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5—2018年抗肿瘤及其辅助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20-02-20蔡彩荣谭银丰何志惠
蔡彩荣,谭银丰,何志惠
1.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海南 海口 571199;
2.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9;
3.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海南 海口 571199
肿瘤是引起我国居民死亡的最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告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68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6%,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患癌症[1-2]。肿瘤的治疗花费金额巨大,甚至导致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威胁。未来一二十年,肿瘤发病率还会持续走高。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2000—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率变化趋势监测报告表明,中国总体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近年缓慢提升(36%),但比美国(64.0%)、日本(57.4%)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3]。因此,通过回顾分析抗肿瘤及其辅助用药的临床应用,评估患者经济投入与肿瘤治疗收益的关系,为患者选择更加有效、安全、经济治疗方案和药物,将有利于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采用药物使用频度和金额排序法,对我院2015—2018年度应用的抗肿瘤药及辅助药物进行药物利用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15—2018年抗肿瘤药及辅助药物数据,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用药数量、金额等信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
1.2 抗肿瘤及其辅助药物的分类 按《新编药物学》(17版)[4]抗肿瘤药物章节,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烷化剂等6类。参照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的MeSH中关于辅助用药的定义,本文中抗肿瘤辅助药物是指有助于增加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或通过影响主要抗肿瘤药物的吸收、作用机制、代谢以增加其疗效的药物,或预防治疗相关毒副作用以及为提高相关耐受性肿瘤治疗的药品。
1.3 方法 药品的限定日剂量(DDD)是指用于主要治疗目的的成人用药物平均日剂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定的DDD值在WHO网站查询确定[5],若WHO未给出DDD值,则参考《新编药物学》(17版)[4]和药品说明书剂量结合临床使用确定。用药频度(DDDs)为药物年用药总量与该药DDD值的比值。日均费用(DDC)为药物年用药总金额与该药DDDs的比值。对于用药间隔超过1 d的药物,按照给药周期计算每天的用药金额。按以上方法计算各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参数,由于大部分抗肿瘤辅助药物WHO未给定DDD值或者未收录,且一些药物的个体用药差异较大,因此未计算抗肿瘤辅助药物的DDDs和DDC。将抗肿瘤药分为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激素类和其他抗肿瘤药等类型。2015、2016、2017、2018年纳入本文统计的住院患者病例数分别为4 719、5 833、5 762、6 074例,数据用Excel 2007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类抗肿瘤药及辅助药物总体销售情况 我院2015—2018年各类抗肿瘤药物的品种数、用药金额、构成比见表1;抗肿瘤辅助药物的品种数、用药金额见表2。抗肿瘤药物年用药金额在1 625.04~2 255.13万元之间,有一定波动。2016年的用药金额比2015年增加了38.8%,2017年的用药金额又回落到2016年的83.7%。4年内其他抗肿瘤药分类的用药金额最大,品种最多,构成比最大,其后依次为抗代谢药、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总品种数变化不大,主要变化为2016、2017年抗肿瘤抗生素品种较2015年减少3个。抗肿瘤辅助药物品种数基本稳定,品种数少于抗肿瘤药,用药金额渐趋减少,2018年金额相当于2015的69.8%。
表1 我院2015—2018年应用抗肿瘤药物品种数、用药金额和构成比
表2 我院2015—2018年应用抗肿瘤辅助药物品种数和用药金额
2.2 各类抗肿瘤药DDDs及排序 DDDs值代表药物应用的频率,我院2015—2018年各类抗肿瘤药物DDDs值及排序情况见表3。2015—2018年4年内我院抗代谢药的DDDs均排在前两位。
