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工会新媒体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
——网络文本分析的视角
2020-02-19胡春鲜
胡春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1418)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工会组织,本质上是劳工阶层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联合起来的群团组织。高校工会,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工会组织,它主要是由高级知识分子组成,在21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工会在自身管理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201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2017年2月,全国总工会发布了《全国工会网上工作纲要(2017—2020年)》,要求各级工会进一步充分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在工会的广泛应用和融合发展。21世纪“互联网+”风潮对劳动关系领域的影响,以及高校扩招后不断增长的学生和教职工数量,使得高校工会不得不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将网络信息化管理作为创新工会工作的重要手段,提升工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互联网+”的实质是关系及其智能连接方式,因此“互联网+工会”必然会产生连接的“平方”效应,将与职工群众联系得更紧密[1](p15-18)。随着21世纪互联网浪潮的来袭,高校工会组织不得不卷入信息化潮流中,探索新媒体运用。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上海高校工会的互联网建设状况对全国高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新媒体具有年轻化和互动性的特点,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是新媒体的忠实用户,这种态势要求高校工会必须占领新媒体阵地以抢占话语权。因此,如何将“互联网+”和工会服务深度融合,促进服务职能方式转变和内涵提升,是新时期每个工会工作者都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方法[2]。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分析法有助于描述研究对象的内容特征和揭示其变化趋势。本研究中内容分析的样本包括两部分:一是与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相关的文献,二是上海市66所高等院校的工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网络平台。样本搜集的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具体而言,关于文献的筛选,本研究以“工会”“高校”“互联网”等词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资源等中文数据库中进行全文检索。依据上述标准,共筛选出105篇符合要求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在2001年至2018年间。关于网络平台的调查,本研究以上海市所有高校(包含本科、专科、公立、民办和独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共计66所,这样保证了样本在高校类型、发展层次等方面的覆盖性和代表性,且兼顾了可操作性。而在新媒体平台的研究上只分析了微信公众号,主要是因为微博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微信已成为当代的主流自媒体。
针对文献部分的分析,本研究主要对所有论文的基本信息和研究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其中论文基本信息包括标题、发表时间、期刊名称、期刊性质、作者、第一作者单位机构和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等七类,研究内容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思辨研究、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结论等四类。文献经两名管理学硕士独立编码,编码结果不一致则全体研究者进行讨论达成共识,以保证编码的一致性和客观性。针对网络平台的分析,本研究主要对所有上海高校的工会网站创建、网站栏目设置、网站访问量、微信公众号名称和微信号板块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二、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研究现状
根据对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内容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勾勒出当前国内高校工会互联网应用的基本脉络。自2015年以来,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方面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加 (见图1),2016年至2018年均超过20篇。可见该领域在近三年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主题,但同时也说明高校工会相关工作者对工会互联网建设的深入思考历程相对短暂。本研究将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进行分类(见图2),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陕西(29篇)和上海(14篇)两个省市,尤其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而其他省市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全国高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高校工会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研究虽然不是首屈一指的,但也是位列前茅。
图1 论文发表或出版时间分布
图2 论文地区分布
在研究方法使用上,本研究发现,在105篇论文中,96篇论文采用了思辨研究方法,4篇论文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5篇论文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在这5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中,有3篇论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2篇采用了案例研究法。这表明,国内相关学者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工会工作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研究主题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环境下关于高校工会的研究主题共有11类(见表1)。首先,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工会工作模式的创新 (48篇)最受研究者关注,其中工作模式的创新包括工会服务职工方式、管理模式、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等相关主题,笔者将其统一归纳为工作模式的创新。其次,高校工会网络平台的建设(11篇)、宣传工作的创新(7篇)、文化建设的路径(6篇)、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6篇)、维权机制的创新(6篇)和信息化建设路径(5篇)也获得较多关注。研究结论分析显示,高校工作者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工会工作方式的创新建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加强工会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升工会信息化服务水平。具体而言,从平台的形式上来看,鼓励高校工会建设微信公众号、网站等不同形式的网络平台;从平台的职能上来看,建议高校工会建立综合服务、大数据管理、民管互助和师德师风等满足不同需求的平台;同时,建议提升网络平台的内容质量。二是提升工会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此外,部分研究者也强调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并进,提高工会人员互联网意识和运用互联网思维回应教职工诉求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工会管理职能等方式来实现互联网大环境下工会工作方式的创新。这表明不同研究者对高校工会在互联网应用方面有不同的理解,但总体上较为一致。
表1 研究主题编码及统计
(二)上海高校工会网站的建设现状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网络基础设施较好,也是中国高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上海高校工会早已顺应新媒体发展大势,主动介入到“互联网+工会”的建设和发展中。目前,上海有66所高等院校,包括33所本科院校、29所专科院校和4所独立高校。笔者经过对上海所有高校网站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截至2018年8月25日,上海高校中共有37所高校建立了独立的工会网站,即56.06%的上海高校工会跨出了互联网建设的第一步。具体来看,上海已建有工会网站的本科院校高达87.88%,而专科院校和独立高校分别仅占24.14%和25%。因此,可以看出本科院校在工会互联网建设上较为积极,起到了标杆作用,而专科院校和独立高校发展较为滞后。
