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三重批判
2020-02-18郑丽莹
摘 要: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全面批判贯穿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理论整体,是现代空间转向视域下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重要理论范式。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批判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剖析和考量:一是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的批判;二是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基本表征的批判;三是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现代性后果的批判。这三重批判逐层递进,融贯一体,依次呈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成的诱因分析,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矛盾的现实拷问和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弊端的现代性反思。系统研究这些批判理论有利于深刻认识城市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矛盾、新变化和新特征,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自信,避免走西方城市化的老路。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资本主义;城市空间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城市权利思想研究”(19YJC710113)。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1-0046-00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1.0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我们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我们要密切关注和研究。”[1]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城市空间批判理论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果,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城市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矛盾、新变化和新特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诱因分析: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的批判
探寻城市空间秩序“何以生成”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展开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批判的逻辑起点,对现代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的揭示构成了其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批判的第一重维度。
(一)“空间生产”与“集体消费”:分析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的双重视角
在资本主义城市危机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们主要从“空间生产”和“集体消费”这两大视角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秩序的生成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1.空间生产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的“生产概念”进行了新解读,创造性地提出“空间生产”概念,申明了空间的政治性和社会性,提出空间绝对不是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的中性的客观形式,“它永远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2]62。这一理论开启了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先河,并对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造成了深远影响。随后,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进一步以空间生产为批判视角,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批判了资本积累造成的地理发展不平衡,并以“资本逻辑”为分析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空间策略和空间矛盾。爱德华·索亚(Edward W.Soja)则在空间生产的基础上创立了“第三空间认识论”,不仅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考察空间问题,而且还将空间批判与政治意识形态分析结合起来,他的文化研究视角更是开辟了空间生产理论的新视域。总之,“空间生产”构成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核心话语,也是解释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的基本维度之一。
2.集体消费
相较于亨利·列斐伏尔对空间生产的关注,曼纽尔·卡斯特(Mannuel Castells)则以“集体消费”理论打开了分析现代城市空间生成的另一个视角。他将城市看作一个“城市系统”,“城市系统中存在的不同亚要素及其作用和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规定了城市系统的组合”[3]。通过层层剥离,卡斯特指出在“生产”“消费”和“交换”这三大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中,消费在发达资本主义城市中占据核心地位,进而提出随着工人民主权利的扩大和城市社会运动的发展,集体消费(指个人无法购买的带有集体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设施)供应不足问题成为城市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政府干预在集体消费的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因为这些“问题的特点和规模使得消费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而不是别的什么人”[4];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集体消费品供给的干预本质上是服务于私人资本的”[5];那么代表资本利益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也就不可能符合广大群众和弱势群体的需要。因此,卡斯特得出结论:现代城市就是资本主义用来组织集体消费的空间单元。政府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集体消费的过程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的生产和布局。也就是说,集体消费的实现方式是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形成的重要动因。
(二)“资本”与“权力”的联盟:分析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的逻辑主线
“空间生产”和“集体消费”展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解释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构成的视角分异,但是不论从哪个视角出发,始终有一条逻辑主线暗含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对城市空间的分析脉络之中,构成了分析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的逻辑中轴。那就是,在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建构过程中资本与权力的联盟。