2.3 用药金额排前10位的抗肿瘤药和辅助药物 2015—2018年用药金额排前10位的抗肿瘤药物和辅助药物分别见表4和表5。用药金额排名前10的抗肿瘤药共15个,其中抗代谢药3种(卡培他滨、替吉奥、吉西他滨),抗肿瘤抗生素2种(表柔比星、吡柔比星),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2种(伊立替康、多西他赛),其他8种药物分别为斑蝥酸钠、榄香烯、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奈达铂、奥沙利铂、洛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榄香烯用药金额增加显著,2015年尚未进入前10,2016、2017年排名第1。多西他赛用药金额大,排名较稳定,4年均进入前3。用药金额排名前10的抗肿瘤辅助药物共16种,其中中成药6种,免疫调节类药4种,止吐药3种,保肝药1种,血液调节药2种。
表3 我院2015—2018年各类抗肿瘤药物的DDDs和排序
表4 我院2015—2018年用药金额排名前10的抗肿瘤药(万元)
表5 我院2015—2018年用药金额排名前10的抗肿瘤辅助药物
2.4 DDDs排前10位的抗肿瘤药物及其DDC 2015—2018年DDDs排前10的药物共16种,以上药物DDC最低为羟基脲(0.5元),最高为榄香烯(569.5元)。替吉奥用药频率逐年上升,上升速度较快。多西他赛用药频率排名逐年略有降低(第2~4),但用药频率仍稳步提升,见表6。
表6 我院2015—2018年DDDs排前10抗肿瘤药及其DDC
3 讨论
3.1 各类抗肿瘤药物及辅助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抗代谢药抗肿瘤谱广,对多数实体瘤都具有一定疗效,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共用可获得协同作用,因此该类药物临床应用效果得到医师的普遍认可。抗代谢药虽然用药金额和品种数不是最多,但用药频率4年内稳居前2。4年内DDDs排名前10的16种抗肿瘤药中抗代谢药有5种:吉西他滨、卡培他滨、甲氨蝶呤、羟基脲、替吉奥。吉西他滨、卡培他滨等抗代谢药较氟尿嘧啶等经典抗代谢药副作用小得多,羟基脲的日均费用非常低,以上优点使它们在临床应用中比较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DDDs排名前10的抗肿瘤药中抗肿瘤激素类药物有4种:来曲唑、依西美坦、他莫昔芬、阿那曲唑。抗肿瘤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之一,大部分乳腺癌患者需要接受抗肿瘤激素类药物治疗。抗肿瘤激素类药物虽然在用药金额排名靠后(第5、第6),但DDDs值排名靠前(第2)。榄香烯的用药金额在2016、2017年均排第1位,但DDDs排名只在2016年进入前10,DDC在496.2~570.2元之间,价格是DDDs排名前10的药物中最贵的,说明用药金额排名与其价格有较大关系。
中成药是抗肿瘤辅助用药的主要种类之一,用药金额排名前10的药物中有中成药6种(康力欣胶囊、艾迪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艾注射液、鸦胆子油、养正合剂),主要药效为扶正固本、软坚散结等;此外还有免疫调节类药4种(乌苯美司、注射用胸腺五肽、注射用核糖核酸Ⅱ、注射用甘露聚糖肽),止吐药2种(托烷司琼、帕洛诺司琼),保肝药1种(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主要用于防治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免疫失衡、呕吐和肝损伤。
3.2 医疗政策对抗肿瘤药及其辅助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2016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6],对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医疗机构严格控制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的品种数量,对同一通用名称药物品种的品规数量作出限定,并定期开展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监测与评价,落实处方点评及公示制度。本文对通知前后共4年内我院抗肿瘤药及辅助药物的用药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抗肿瘤临床用药在政策指导干预下的一些变化,也体现出基层医院对医疗政策的效果反馈。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干预下,我院近4年抗肿瘤药及辅助药物用药金额均呈下降趋势。由于我国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稳步增长[7],医院终端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的总体用药频率和用药金额是逐年增加[8-9]。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包括许多临床医师的用药习惯或偏好。我院2015—2018年的数据表明,《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扭转了抗肿瘤药及其辅助药物用药金额较快增长的趋势,对降低患者经济负担、规范临床用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