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索

2020-02-20徐志文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工程

徐志文,谢 方,2

(1.铜陵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随着现阶段“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井喷式发展,我国的传统工程业态也出现了一些颠覆性的转变,如技术形态上的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形态上的关联化、融合化等。这些科技和产业间的“和谐共生、交叉共荣”无疑为我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只有工程教育的人才智力支撑,产业升级才会有强劲动力。工程管理作为传统工科门类(1)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本科专业设置,工程管理通常有管理学和工学两个属性方向。如果这个专业设在经济管理或工商管理等学院,则通常授予管理学学位;如果设在土建类、信息管理类学院,则通常授予工学学位,虽然有管理学和工学的学位差异,但工程管理仍应隶属于广义“新工科”建设的范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工程教育诉求下,自然也必须积极探索,尤其是响应新工科建设理念,主动布局、创新培养模式。

1 “新工科”的时代背景解读

新工科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涉及众多新兴专业以及学科,同时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对此学者们有广泛共识[1-2],但无论其形态如何多种多样,其本质还是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所涌现出的“新业态”的积极响应。谈新工科育人,首先要理解新工科的核心内涵。从人才需求视角:学者们普遍认同“新工科源于新产业形态以及新经济发展模式对新型人才的需求”;[3-4]基于发展范式视角:学者们普遍呼吁新工科教育应当回到以实践以及综合能力塑造的核心轨道上来[5]。简言之,新工科可以理解为“通过校企以及其他多方之间的深度合作,将最前沿的产业理念、最先进的工程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工程教育课程、实习、实训和师资队伍中;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的工程人才,然后将培养出的人才回馈到相应的行业中,实现产学研的无缝对接,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6]。它具有“前沿技术引领、学科交融、知识体系多样以及人才培养创新”等特征。

2 就业能力内涵及其简单的演化特征

如果说新工科是针对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部署,那么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则可以视为具体的战术落实。就业能力通常指个体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必要时获取新就业机会所具备的能力[7]。从该描述不难看出,就业能力与就业紧密相关,就业又受就业环境影响。因此当一个社会由于产业形态、经济模式等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传统就业环境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就业能力也会随之而改变。

以最早提出就业能力概念的英国为例,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由于劳动力短缺,为了识别可就业的劳动者,这一概念被简单等同为“可雇佣性”,即年龄处于15到64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家庭束缚的人就具有就业能力[8]。随着社会发展,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因此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各种文凭也就逐渐演化成了就业门槛,这时的就业能力更多体现为某个职业方向上的单一知识和技能;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产业形态日新月异,就业能力也随之被赋予了更多内容,比如胜任多岗位的能力;适应复杂多变工作环境的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动态演化特征可以简单示意为图1。

图1 科技信息时代的就业能力集合以及简单的演化

3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新特征描述

面对“新工科”外在产业环境以及内在育人环境的变化,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要求势必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而且这些改变通常显现为挑战。如在技术前沿性、学科交融以及实践性等维度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所学知识和技能很多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9],因此分析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就业能力需求上的新特征,提前布局、改革现有培养体系就显得十分紧要。总体而言,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就业能力主要展现出以下三方面的新特征。

3.1 就业能力的动态演化特征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程建设的业务范围、业务形态也不断变化,这些都对就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比如,随着“一带一路”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对于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为我国建筑产业外向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国日益成为海外基建“大蛋糕”中的重要分羹者。这种海外就业时代的到来无疑要求就业能力中增加专业外语、国外社会制度、文化等内容。再如,随着BIM技术日渐成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传统的“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知识平台已经不够完善,而必须融入“信息”这一知识平台。因此,从经济转型,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新工科”所界定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能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演化进程中。

3.2 就业能力的多维性特征更加明显

奈特和约克(Knight & Yorke)将就业能力分解为“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四大要素[10]。其中学科理解力是指对学科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技能则包括获取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及通用技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工作的信念和判断,通常表现为自信心;元认知则是指个体在行动中或行动后认识自我的反思能力,控制自我的执行能力以及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再如,哈维等将就业能力分解为核心胜任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两个维度[11]。这些就业能力的结构性研究无疑表明就业能力从来就不是某种单一维度的能力,而是一个多维的复杂概念。在信息爆炸、知识共享这些现代科技事件的助推下,工程管理的就业多元化特征十分明显,基本上覆盖了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有的还跨越到了建筑新材料、智能设备等领域,因此其就业能力的多维性特征更加明显。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已不再限于单一专业技能,而是要求具有能在专业间迁移、能胜任不同岗位的能力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已不再仅以学位为基础,它更看重学位以外的其他品质,如较强的沟通能力,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耐受工作环境快速变化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12]。

3.3 就业能力中缄默知识比重不断增加

缄默知识又称隐性知识,通常指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或者其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换言之,缄默知识通常表现为一种内化的、不明确的能力,这种直觉似的能力可以使人会做某些事情,但却不容易以常规的方式来说明或者传递。结合上述就业能力多维性特征的描述不难看出,新工科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所蕴含的“自我效能、元认知以及核心胜任力”等所映射出的判断力、决策力、反思问题能力等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而且它们所占比重非常大。正如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著名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远远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假如将知识总体视为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显性知识则只是冰山一角,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13]。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建设领域的就业环境复杂多变,许多岗位已经暗含了对认知、情感、信仰、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因此新工科时代就业能力开发已经从单一的显性知识开发阶段进化到了显性和缄默知识共同开发阶段。