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的分析视野中,政府在资本主义的城市化过程中始终扮演着“调节者”和“控制者”的角色,通常会与资本形成联盟以合力促成资本增值的实现。政府为资本增值提供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加速资本的循环,为资本流通扫除障碍,政府会介入城市规划,将城市空间改造为利于资本增值的面貌,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被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为“创造、榨取和集中剩余产品的装置”[6]。城市空间的规划是为了给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创造便利条件和服务。二是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积累过剩危机时,政府可以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再规划来转移和消解危机。列斐伏尔就断言:“资本主义正是不断地通过对空间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才将各种危机摆脱掉,从而存活到了20世纪。”[7]9在《巴黎城记》中,哈维指认在巴黎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借由重整运输和通信系统而长期吸收过剩资本与劳动力,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似乎就这样克服了”[7]118。三是国家权力为资本积累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形成与资产阶级宪政在资本主义长期的历史地理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8]国家为保障资本积累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规范,迫使人们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的空间安排,使资本积累和空间策略得以顺利进行。可见,城市空间作为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增值和转移危机的策略性手段,其形成机制是资本与政府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驱动城市空间生成的关键因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在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考察城市空间的生成动力,“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是他们研究的两大主题,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构成了他们考察资本主义城市化过程的两扇窗户。列斐伏尔强调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造成了同质化的抽象空间,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打破城市空间的同质化而迈向差异空间。卡斯特认为决定城市空间形态的集体消费也深受阶级斗争的影响,集体消费可以看作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的结果,是政府对民众反抗诉求的回应和安抚,以此来缓解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的危机,保障资本主义所需的劳动力再生产能够得以维系。“20世纪60—70年代城市社会运动的重要目标就是围绕需要而提供公共资源”[9],阶级斗争通过争取集体消费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安排。哈维则将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归结为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的矛盾作用。“在他看来,诸如公路、建筑、城市系统以及住宅等人造环境既作为消费基金(劳动者的消费手段和他们自身再生产的手段)而存在,也作为固定资本而发挥作用。因而这种人造环境(资本主义地理景观)在概念上逻辑地包含了一种冲突的结构,这种结构便是资本主义体制中的资本积累和劳动力要求(阶级斗争)之间的矛盾。”[10]当前,对城市空间的控制和利用已经成为阶级斗争的核心主题,资产阶级推崇城市空间的交换价值,而城市民众则更加关注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不同阶级围绕着城市空间的占有与支配不断冲突、争夺、协商与妥协,这一过程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最终形成。正如哈维在《资本的城市化》中所说:“资本积累的产物以及地理空间中展开的阶级斗争反过来从根本上塑造了它们的动力学。”[11]146
二、现实拷问: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基本表征的批判
在分析现代城市空间生成的动力机制之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将批判的目光延伸至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现实拷问,即按照资产阶级意志形塑的城市空间秩序是以何种形态存在的?纵观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的论述,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形态集中体现为两大基本表征——“城市空间分异”和“城市空间剥夺”,这两大基本表征也是资本主义城市化非正义本质的明证。
(一)城市空间分异
资本主義城市空间是塑造社会关系的手段和载体。“对空间的生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社会关系的再生产。”[7]11在《资本的城市化》中,哈维系统揭示了资本主义利用城市化过程对社会关系的重塑,“通过对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的分离、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重组与控制、对符合资本主义需要的消费方式的引导以及制造劳动力市场所需的社会空间碎片……资本主义将政治意识嵌入到城市化的过程中,使城市空间分异变为固化社会阶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的空间权益遭受进一步的剥削”[11]10。一方面,居住空间的分异直接影响着人们获取稀缺性资源的可能。居住在不同家庭、邻里环境和社区的人通常也会获得不同的教育机会,这就造成了对社会流动机会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通常会呈现为一种代际的传承,进而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正如“矿工大多数都是在采矿社区中被再生产出来”一样,“社区就是一个再生产的场所,该生产场所的劳动力在这里被再生产出来”[11]117。另一方面,空间分异可以离散阶级意识。相对固定的社区或邻里能够形成共同的社会意识,哈维认为“一旦这种社会意识变成政治行动的基础的话,那么社区意识就会取代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成为行动的出发点和社会冲突的所在地”[11]118。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阶级意识”被分裂了,通过阶级斗争促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变革也就受到了阻碍。列斐伏尔也关注到资本主义通过空间安排离散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策略。他在《资产阶级与空间》一文中批判资产阶级将城市空间当作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分散工人阶级,把他们重新分配到指定的地点,组织各种各样的流动,让这些流动服从制度规章,让空间服从权力”[12]8。城市空间分异在资本主义城市中普遍存在,城市的“街道、邻里、公寓、楼梯和门口都隐含着社会意义”[7]64。城市空间不是人类活动的静止容器而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并且直接参与着社会关系的建构。
(二)城市空间剥夺
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非正义性还表现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剥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农村空间的剥夺。“城镇和它的场所从农村中以农业生产的形式和在田野工作的方式争取贡品。”[13]234资本主义城市化可以看作新一轮的“圈地运动”,资本为了满足增值的需要不断将农村土地纳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内。这种对乡村空间的挤压,造成了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导致了农村经济的衰退和农民的破产,从根本上背离了城市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
第二,对公共空间的剥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是衡量城市空间正义的重要标准。但是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却是建立在私有化对公共空间的剥夺之上的。“商业空间、公共空间以及通过消费所造成的私人占有公共空间的现象,三者所形成的共生关系越来越具关键性。”[7]227-228也就是说,消费主义所塑造的商品景观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合二为一,人自身也成了景观的一部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被剥削的命运。
第三,对自然空间的剥夺。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生产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大自然的要素也被纳入资本生产的体系之中,“空气、阳光、水——甚至土地本身……自然已经完全消失,只是作为一些符号和标记保存下来——甚至它们也只是被再生产的”[13]329。自然空间是社会空间生产的基础,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毁灭了自然空间的原有模样,城市化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采掘造成了生态危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
三、文明反思: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现代性后果的批判
“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14]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后果,那就是既造成了城市空间的两极化和同质性,又加剧了人的全面异化。对这些现代性后果的揭示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空间批判理论的最终旨归。
(一)造成“中心—边缘”的两极空间格局
资本的逐利性和规模效应必然导致城市空间格局的等级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将这种等级化的对立格局概括为“中心—边缘”的两极格局,并从不同层面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化造成的这一现代性后果。
