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落实“根本制度”的重要抓手

2020-02-20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基层理论

颜 芳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 宜昌 44300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必将对我国文化建设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重大积极影响。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切实推动这一“根本制度”落地落实。

一、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推动全党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切实落实这一要求,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是重要抓手。当前,要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普及工作,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二、当前基层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素质高、稳定性强的理论宣讲队伍

调研发现,越是到基层可以动员的专业宣讲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数量越少。尤其是到街办社区、乡镇农村,真正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而且具有较强宣讲技能的基层宣传骨干十分有限。各地对有特长、懂理论、爱宣讲的“草根宣讲员”的挖掘、培养、重用力度不同,理论宣讲成效存在不平衡现象。有的作品不断、频频发声,宣讲效果显著,也有的宣讲工作静悄悄,仅满足完成规定动作。还有部分百姓宣讲员受劳动报酬、个人生活等因素影响,不能保证常态化参与理论宣讲工作,缺乏稳定性。

(二)宣讲全覆盖还存在盲点盲区

基层理论宣讲向基层组织延伸不够、向基层群众拓展不够,仍有部分党员、群众“掉队”,“听不到”党的声音。例如对国有企业的理论宣讲一般只涉及到班子成员、中层管理干部和党员,普通职工成为宣讲盲点所在。在民营企业,老板缺乏动力组织理论宣讲,员工难以接受专门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受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和参与方式等因素的限制,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的留守人员很难参与宣讲活动。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和部分社会组织来说,没有机构没有平台去为这些流动群体和新兴群体组织理论宣讲,他们也就缺乏参与的机会和渠道,成为理论宣讲盲区所在。

(三)宣讲内容与干部群众的需求契合不够

在基层有的理论宣讲偏重学术化、专业化分析,学院气、研究气颇重。对基层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思想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有的不能结合宣讲内容和现实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有的讳莫如深、避重就轻,对不上听众胃口。少数讲稿没有关注受众的行业类别、文化层次、理论水平、理解能力的差异,“上下一般粗”“一稿走天下”,不接地气不解渴,导致部分干部群众听不懂、学不进、弄不清,有的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四)理论宣讲吸引力和引领力有待提升

以目前基层三种主要宣讲形式为例,从授课式宣讲来看,“我讲”“你听”的讲座、报告会等方式较为普遍,宣讲过程中照本宣科、一味灌输频频露脸,概念化的东西多、鲜活的事例少,比较机械枯燥,难以入脑入心。从文艺宣讲来看,“理论+文艺”的创新方式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喜爱,但也存在少数节目理论含量少,或理论把握准确度上存在偏差现象。从网络宣讲来看,更多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不能很好回应群众关切,满足受众的互动需求。

(五)经费不足

调研发现,大多数地方只有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有专门的经费保障,针对基层理论宣讲没有专门的财政经费预算,只能与其他活动整合起来开展。受“八项规定”、资金限额和财务纪律等因素制约,外请专家到基层单位宣讲能获得一定讲课费,但兼职宣讲员和乡土宣讲员的费用补助很难落实。这些人无论是作品创编、活动开展,还是服装道具、基本生活保障均没有相应经费支持,基本靠宣讲员自身热爱和党性修养来做义务劳动,无私奉献。时间靠挤,交通、餐饮要贴,自身工作会耽误,劳动报酬没有,这种现象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宣讲积极性,也缺乏动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一次两次可行,而要想用好这支队伍,持续性地开展理论宣讲难度很大。

三、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宣讲资源,创新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

1.积极统筹体制内外资源,打造层次丰富、全域覆盖、专兼结合的宣讲队伍

一是做大“外围层”,建好特邀专家队伍。加强与国内知名学者、省市级宣讲专家交流合作,引入“最强外脑”,打造“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高层专家队伍。二是做优“核心层”,稳固本土专家队伍。进一步整合党校、高校、社科、党委部门等资源,团结、稳固、用好党校专家学者、高校特聘教授、资深理论工作者、相关部门领导等“理论行家”。三是做强“基础层”,壮大“草根”宣讲队伍。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民间力量的主体作用,挖掘好、培育好、引导好群众身边的乡土宣讲员,打造人民眼中的“演说家”、心中的“大明星”。四是做好“新势力”,培养“理论网红”宣讲员。吸纳引领素养高、表达强、爱宣讲的年轻人自学技能、自创“段子”,用网络直播这种新潮快捷的方式接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

