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视野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阻滞性因素考察
——以河南信阳为例

2020-02-20张清改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阳文化发展

张清改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00)

信阳是黄淮农区、革命老区,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信阳7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有快速发展时期,也有曲折坎坷经历。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信阳是河南的缩影,梳理、总结影响信阳发展的阻滞性因素,并提出对策性建议,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信阳概况与发展比较分析

(一)信阳概况

信阳是河南省18 个地市中最南端的一个,地处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三省通衢,区位优越,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山区和传统农业经济区。全区土地面积18293 公里,下辖8 县2 区6 个管理区、开发区,人口近九百万。

信阳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土地革命时期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首府就在信阳的新县(当时称新集),这里28年红旗不倒,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支参加长征的队伍,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信阳是山区,全区地貌以山为主体形态,大别山和桐柏山蜿蜒于南面和西面,主脊成为豫皖、豫鄂的界岭。桐柏山在区内长69 公里,大别山长200 公里,山地面积6744 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7%;信阳又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区,历史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当代又是国家重要的“粮仓”,2014年以来连续获得“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用不到河南省8%的耕地生产出超过全省10%的粮食,不到全国0.47%的耕地生产出超过全国1%的粮食[1]。多个县区因产粮数量大质量优受到表彰,其中获得粮食生产百强县称号2 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称号1 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5 个,也就是说信阳几乎所有的县区都是农业大县。

(二)信阳与其他地区发展概况横向比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信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走过的是一条持续向好的发展之路。但是与周边地市、与全国相比,信阳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存在

信阳农业经济比重大,农业人口多,这也意味着工业的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的缓慢,尤其是缺乏增长的核心,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差,地方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2018年,信阳人均生产总值36941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9156 元,主板上市公司2 家,城镇化率47.55%,三产比重为18.7:37.6:43.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下降至20%以下。同年,毗邻信阳的南阳市人均生产总值35554 元,可支配收入20824元,上市公司11 家,三产比重为14.7:41.4:43.9,城镇化率为46.23%,豫北的新乡市人均生产总值43700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596 元,三产比重为9.0:47.8:43.2,城镇化率为53.41%,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50152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3.54元,三产比重为8.9:45.9:45.2,城镇化率51.71%,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 元,三产比重为7.2:40.7:52.2,城镇化率为59.58%。通过以上数据的综合对比可以发现,信阳经济发展不仅在河南省内的位次比较靠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市,而非工业强市,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突出。

2.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

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攸关的领域发展并未与经济发展同步,民生短板突出,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市区近一百万人口,但自来水厂只有两家且管网老化,日供水能力只有26 万吨;三甲医院只有一家,全市病床床位33695 张,人均只有0.0038 张,导致很多信阳群众不得不跨市、跨省到郑州、武汉、合肥等地就医;教育资源缺乏,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且水平不高,全市有高校6 所,在校学生近十万人,但985 院校、211 院校数量为0,义务教育资源紧张,全市初中320 所,年招生12万人左右,高中66 所,年招生7 万人,这意味着有近半数孩子无就读高中的机会。全市公共图书馆10 家,博物馆32 个,文化馆17 个,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虽然优良天数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全省领先,但生态问题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十二五”国家考核信阳市河流水质断面,达标率仅为66.7%。近年更是因为盗采淮河河砂严重影响淮河生态环境问题而被点名通报。经过2018、2019年连续努力,域内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但历史欠账太多,形势依然严峻[2]。

二、影响信阳经济社会发展阻滞性因素分析

约束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阻滞性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遗留导致的原始积累薄弱、底子差、获得优惠条件较少等客观外因,更有主观的文化特质、主观能动性不足的内在原因。

(一)影响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阻滞性因素

1.原始基础薄弱

新中国成立前的数千年,淮河两岸向来是中国的地理枢纽,政权纷争时期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因此一旦政局动荡、战争爆发,淮河两岸必然是兵祸相接、生灵涂炭。地方志上记载,信阳超过60年以上的和平时期几乎没有。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保障,一个地方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成为国家划定的重点发展区域。所以,信阳历史上不是区域开发的腹地,工业积累薄弱,农业又因战争多发而极其凋敝。学者王义务民就曾提出,以12 世纪为分界,之前淮河两岸经济发达,城镇繁荣,之后黄河夺淮导致淮河流域生态严重破坏,无法逃脱经济衰退衰落的命运,与江浙等东南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淮河两岸经济社会得到一定恢复,但由于滞后太久,差距太大,发展依然乏力,成为公认的经济发展“凹陷区域”[3]。信阳就在这一“凹陷区域”中,而且其沿淮的息县、淮滨两县在建国之初因淮河还没有及时得到治理而受害尤甚,群众直接将淮河称之为“害河”。

