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精准扶贫
2020-02-20张国清
特约主持人:张国清
主持人话语:贫困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贫困往往意味着低收入、失业和疾病。在广大偏远的乡村,分布着主要的贫困人口。贫困者要么丧失劳动能力,要么缺乏劳动技能,难以解决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需求问题。他们一般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救济。贫困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平等的结果,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等是造成贫困的社会根源。
中国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把消除贫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施行,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力争在今年消灭绝对贫困人口。这是一项伟大的计划。不过,即使绝对贫困人口消除之后,相对贫困人口仍是一个更加难以解决的难题。一方面,精准扶贫工作仍然要继续开展下去,以免绝对贫困人口的重新滋生;另一方面,扶贫的工作重心要转到对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不平等的克服上来。政府要在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养老等领域,加大对相对贫困人群的支持力度。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鉴于绝对贫困主要发生地是在偏远而落后的乡村,本专题围绕贫困与精准扶贫问题,聚焦贫困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其中《全球贫困及其中国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个全球共享平台》一文比较研究了国际学术界对待全球贫困问题的各种意见,并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论述中国对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可能贡献,有助于读者了解当前国际学术界在解决全球贫困问题上的最新理论进展以及在解决全球贫困问题上的中国方案。《“大社会”与“小家庭”——精准扶贫的情感治理经验探析》一文探讨了乡村情感治理在完成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乡村情感扶贫是精准扶贫中的非物质因素,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使扶贫工作具有制度价值和道德价值的重要支撑。因此,除了政府的扶贫投入以外,扶贫工作既需要完善所在地的社会发展条件,又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所在地乡绅和乡贤力量的支持。
未来贫困问题仍会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