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对当代藏区的价值意蕴
2020-02-20孙怡欣
孙怡欣
(青海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篇壮丽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0月21 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红军长征阐述为“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奠定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根基。新时代,把握长征精神对于当代藏区的价值意蕴,对藏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对于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途径的不断探索,也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时期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伟大历史奇迹——长征,不仅仅是一次历史和革命事件,更为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洗礼和鼓舞,它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距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超过八十年的时间,但在历史的车轮中,长征从未停止过,长征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长征精神的内涵与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坚定理想信念,无畏无惧。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支柱,对于远大目标的完成具有坚强的导向作用,没有理想信念的征途是难以到达目标的。长征期间,党和红军为了实现战略大转移的目标,改变中国革命的局势,尽快北上抗日,一边躲避国民党的重兵打击,一边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一路上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兵力骤减,损失惨重。但没有一次战役,能磋磨掉红军北上抗日的理想信念,为了这一个信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将长征路上的这一切都看成成功路上的小插曲,翻过五岭,越过乌蒙山,淌过金沙江,冲过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更是不在话下,做到了真正的无畏无惧,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持下,勇攀高峰。
其次,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红军长征山长水远,时间跨度长,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红军走的多为艰险的山路、小路。在这期间,人员的粮食问题、住宿问题等都随时可能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红军战士们凭着党一贯的群众路线,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人民自己的自卫队和政党,充分赢得各民族人民的鼎力支持,在各地都吸收了一定数量的兵源,保证了红军队伍的力量,将群众路线贯彻到底,历时两年,跨越十几省,成功转变了中国革命的局势,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了解放的康庄大道。
再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党和红军在长征路上遭遇到的困难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除了依靠群众路线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也对人民群众的财物秋毫无犯,他们在藏区饿极了的时候就捡牛羊的骨头来煮汤充饥,在过草地的时候吃草根、煮皮带,互帮互助,相互扶持着走出茫茫草地,极大地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最后,纪律严明,尊重风俗。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汉族聚居区,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走到哪里,红军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条例,并致力于遵守和执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红军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积极争取上层人士,颁布了一些争取少数民族的公告训令,如《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区政治部对番民十大约法》《总政治部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等,最后成功获得了各民族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正是在这种万众一心奔向前的团结力量的支撑下,红军才得以完成长征的最终胜利,顺利北上抗日。
二、长征精神对当代藏区的价值影响
长征精神是在长达两年的伟大征途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两年的战略转移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我国川滇甘青等广大藏区活动,在这个历尽艰辛的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当代藏区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需要我们去理解、传承和发扬。
首先,长征精神加强了藏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团结。藏民族是我国56 个民族的重要组成,红军在藏区得到了广大藏区群众在粮食、住宿、向导和翻译以及兵源补充等多方面的支持,也为藏区民众带来了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帮助他们建立起了第一个藏族人民自治的革命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和波巴自治政府,使他们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激起了藏族群众站起来解放自己、改变被奴役被压迫的现状的决心。红军长征经过藏区为藏区留下的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有助于藏族同胞加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新时代,这种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更有利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长期以来,藏区的稳定和团结都是我国国家稳定团结的重要影响因素,红军长征经过云南、四川、青海和甘肃四大藏区,是党第一次在实践中长期接触藏族群众,在此期间真正对于藏族群众的需求和具体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为之后正确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地团结起来增添了精神力量。在国际环境纷繁复杂的今天,一个国家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对于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也有相应的影响。所以,藏区群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藏区的稳定团结关系着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大计。
其次,长征精神可以为藏区人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岗位。长征精神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的藏区发展来说,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物质财富。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的提出,当代藏区的经济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长征文化逐渐发展出了一条独特的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产业对于当代藏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这个产业包含旅游、住宿、休闲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既能通过旅游产业增加藏区民众的收入,又能为藏族群众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群众收入高、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地区稳定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再者,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材料的采购到相关建设的实施,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而也都能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从而稳民心促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还能促进藏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交通产业的需求等都得到必不可少的增长。藏区的自然资源也可以依托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如此一来,仅长征精神一条产业链就能为藏区的各行各业都带来增收,而且这种增收不是一时的,是能够长远发展的,发挥长征精神对藏区经济强大的促进功能。
