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
2020-02-20谢婷婷
谢婷婷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西青 300387)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述,包括依靠人民群众、党群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等内容,“人民主体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要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建设令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人类实践发展的结晶,一直指导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完善。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脉络
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树立了“把追求人类幸福当作职业”的崇高价值目标,到了大学阶段同黑格尔思想的接近开始了他探索新世界的开端。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的编辑期间,关注社会实践、民生百态,发表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文章,倡导民主自由,号召穷人要勇于捍卫自己合法正当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利益。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理想状态的学术思辨到立足于社会实践,寻找不平等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把人作为研究对象,并逐渐将人的研究放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力求从捍卫人民的各方面利益来保证人的自由价值的发挥。
在经过实践的不断磨砺的过程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并不断超越。他将精神中的人的发展拉到人的现实性的发展,把个体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出要在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同时,认可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事实,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章中,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初步形成,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视角,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其次把人民主体地位的提升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此后,对人的研究已不仅仅是单纯抽象的理论式研究,而是把人民当作历史进步和发展的主体,来展示出人民主体的现实形态。
马克思发表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彻底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划清了界限,其后又发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不断走向成熟。马克思认识到,人民主体地位的提升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密不可分,要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提升,就要保障人民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经过实践的斗争以后,马克思发现局部的斗争是无法触动统治阶级的根基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不断激化,人民群众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由人民自己当家作主,通过这种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来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无产阶级革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写下充满着实践性特点的《法兰西内战》一文,高度赞扬了公社所采取的一系列保障和实现人民主体的举措。例如制定了崭新的决策与法令,开展民主政治建设,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却表明了无产阶级在革命的实践中对建立一个以人民为主体的政府的探索,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和政府定位方面的经验为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指导,这也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马克思看来,即使推翻了资产阶级,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在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受到生产资料不足、政治体制不健全的制约,人民也不能完全实现其主体地位。只有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时候,人民不再是由阶级组成,而是由各个人组成,每个人通过自由的生产的联合形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人们选择劳动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劳动成为了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选择方式,是自由的,不是被迫的,只有到了这一历史阶段,制约人民主体性的因素才消失,人民主体性的地位才完全实现。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内涵
(一)人民是历史创造主体
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中,一直把对人的研究置于抽象的精神层面,黑格尔认为历史就是意识的发展史,认为历史的发展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自我意识通过精神的劳动创造实物的对象,在认识到了实物对象的本质之后,自我意识就扬弃了对象又重新返回自身,达到了绝对知识的阶段,这样,历史也就达到了自己的顶点[2]。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历史观是精神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心史观,认为人的主体性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恢复了人的主体性的唯物主义的本质,肯定了现实的人具有主体性。并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中的人在具体环境中的实践,不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另外,人的具体实践创造了历史,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人民群众的实践才创造了历史,促进了历史的发展。马克思否定了英雄史观,提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主体。人们通过劳动实践,一方面,创造了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关系。人们创造出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一代代人的积累和努力之下,继续创造着历史,推动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历史并不具备任何意义上的主体性特征,推动历史发展的“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进行战斗”[3]。
(二)人民是社会治理主体
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社会都是少数的统治阶级对人口占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进行管理。人民群众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的大部分都由这少数的统治阶级享用,整个社会处于严重的不平等的情况下。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在政治地位、经济利益等方面却无法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封建社会里,人民群众受到封建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人民群众又深受资本家的剥削。马克思在号召捍卫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通过深入人民内部,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的新政权,才能消灭社会剥削,实现人民的平等地位。巴黎公社通过制定选举制度来选出社会公仆,为人民服务。这一成功实践,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无产阶级政府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前,政府是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后,党和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治理主体。
(三)人民是价值主体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现实性的社会动物,人是有意识的,在人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人也正是通过劳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通过劳动创造来体现自身价值的做法本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但是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物质资料的极大不丰富、社会地位的极度不平等,劳动变得不是人们自发自觉的行为,相反地,劳动异化为压迫和禁锢人们的对象,它不再是人们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后,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首先从政治地位上保障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逐渐地消灭了剥削,人民再次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的积累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民也实现着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着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又离不开个人价值,判断一个人是否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不仅要看个人价值,更要看其社会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实践中,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进步更离不开个人价值的发挥。人民是价值主体,正是因为人民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保障。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整个社会也才能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
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当代价值
(一)强化人民主体意识
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类存在物,人作为主体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自觉地追求全面自由的发展。人只有发挥了这种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完成自己发展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受到落后的社会制度的制约和禁锢,被压迫和束缚,很难实现自己的主体性。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目前我国又处于经济发展的大变革时期,虽然很多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已经被抛弃,但是仍然有一些封建残余影响人们至今,如官本位、家长制等思想,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人的依赖性依然存在,影响着人们的人民主体性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受利益的影响,金钱至上的观念甚嚣尘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盛行,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依赖也制约着人民主体意识的发展。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发挥自己的服务性的职能,就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要让人民群众意识到他们的最终梦想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被物质所驱使。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强化人民主体意识,提高人民主体地位,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服务性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更利于帮助人们强化人民主体意识,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奋斗。
(二)坚持公平正义价值取向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不仅是从人民这一群体性的概念出发,更是坚持要实现每一个个体的主体地位与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离不开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的引导,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每一个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建设在日趋完善,但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党和政府要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在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也要注重如何公平分配、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保障人民群众获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的权利,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公平价值取向,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上,政府应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通过制定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依法行政,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坚持公平正义价值取向,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为同一个中国梦而奋斗。
(三)坚持党的领导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将个人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联系起来,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每个人的进步必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但要充分发挥这种力量,就必须有一个先进的领导者把这种力量凝聚在一起,纵观历史的发展,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一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政党。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站起来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转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我们又面临新的历史问题,人民又有了新的需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迫在眉睫。在新的阶段,我们仍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的先进作用,凝聚人民的力量,达成共识,将人民群众团结在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这一目标之下,促进人民整体性力量的发挥,不忘初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