第一,城市层面。列斐伏尔在《资产阶级与空间》一文中指出:“在巴黎周围,分布着一些从属性的、被等级化的空间;这些空间同时被巴黎统治着、剥削着。”[12]9这种对边缘地区的空间剥夺在资本主义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新殖民主义”,即城市中心将一切优质的人力资源和财富资源聚集向自身,而周围区域却为中心区域的发展提供着贡赋。前者享受着资本主义的繁华和丰裕,后者承受着现代性的摧毁与破坏。
第二,区域层面。资本主义制造的城市景观带有竞争性和鲜明的对比性,其中典型的表现就是经济区域的产生,资本积累的过程构成了区域经济体,造成了全球地理空间的拼接,在这个拼接图纸中“有些地区倾向于越来越富有,而贫穷地区则越来越穷”[15]。资本的发展不可能带来整体的繁荣和平等,在不平衡区域的制造中总是强者获益,弱者受损,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必然会使区域发展陷入“中心”与“边缘”的两极境地。
第三,世界层面。“资本主义存在本身就是以地理上的不平衡发展的支撑性存在和极其重要的工具性为先决条件的。”[16]162在国际劳动分工的背景下,这种二元对立的格局是世界性的,“对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来说,存在着一种核心与边缘的结构,也存在着某些‘核心国和一些‘边缘国”[16]166。“核心国”在资本积累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而“边缘国”却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形成了饱受剥削的“第三世界”。
在资本主义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心—边缘”的两极格局遍布城市、区域和世界的各个层面。“而且在每一个层次上具体的社会和空间构型均会因时间而变化”[16]168,某核心区域过段时间可能会变为边缘区域,而过去的边缘区域过段时间也可能会转换为核心区域。资本主义的地理景观在不断重构之中,但是却始终无法摆脱“中心—边缘”的两极化空间格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这些部分和要素之间互动的“两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立,成为资本主义矛盾的新表达形式。
(二)城市空间形态同质性问题严重
“单一”“有序”和“确定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这种现代性特征在城市空间上体现为空间形态的同质性,即为了保证资本增值和复利的确定性而剥离了城市空间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在城市空间的建构中追求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创造。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造的可以复制和模仿的“产品”,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城市空间形态“被分裂为各个部分,同质化为离散的商品……并扩展到全球性的规模”[17]。城市空间的“去差异化”和“商品化”得以集中展现。同质性的城市空间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一方面整体的城市空间被按照资本的意志切割成具备相同经济功能的空间单元,导致了城市空间的碎片化;另一方面城市空间的同质性和碎片化又会加强城市空间的等级化。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城市空间以同质化徹底消灭了城市的“人本性”,使城市空间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单元、每一个区域都成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机器和工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实是一种排斥和区隔人类社会中与利益增长无关的行为和观念的封闭系统,其划分好坏、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利润增长和资本积累”[18],除此目的之外的一切要素都不被空间规划所关注,这就催生了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工厂、千城一面的现代化城市和单一平庸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列斐伏尔认为要用差异对抗同质,强调“社会主义的空间将会是一个差异的空间(a space of differences)”[2]55,而且在其总体性革命的设计中明确提倡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三)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加剧了人的异化
城市空间作为人居场所,本应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条件,但是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却反而限制了人的发展,成为控制人、压抑人的创造力的异化产物。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给人带来的全面异化。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使得现代城市成为“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城市空间的等级化、碎片化和控制功能的加剧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全面异化,这种异化体现为人们内心的孤独、压力与恐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归属感和城市群体意识的消解。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抽象空间”到处弥漫着恐怖主义,“对社会成员来讲,到处弥漫着恐怖,暗藏着暴力”[19],整个城市空间犹如一个系统,严密控制着每一个城市成员,使个体意志服从于整体意志,使个体目标从属于统治阶级的目标。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制造了一种“空间拜物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化的扩张需求使空间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城市空间具备了商品的属性,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人们在对空间的占有中彰显地位和身份,在对空间的争夺中获取剩余价值和利益……空间拜物教已经成为继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后带给人类社会的新异化形式。哈维通过考察巴黎城的现代性改造感叹道:“巴黎人疏离了自己的城市,他们不再有家园感,而是开始意识到大都市的非人性质。”[7]2-6城市改造给资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给人带来了断裂与痛苦。分裂的城市空间体验让人丧失了对城市的归属感,现代城市已经不再拥有自己的市民。资本逻辑的入侵使城市空间发展以交换价值为本,而不再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他甚至说:“对多数人来说,谈论21世纪的城市就是一种歹托邦噩梦。”[20]索亚将后大都市的空间控制比喻为“监禁群岛”,他认为都市“有意和无意地把个人和团体互相阻隔在一个个可见或不太可见的城市孤岛上,并受到经过重组的公共和私人权力或权威的监督”[21]。都市空间已经演变成由精密技术控制的“堡垒空间”,它正以一种“都市冷战”的方式把下层人群从高级生活区里驱逐出去。
四、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城市空间批判的简要评析
通过“诱因分析”“现实拷问”和“文明反思”三个层面的厘清与分析,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批判思想得以系统呈现。这三重批判逐层递进,融贯一体,既映射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逻辑理路,又对资本主义城市化的问题与矛盾进行了深刻揭示。今天,当有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时,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们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矛盾、新变化和新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这些思想对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有很多启发,但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和澄清。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批判中的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在批判的过程中,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反对城乡对立,倡导城乡融合;批判居住隔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居住权益;强调城市化要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出城市建设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些基本主张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论住宅问题》《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都能够找到相关的论述和构想,可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和展望未来社会,他们所倡导的城市发展理念也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设想相契合,这些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思考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大有裨益。此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们反对城市发展中的两极空间格局,批判现代城市空间的同质化,抨击城市发展对农村空间、自然空间和公共空间的挤压。这些理念为我们应对新时代的城市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发。譬如,注重在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注重在城市文化基因的延续中保有城市特色,注重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严守开发边界,注重统筹规划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等。