2.资源匮乏影响

信阳自然资源匮乏,导致其无法得到资源的支撑和发展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级阶段过度,对资源依赖程度较高,所以,当时拥有较多、较好资源的地方往往能够得到重视,比如有丰富石油的东北,河南省内石油、煤炭资源丰富的南阳、鹤壁、平顶山。信阳查明的金属矿有39 种,矿床矿点178 处,但这些矿产资源量小、分散,无法开发利用。而含量丰富的非金属矿主要是珍珠岩、膨润土,但这些非金属矿产资源不是建国初期建设所紧缺的。既没有优势的矿产资源,也没有工业基础,信阳在建国之初,真正的是“一穷二白”。所以,尽管很多信阳行政负责人一腔热情发展工业,但是常常是心有余力不足,常常落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遇。

3.外部支持不足

自1949年至2012年,信阳一直不是省重点建设区域,国家投资总额也很低,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都没有得到资源配置倾斜[4]。有学者指出,信阳70年的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两不管”来概括:“国家不管省不管”,“国家不管”是因为信阳的级别不到;“省里不管”是省里也不投资,因为早期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规划是“西工东农,北重南轻”,郑州是中心,郑汴洛是轴带,开封、许昌、三门峡、平顶山和安阳这五个城市以内才是河南优先重点发展区域[5]。信阳很显然是被排斥在这一重点发展区域之外的;南北“两不管”,河南管的少,湖北管不着。信阳距离湖北武汉比郑州要近的多,但因为行政上不隶属湖北,湖北自然对信阳管不着。行政上隶属河南,但长期都不被列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辐射范围之内,比如2015年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中原城市群”,信阳并未被列入中原城市群建设规划中[6]。2020年2月23 日公布的《2020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共列项目980 个,总投资3.3 万亿。18 个地市中,获得投资最多的是郑州市2026 亿元,项目212 个;其次是毗邻信阳的驻马店市704 亿元,66 个项目;洛阳市656 亿元,100 个项目;信阳只获得了213 亿元,37 个项目,且这些主要是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不多。

4.经济发展介入能力不足

信阳地理区位非常优越,交通便利,今天域内有京广、京九、宁西铁路与大广、沪陕、京珠高速多条交通干线,经济地理博士宋德清曾说:“就交通位置而言,信阳的潜在价值不亚于郑州”,但由于客观因素导致信阳工业经济积淀少、基础薄弱,区位优势无法展示,经济关联性不强。虽然近些年来,地处快速发展的武汉城市圈与中原城市群之间,信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介入发展机会,但是由于自身产业发展慢、力量薄弱,同时武汉城市圈与中原城市群之间的边缘效应不强,信阳无法介入武汉城市圈借力发展,依然处于地方主导发展阶段。

5.经济发展“马太效应”影响

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主要决定于资源或各种生产要素集中的差距,沿海地区集中了更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取得了发展的先机,至今仍具有明显的优势。地处内陆的信阳不仅没有拔得先机,而且一些优势资源也在逐渐流失,比如人力资源,不仅本地的高端人才大量外流,而且本地的劳动力也大量外流,扬名国内的信阳“劳务经济”现象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据统计,2019年信阳外出务工人员近两百万。人才和人口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只要人口净流入一个地区,该地区一定会显示出较强的经济活力[7]。所以,尽管今天信阳地方政府和人民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亦出台了各种政策、优惠措施,但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始终不尽如人意,相对发展水平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发展“马太效应”这个客观因素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二)影响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观阻滞性因素

1.浪漫飘逸和理性不足的地方文化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

信阳文化整体上是一种理性不足的浪漫飘逸、人性轻扬的文化。早在先秦时期,信阳居住的是被中原誉为蛮夷的淮上土著,其远离中原正统文化的滋养。后随着战争合并、民族融合,淮上的蛮夷部落与中原南下贵族融合,建立诸侯方国,而后这些方国先后臣服于楚,时间长达四百年,这造就了信阳“豫风楚韵”的特征。楚文化是其文化的底色,而楚文化作为“艺术”气质非常浓厚的浪漫飘逸的文化,让楚文化濡染的地域在性格上呈现出理性不足、规则意识淡薄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信阳人的文化性格中,更会经常体现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如民国末年,信阳被史学家誉为是“土匪王国”;当代的罗山籍“飞天大盗”恶名在外,被外国警方通报我国公安部,成为公安部督办的案件,严重影响了信阳乃至中国的形象,如此等等。可见,地方文化中的法治精神不足、理性精神缺乏特点是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8]。

2.贫困文化的先天烙印导致发展现代经济的主动性不足

信阳所在的淮上地区是被学界誉为“贫困文化”的区域。之所以被誉为贫困的文化,是因为这里虽然在唐宋时期文化昌明、经济繁盛,但随着战争多发、水患多发,经济发展就开始严重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凹地”。因为经济滞后,人民生活朝不保夕,所以在文化性格上就逐渐呈现出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的特点,民间老百姓热衷于买刀护身而非买犊生产,这种由经济的贫困而引发的文化变异,最终形成了“贫困文化”,“贫困文化”的消极作用长期存在,不仅朝夕之间不易更改,而且往往会成为限制一个地方发展的思想桎桍[9]。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贫困文化”又集中表现为政治层面对政策领悟、执行迟滞性明显,同时又容易不切实际、不讲规律,蛮干快上,造成极“左”的错误;在民间层面表现为思想保守、落后极端、不易变通,谨小慎微,创造、把握机遇方面差。

