,在坚持“主权至上”与“人权发展”的差异性的前提下,将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权保障问题放在国际视野下进行研究与探讨。
(五)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防控对策及建议研究
基于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群贩毒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控对策及建议研究:①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②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③加快西南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与经济发展;④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工作;⑤全面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⑥采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与措施,摧毁贩毒集团的经济基础;⑦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减少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从事特殊人群的贩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