最后,长征精神是藏区文化教育的鲜活教案。长征精神的形成可以说是党和红军用血泪经验换来的生动实例,红军长征经过藏区的文化资源,与长征文化的内涵是一个相互充实和丰富的作用。长征时期在藏区形成的红色文化,进而产生的长征精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藏区里,面对语言文字不通、习俗不同等特殊的情况,红军战士们更是要发挥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依靠人民、走群众路线来顺利行军,因而形成的长征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人的观念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体现。作为一种精神价值方面的体系,能够产生相应的精神作用,长征精神也来自于此。长征精神对于当代藏区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其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也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实现路径。红军长征为后世留下的包括物质遗产、遗迹和精神财富,都成为了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了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无论是针对广大藏区的党员干部,还是普通人民群众,亦或是青少年,皆可发挥出其思想教育的重要价值,达到其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三观的文化作用。
三、新时代弘扬和发展长征精神的路径
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又进入到新的长征征途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和时代,为实现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必须坚守思想堡垒,严守思想阵地,长征精神在此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长征精神的推手作用,就要从多个角度和方法出发,真正弘扬和发展长征精神。
首先,加强长征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长征文化资源、遗迹等都属于不可复制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这些文物将无法呈现和记录革命历史”[1],就失去了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长征文化在一定时期内不仅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反而遭到了一些人的破坏。习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长征精神就是我们党的初心,长征文化资源更是这种“初心”来源的不竭动力,要想守住“初心”,首先就得保护好见证和代表着“初心”的遗产和遗迹,这些资源就是“初心”的“根”。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长征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对长征精神最基本的传承和发扬,在这个基础和前提之下,才能谈传承和发扬。保护长征文化资源,不仅是当地群众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新时代的传人都应当主动担负起这个时代重任,让中华民族有一个充实的文化底蕴,进而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加强相关产业链条的建设。如今,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滋生出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这个产业链条仍是不成熟的,需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地得到加强。我们清晰地知道,包括长征文化资源和长征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其衍生出来的产业链,是势单力薄的,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得将其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相关战略政策等和人民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长征精神助推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可以看到,在长征途径的地区,红色文化培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是革命情怀的体现,更是用让人民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方式来缅怀先烈,传承和发展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展现在实体经济之上,加强长征精神的“周边”产业发展,也是对产业链的丰富和充实。这个过程是没有尽头的,时代在发展,产业链也必然可以跟着发展,让红色文化充分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再次,利用好新兴传媒,加强思政教育。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和长征精神也产生了相互加强的作用,长征精神是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思政教育也是对长征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在这个互动关系中,两方无疑都是受益者。面对新时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教育肩负着守护思想阵地的时代重任。青少年因为未形成成熟的三观,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从而对长征精神产生怀疑或者说教无用抵制情绪,新时代终究是下一代的时代,所以要利用好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作用,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必须被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上。随着新兴传媒的兴起,长征精神的传播和宣传也有了新的途径,利用好这些新途径宣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不仅是对精神高地的占领,也是对先进文化建设的充实。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全民齐心协力同行动,共同来答好这份时代的考卷,做子孙后代精神建设的楷模。
最后,重视长征精神的挖掘工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两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眨眼的点点星光,但它所产生的长征精神却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征时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包括人物传记、回忆录、往来电报和信件以及专著和地方志等资料,在习总书记“加强党史国史教育”的大力号召下,长征文化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红色”热潮,到目前,虽然这些资料的挖掘力度越来越大,但是还有一定的加强空间。“长征精神的挖掘依托于长征文化及其内涵的发掘,坚持在挖掘中发展”[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前提,赋予长征精神以时代寓意,传承和发扬好革命精神,吃水不忘挖井人,将党和红军的这一伟大壮举代代相传。
“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尽管长征精神形成于革命时期,但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却永不过时”[3]。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长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加强思想和精神上的建设更成为了走好时代道路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