但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是全面的、准确的,他们的理论也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国情。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们把空间生产矛盾看作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把城市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的核心危机,把政治革命归结为空间革命,他们的理论具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泛空间化”倾向。然而我们必须明确是,资本主义的性质毕竟不是由地理空间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固有局限在于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而不是由空间矛盾决定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以城市空间批判取代马克思的物质生产批判,就不可避免地抽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核,这使得他们的理论最终只能沦为一种学术策略和理论空想,无法在现实中找到有效的变革途径和实现主体。此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的批判语境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社会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因而他们呼吁和倡导的大多是后现代的空间诉求和理论想象。但是中国还处于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城镇化与西方的城市化相比具有特殊性。作为一种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流派,他们对于中国的城镇化情况不甚了解,我们对其理论要有辨别、有扬弃地加以吸收和利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方法,推進城市空间布局的人本性、科学性和公平性。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做西方城市化的翻版,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9-30(001).
[2]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Manuel, Castells, The Urban Question:A Marxist Approach[M], Trans. Alan Sheridan. London:Edward Aronld Ltd.1977: 166.
[4] Pickwance,Urban Sociology:Critical Essays[M],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76:75.
[5] Peter Saunders,Social Theory and the Urban Question[M],London:Routledge.1986:197.
[6] David Harvey,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9: 237.
[7] 大卫·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M].黄煜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 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初立忠、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4.
[9] 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0.
[10] 王志刚.社会主义空间正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7.
[11] 大卫·哈维.资本的城市化: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历史与理论研究[M].董慧,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2] 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9.
[13]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Trans. Donald Nicholson Smith.Oxford UK:Blackwell Ltd.1991.
[14] 强乃社.论都市社会[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4.
[15] 大卫·哈维.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M].许瑞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61.
[16] 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7] 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0.
[18] 董山民,李婵.生产之镜、成本外部化与金融霸权——论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三个维度[J].理论与评论,2019(1):69-79.
[19] H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Trans.Sacha Rabinovitch. New York:Allen Lane The Penguin.1971:147.
[20] 戴維·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63.
[21] 爱德华·W.苏贾.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M].李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00.
On the Research of Neo-Marxist Urban Schools Triple critique of Capitalist Urban Space
Zheng Liyi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criticism of capitalist urban space runs through the whole theory of neo-marxist urban school, which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aradigm to examine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pace conversion. The criticism of the neo-marxist urban school on the capitalist urban space can be analyzed and consider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criticism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apitalist urban space; The second is the criticism of the basic characterization of capitalist urban space; The third is the criticism of the modern consequences of capitalist urban space. These critiques are progressive and integrated, which successively present the cause analysis, realistic questioning and reflection on modernity of capitalist urban space by the neo-marxist urban school. Study these critical theories systematically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understanding the new contradictions, new changes and new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It is also beneficial for us to building road confidence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voiding the old path of wester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o-Marxist Urban School; Capitalism; Urban Space
(责任编辑:易晓艳)
作者简介:郑丽莹(1989—),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