工会网站是工会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服务的主要窗口,也是广大教职工了解工会工作的主要渠道。笔者研究发现,目前上海各大高校的工会网站的内容主要有民主管理、维权保障、师德师风、校园文化和政策法规等板块,如以上海9所211高校为代表的工会网站栏目设置 (见表2)。可以说,当前高校工会网站基本已做到“形”的完善,但当我们浏览具体栏目的内容后会发现,高校工会网站普遍存在“质”不高的共性,如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交互性不高,从而致使工会网站访问量普遍较低。并且,所有高校工会网站建设的同质性较高,缺乏各高校的特色主题开展。
(三)上海高校工会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现状
自2011年上线以来,微信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社交工具。截至2018年6月,微信的活跃量高达10.4亿。随着年轻一代与微信的粘度越来越强,微信公众号日渐成为高校工会服务教职工群体的主流载体。经统计,截至2018年8月25日,上海66所高校中有19所高校 (占比28.79%)拥有微信公众平台,如“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复旦教工”和“同济大学工会”等,但都集中于本科院校。可见,本科院校在新媒体平台应用方面整体上起着领头作用,而专科院校和独立高校的工会仍未涉足新媒体。
虽然目前已有28.79%的上海高校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但其中近60%的高校工会微信公众号只限于新闻发布和活动公告,缺乏互动性。40%多的高校工会微信平台内容相对丰富,一般包括新闻信息类、服务信息类和互动类三个板块,教职工在阅览教职工最新动态外,还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法律咨询、保险咨询和沙龙报名等事宜。其中,“华东理工大学工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脱颖而出,内设“服务大厅”“体检预约”和“生活服务”板块,“服务大厅”中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民主、保障、文化和服务四大模块,工会的所有职能通道在里面都能得到一应俱全的满足。在信息更新频率上,部分工会1~2个工作日推送一次,大部分高校都是阶段性更新。除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外,各高校工会也灵活运用微信群的形式为教职工提供点对点服务,尤其在“文体协会”板块,根据不同的兴趣小组建立相应的微信群。
表2 上海9所211高校工会网站栏目设置
三、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的实证研究较少
国内学者对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的研究主要始于2004年,但直到2015年后该领域的研究数量才逐渐增多,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研究以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工会工作方式创新研究居多,但实证研究较少。其中“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工会工作方式的创新”是最热门的研究主题,研究者对高校工会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创新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工会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提升工会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建设”两方面。此外,本研究发现,对该领域研究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和上海两个省市,在所有相关研究成果中有91.43%的研究都是采用思辨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甚少。
(二)上海本科院校工会网络平台发展不均衡
在网络平台数量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12月,在上海66所高校中已有56.06%的高校建立了独立的工会网站,28.79%的高校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但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而专科院校和独立高校的工会在新媒体领域涉足较少,发展明显滞后。
(三)上海高校工会网络平台建设亟需完善
在网络平台内容建设方面,当前高校工会网站基本已做到“形”的完善,但普遍存在“质”不高的共性,如内容更新不及时,交互性不高,同质性较高等;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上,近60%的高校工会只限于新闻发布和活动公告,40%的高校工会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相对丰富,注重互动类平台建设,但在信息更新频率上,多数高校都是阶段性更新。
四、加强高校工会新媒体建设的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拟从树立工会工作互联网思维、优化工会工作网上平台、提升工会队伍信息化能力建设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树立高校工会工作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工会组织不能只是守成而是要力求创新,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李玉赋在2016年工会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主要措施的第一步就是要树立工会工作互联网思维[3]。本研究发现,自2015年开始,关于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的相关研究才逐渐兴起,而2015年也是中共中央先后发布关于加强工会网上工作系列政策的一年,可见全国高校工会在近几年才逐渐有了互联网意识。因此,高校工会想要进行工作创新,就需要将新媒体应用从应对上级要求转化为回应现实工作的需要,做到以教职工为主体,快速有效回应教职工诉求,使工会在履行工会的建设、维护、教育和参与四项基本职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结合当前各高校工会的互联网建设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工会的互联网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有些则是浅尝辄止,因此对于高校工会而言,全面树立 “互联网+工会”新思维至关重要。并且,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动态的思维,不只是简单地在网上重现传统的工作方式,而是按照互联网自身的运作规律,重新整合工会工作流程[4]。
(二)优化工会工作网上平台
工会工作网上平台是工会工作的创新载体,在教职工中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和应用前景。从全国高校工会互联网建设情况来看,经济较好地区的高校工会,新媒体应用热情高,网上平台运营情况相对良好;经济相对较落后地区的高校工会,还停留在网站的开通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应用尚未开始。即便是网上平台运营相对良好的高校工会,也存在着优化工会工作网上平台的问题。本研究发现,上海作为劳动关系和新媒体发展的前沿阵地,其高校工会的新媒体应用情况仍缺乏让人称道的亮点,其网上平台建设亟需进一步优化。首先,在平台结构建设上,创建宣传工作动态、共享资源、职工维权和交互式栏目等丰富合理的板块,满足教职工需求;其次,在内容建设上,注重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和特色性,如及时更新网上内容,开展特色主题建设,加强职工信息数据库建设等,为教职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来源。最后,着重加强移动网络平台的建设,如微信、手机App等,赢得高校主流群体中青年教师的参与和认可。做到“网上有需求、网下有服务,网上有培训、网下有实操”等“八有”要求[5],让很多事情通过指尖轻触屏幕就能解决,使教职工可以在线上线下第一时间找到组织,参与组织,满足自身需求。
(三)提升工会队伍信息化能力建设
人才是保障组织高效运行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信息化能力和人文关怀的专业团队,是工会改革创新的前提。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地和人才高地,在工会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因此优化工会队伍结构,提升工会队伍信息化能力建设,对于工会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首先,拓宽工会人才队伍的引进渠道。高校工会除了优化自身专职队伍的引进外,一方面可加强与学校图书馆信息办的师资力量合作,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化资源来强化工会的网络建设;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优势,将其以兼职方式纳入工会人才队伍中,充分调动大家为工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工会工作人员的网络技能培训。通过学习新的网络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微课、翻转课堂等内容,积极培育大家的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熟悉工会网络平台的各个模块和栏目建设,真正利用好网络这个新服务平台和服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