4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在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更好地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高校的培养模式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新工科、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三者间的齿轮咬合关系。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就业能力的新特征,具体可以从宏观培养观念以及对应的微观教改措施入手:

4.1 强化工程管理专业动态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4.1.1 改革更新教学体系内容

新工科强调前沿技术引领,这无疑会对传统建筑业产生颠覆性的革命。比如,绿色建材技术创新无疑会颠覆传统房屋的品质;工厂化预制、“积木式”组装无疑会颠覆传统建筑生产方式,再加上大数据、云平台,传统建筑业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就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引入一些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的教学内容。比如BIM相关课程与设计(2)BIM通常被视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该技术最早由Autodesk公司在2002年提出,其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设计方、施工方、运营部门以及业主等各方人员可以基于BIM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资源、降低成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与设计,绿色施工等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维理念与行业发展动态相一致。

4.1.2 更新教师观念和知识结构

教师作为学生动态就业能力的重要塑造者,其知识结构必须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先人一步”才能保证教学引导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教师引进或者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改革。如开展老师的挂职锻炼,可以要求专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深入建筑施工或者咨询造价类企业任职,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掌握企业在设计、施工、造价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动态,进而在返校任教时能为高校的课程开发与改革提供建议,能在课堂教学或者实践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入前沿理念,开阔学生专业视野[14]。

4.1.3 优化现有课程体系链接

就业能力的形成往往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依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赋予不同的目的和侧重点,比如大一阶段,重点是专业以及相关职业的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学好理论基础;大二阶段,则通过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实践教学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大三阶段,主要是专业方向课以及相关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技能迁移到工作实践中;大四阶段,则是在明确职业定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实习单位,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尽可能贴合学习成长的动态特征,比如,可以在理论授课期间或者期末安排对应课程的实践教学训练;同时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选择某一工程项目为主线,利用软件或者沙盘将工程结构、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串联起来,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实践能力培养的不断线。

4.2 强化工程管理专业多维就业能力塑造体系

塑造学生多维就业能力,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厚基础、宽口径、提素质、强能力”。具体教改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4.2.1 压缩专业课时门类,增加“三实”以及人文类选修课

要进一步深化学分制管理,有目的地降低必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间。这种减负能有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进而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减少一些过时专业课的同时还须增设一些选修课,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选修课设置上要尽可能增加“三实”类课程以及人文素养提升类课程(3)“三实”类课程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这类课程能以鲜活、形象的方式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融入课程之中,因此是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方式。哲学、文学、管理学等人文素养类选修课是专业通识能力与素质塑造的重要手段,必须保证学生有对应的选修机会。只有同时具备了核心专业能力以及通识性人文社科知识,学生就业能力的多维性特征才会更加突出,其创新创业意识、跨界融合思维才会更加敏锐。

4.2.2 拓展二、三课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

多维就业能力的塑造需要多维的培养环境,二三课堂的开辟能很好满足这一条件。第二课堂是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比如,社团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社交、协调等能力;图书馆阅读能锻炼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表达、推理等综合能力。第三课堂则常指校园以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社会调查、双休日兼职家教等,这些活动的参与不仅能使学生了解、适应社会,更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坚守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拓展二三课堂教学平台是提升学生多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4.3 强化工程管理专业缄默知识类就业能力开发力度

由于缄默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它的获取通常只能依靠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领悟和感受。针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具体可以有以下措施。

4.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校园文化其实是一种有效的隐性课程[15]。美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校纪,这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熏陶,进而塑造出良好的气质、积极的人格。校园中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也是缄默知识开发的重要手段,正如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缄默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在非正式的相互学习过程中实现高效传递。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校园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最受欢迎教师评选、师生座谈、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增进师生平等互动,赋予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4.3.2 夯实实践教学平台,营造体验式教学环境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很多的知识都是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的。与传统理论讲授不同,实践教学能以模拟任务、虚拟漫游、干中学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缄默知识。比如在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沙盘、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虚拟漫游软件等将工程项目或者企业的模拟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依据情景组建团队、开展合作,进而完成课程实训、设计等任务,从而初步具备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在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借助校企之间的合作平台,如实习基地、学徒制企业课堂等强化学生校外的工程实习训练,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增长见识,增强才干,从而将自身培养成为新型的工程技术管理类人才[16]。

4.3.3 选择性开设双语课程,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随着我国工程业外向型特征越来越明显,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海外就业机会与日俱增,这对他们的国际化意识提出了要求。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课程背后的英语文化、英语思维以及一些国际通行的行业规范、运行规则等同时输灌给学生,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使他们具备海外沟通交流以及就业能力。鉴于学生语言水平差异的客观事实,可以选择管理类、经济类及法律类的课程来切入。这样不但能避开工程技术类课程复杂的专业术语,而且能以学生易于理

解的英语表达方式掌握国际工程承包中的先进管理理念及通行的法律法规等知识。当然除此而外,本土师资的缺乏也是制约我国双语教学更好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聘请专业外教或者购买国外远程教学资源,开展以国外老师在线授课为主,国内老师辅助教学的形式来进行。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工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