3.农业本位的弱商文化导致市场竞争意识缺乏

信阳历来是传统农业经济区,在建国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9%,农业文化最显著特点就是安土重迁、老实本分、不善经营。同时,信阳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早在上古世纪就已经是“饭稻羹鱼,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熟饶食,无饥馑之患。”以土地为生的人们不需要付出太多即可温饱,但这样也限制了人们发展创造的空间,形成了历史上的信阳人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文化心态,普遍缺少创业创新和商业竞争意识,缺少娴熟的经营技巧。因此,信阳历史上就家庭手工业不发达,民营经济落后。表现在当代就是平庸保守、惧怕风险,不敢为天下先。部分干部思想僵化行动迟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企业管理人员也是循规蹈矩,顺从依赖,人民群众市场观念淡薄、喜政治不善经济。

4.做实功夫不足不利于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求实的态度和做实的功夫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信阳在历史上曾经是国家重要的粮仓和兵源地,其茶叶经济亦曾居于国民经济中的翘楚地位,靠的就是踏实苦干、实干,正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才有了信阳的巨大成就。但毋庸讳言的是,与惯说“中”的和老实厚道河南人相比,信阳人似乎有些另类。“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信阳人因毗邻湖北而多精明,但精明有余而“实”劲相对不足。具体表现为,一些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体身上投机取巧、注重享受的文化传统烙印明显,一些干部作风浮漂、工作不实的现象还存在,甚至一些外来投资、重要项目因基层干部的不作为或乱作为而出现投资商所说的“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区域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提升速度。

三、克服文化特质中的阻滞性因素,推动信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对策分析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和根本,所以影响信阳发展的阻滞性因素是内因,是信阳人文化基因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的原因。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推动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观内因路径对策,即信阳文化精神的“再造”。

(一)“文化自觉”——开展对地方文化精神的探讨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文化思想是带有根本性、稳定性的价值取向,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导向、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就在于全省人民大力发扬‘浙江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0]。当前,首先需要充分认识信阳文化精神中消极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不仅影响着信阳人的价值取向、社会思潮,还从总体上影响着信阳的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目标任务,因此,需要对地方文化精神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和总结,厘清其基本特点、核心要义,勇于正视文化基因中的消极方面,如“贫困文化”的消极性、弱商文化的封闭性、“实”性文化的虚骄性,客观地正视、审视、反思制约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隐忧,对其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堵点”、迟滞性因素进行全面地批判、扬弃。在对信阳文化精神特质进行梳理、反思的路径上,可以通过多地方电视媒体、网站、政务公众号等各种平台手段,先拟定议题,比如我们的文化特质是什么、我们地方文化的优劣势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来推动发展等,围绕这些内容开展动员和讨论,吸引广大专家学者、干部群众深入思考、广泛参与。

(二)“文化再造”——积极引导地方文化精神的重塑

区域文化精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既根植于历史,具有早期起源因子的影响,又立足于现实,积淀新的时代特征,所以其必须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提炼出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共同精神和价值观,实现地方的“文化再造”。1989年4月,信阳地委、行署曾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定为信阳精神,这种精神是改革开放之初信阳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迫切需求、价值取向、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的集中表达,成为信阳经济社会健康的重要精神动力,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信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时代信阳需要再次在对文化精神审视的基础上,融合吸收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开放地区优质的海洋文化以及外来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优异特质,凝练表达、升华拓展并全新再造出我们新的地方文化精神,让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催人奋进的、更具目标引领性的地方文化精神生成。

(三)“文化弘扬”——推动地方文化支撑经济全面发展

重塑的先进信阳文化精神最终幻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必须要通过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真正的落实到政府制定的前瞻性规划中,落实在地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规范中,更落实在各级领导干部的从政行动中。具体来说,人民群众要在先进文化精神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务实肯干,让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道德素养和精神素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开放的世界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既要老老实实按照规律办事,又不要墨守成规,勇于创新,善于创造,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兢兢业业,以“为民”的情怀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业绩;政府的各项工作要更加自觉地遵循规律、运用规律,面对信阳发展的新挑战新问题,不唯书,只唯实,即不囿于以往经验,不简单照搬别人做法,做出符合信阳实际的战略抉择,尤其是按照“五个信阳”的战略布局,一张蓝图绘到底,化潜力为实力,变劣势为佳境,交出经得起群众评价、实践评判和历史评价的优异答卷。

通过对信阳文化精神的反思、凝练与重塑再造,不仅为信阳新时代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更可以为“五个信阳”建设、决胜同步小康、冲出经济洼地提供重要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当前影响信阳发展的外在阻滞性因素正在逐渐改善,如信阳刚刚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和国家首批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信阳是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相关配套政策和扶持项目正在落实;国家战略层面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信阳亦被列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三个核心城市之一。这些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利好消息,将极大地提升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条件,让信阳有“力”可借,下一步就是需要做到用好外力,练好内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内外合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信阳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信阳茶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