2.着力提升宣讲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宣讲水平

省市县各级宣传部门可分层次分重点举办基层宣讲骨干培训班,以创新理论解读、媒介素养提升、宣讲技巧培训、特色精品宣讲案例分享等内容为主题,通过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宣讲经验交流、宣讲课件汇编、宣讲实景观摩、精品案例分享等方式加大宣讲队伍的培训力度。同时可将部分理论宣讲员、百姓宣讲员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范畴,将宣讲骨干送到高校进行理论培训,邀请资深网红传授网络传播理论的技能来提升宣讲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二)积极创新载体,有效拓展阵地,解决好“在哪讲”的问题

1.巩固提升维护好传统阵地

对党建活动室、道德讲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广场、宣传栏、文化墙等现有阵地加以有效利用,做好维护保障、升级改造工作。尤其是要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最重要的基层理论宣讲阵地。

2.积极拓展新阵地

着力在社区、小区、企业、工地、车间、社会组织等搭建新平台、微平台。在乡镇、农村可以借助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文化走基层等活动,把宣讲课堂老百姓家门口,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宣讲、群众在哪里就宣讲到哪里”的宣讲格局。

3.加强网络阵地的深耕细作

建设和用好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广泛搭建“微课堂”,开展“微宣讲”,实施“微传播”,增加“微互动”[2]。建好用好“学习强国”,让马克思主义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学。

(三)创新宣讲模式,提升宣讲时效,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

1.把好“三原则”创新内容形式,着力破解理论宣讲“用不上”的问题

一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学术分析、学理阐释、内容传导、思想指引。二是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掌握好广大干部群众对理论武装的真实需求,解决好大家关心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号准脉”的基础上定制宣讲内容以“开好方”。三是坚持以对象化、分众化、差异化宣传为原则,融合专家理论宣讲、媒体宣讲、典型宣讲、故事宣讲、文艺宣讲、网络宣讲、快闪宣讲等多种形式,分层分类开展多样化宣讲,以求分清对象、精准“滴灌”。避免将理论宣讲变成“理论轰炸”,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讲到党员干部群众心坎里,不仅让他们听的懂,更能够用得上。

2.用好“三途径”创新传播手段,着力破解理论宣讲“听不进”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多样,渠道更丰富,这就要求我们跟上新时代节拍,善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理论宣讲。一是整合“报、台、网、微、端、屏”等资源,建好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二是开展创新活动,推动理论宣讲品牌化、特色化、通俗化、形象化、大众化,力求“有声有色有创意,出新出彩出精品”,让理论宣讲“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三是多关注老百姓的兴趣和体验习惯,侧重个性化创作、可视化呈现、形象话表达和互动化传播。多在“微”字上下功夫,通过微视频、微动画、微节目、微电影等,广泛搭建“微课堂”,开展“微宣讲”,使相对枯燥深奥的理论变得有趣而活泼,赋予创新理论可触可感的温度、鲜度和色彩。

3.讲好“三种话”创新话语表达,着力破解理论宣讲“听不懂”的问题

全面准确、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话语表达,是增强宣讲吸引力、感染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创新话语表达要讲好“三种话”。一是讲好“真话”,确保准确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做到声不变、音不丢、调不跑。这就要求宣讲员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把“真经”念好。二是讲好“实话”,确保理论宣讲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相融。要多一些“接地气”“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宣讲。对党的创新理论要进行话语转化,把“基本原理”转化成“常识道理”,把“大道理”转化成“小故事”,把“官方语”转化成“三句半”“顺口溜”等,既讲准说好“普通话”“官方话”,又讲实讲活“家常话”“贴心话”,力促党的声音传得开、叫得响,能入脑会入心。三是讲好“美话”,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呈现真理之美、信仰之美、艺术之美、效果之美。要少一些宣读说教,多一些真情流露;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力争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把充满正气的理论讲得有灵气,达到党的创新理论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共振、达成共识、获得共鸣的效果。

(四)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工作效能,解决好“长期讲”的问题

1.优化领导组织机制

从省市到县乡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建立并落实各级党委对理论宣讲工作负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理论宣讲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党委对宣讲工作的领导体制,明确理论宣讲工作的制度规范和行动准则及要求。

2.完善培养考评机制

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宣讲员培养考评办法,建立效果评估、宣讲备案、学习培训、末尾淘汰、一票否决等制度,将宣讲人员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省委、市委出台相应政策文件作为支撑,加大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经费投入,坚持重心实现下移、资源有所倾斜,有效解决越到基层宣讲经费越紧张的问题。

猜你喜欢

基层理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