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术文本交流的针灸术语外译策略及优先原则*
2020-02-18叶柳倩
叶柳倩 赵 霞
1 针灸术语外译策略研究的背景
针灸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术领域,根据《世卫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1]统计,全球有183个国家运用针灸疗法,针灸日益被西方主流医学所重视和应用,因此,针灸具有建立中医药学术话语的先天优势。此外,茅骏霞[2]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针灸临床研究数量与研究病症范围稳步增长。可见,针灸学术话语逐渐成为国际共通话题,具有后天国际化受众优势,是逐步建立中医药学术话语权的基石。
针灸术语主要包含经络穴位、针灸疗法和针灸器械等专业术语。国内相关研究集中于针灸术语外译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文化内涵传递等[3-5],缺少依据语言细化并对不同特征术语在学术信息交流背景下特定外译策略的研究。因为经络穴位已有国际通用标准,所以本文只对尚未达成共识的针灸疗法和针灸器械术语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外译策略展开研究,借此为改善针灸文献典籍的翻译质量、把握针灸学术话语的整体翻译方向提供借鉴。
2 针灸术语外译的理论框架
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信息型文本表现事物与事实,侧重传递原文所指内容;表达型文本表现情感,重在传递原文的美学特征;操作型文本感染、说服译语读者,希望引起读者的预期回应[6]。术语可视为一种小篇幅文本,也相应具有信息性、表达性和操作性。上述特征与中国话语的“说明力”、“说服力”以及“中国特色特征要求”相契合[7],本文据此展开针灸术语外译研究并尝试界定术语外译时三种译语特征的相互关系。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认为译文应先满足预设目的。在学术文本交流这一特定背景下,针灸术语外译目的是实现学术信息交流,学术文本信息的转换程度与质量决定着学术交流的水平与效果。
3 针灸术语的主要特性分析及翻译策略选择
3.1 针灸术语的信息性
文本特征表现为信息性的针灸术语可通过字面传递信息,如表示针刺部位的脐针、针具特点的长针、针刺功效的“调任通督”针法等。翻译这类针灸术语时,为避免发生信息损益,一般采取直译策略,如ear acupuncture(耳针)。由于汉语具有一词多义性,若在翻译中忽略源语特性,会影响术语信息的准确表达,如例1[8]中的“脐针”,指在脐部实施针术[9]。所以脐针指一种针法,而非具体针具名称,不宜译为“needle(针具本体)”,“acupuncture”或“needling”(刺法、针法)更为准确。
例1:脐针联合远红外理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影响。
Clinical efficacy of umbilical needle combined with far infrared physio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its effects on serum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在翻译上述针灸术语时,重在精确解码源语文本信息,传达具体含义,且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源语和译语的信息对等,若信息存在巨大偏差,则同样会影响交际目的,如例2[10]。
例2:安神通络针刺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观察。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shenTongluo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somatoform disorders.
从例2的中文本可知针法“安神通络”功效,但其英文本却不能传递相应含义,原因在于例2采用了音译策略。音译,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可以保存中医的语言特色,但未必能传递原文的符指和符释[11]。
例3:不同频次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静脉溶栓后脑梗死临床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rain-awakening orifice-opening 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例4:醒脑开窍针刺法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疗效观察。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for activating brain for resuscitation on cerebral infarction at stage of recovery time.
在例3[12]和例4[13]中,“醒脑开窍”分别采用直译和意译策略,从交际目的来看,两实例都成功实现源语和译语的信息对等。但根据术语的回译性原则[14],例3的术语英译在结构上更与中文形式相近,能较好地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减少信息损益。综上所述,在没有相关语言环境的背景下,翻译信息性针灸术语时,在确保术语信息性的优先原则下,以选择直译策略为优。
3.2 针灸术语的表达性
针灸术语具有中医语言“象思维”特征,如表现行针手法特点的“苍龟探穴”针法,针具外表特点的梅花针等都采用了“取象比类”的修辞手法。需注意,一味强调翻译的文化转向会导致对翻译本体论的消解[15]。因此,保证术语信息的准确传达是实现针灸学术文本术语表达性的前提,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平衡,是术语外译的重点。
3.2.1 具有静态象思维特征的针灸术语
侧重表达性的针灸术语,会借助意象传递术语信息,意象分为静态和动态。具有静态象思维特征的针灸术语会采用比喻手法,以物具现化针灸器械性质特点,如梅花针(意指针具状如梅花)。这类术语生动直观地表达了针具特点,通常采用直译策略,如将梅花针译为plum-blossom needle,保留了术语的原生意象,传达了中国的审美意趣,加深世界对针灸的中国印象。
然而,忽视术语的表达特征,抹去其文字意象,且直接根据实物特点翻译的行为,不仅会限制术语的信息表达,还会造成术语的同化现象,如例5[16]和例6[17]。
例5:芒针针刺秩边、水道对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的影响。
Effects on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t Zhibian (BL 54) and Shuidao (ST 28) with elongated needle.
例6:蟒针加指针治疗脑瘫及其刺法的探讨。
Approach to treatment of cerebral palsy with elongated needle plus finger-pressure therapy and needling methods.
例5和例6将芒针和蟒针都英译成“elongated needle”,虽然表达出针具身长的特点,但忽略针灸器械之间的差异性,造成歧义,导致术语的同化现象,最终影响学术交际。该译语限制了术语的信息表达,隐藏了“芒”和“蟒”引申的内涵,产生交流中的文化损益。如“蟒针”中的“蟒”,不仅表示针具粗长的外观,同时也体现蟒针沿经络循行刺激经络如同蟒行的行针特点。因此,在翻译这类针灸术语时,需注意保留术语中的文化意象,使术语中的信息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表达。
从查找到的有关“芒针”与“蟒针”的有限译语看,这两个词基本都译为“elongated needle”。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对特种针具针法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深究针灸术语的源语信息以及保留术语的源语表达,是准确传达术语及其所负载文化精神的保证。
3.2.2 具有动态象思维特征的针灸术语
具有动态象思维特征的针灸术语多借助动物形态动作表现针刺疗法操作要点,如“苍龟探穴”针法等。这类术语英译多以音译和直译为主,如例7[18]和例8[19]。
例7:苍龟探穴法针刺阿是穴治疗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所致肌肉骨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
Clinical effect of canggui tanxue acupuncture at ashi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muscle,bone and joint pain induced by aromatase inhibitor of breast cancer.
例8:浅议郑氏“金钩钓鱼”针刺手法。
Brief introduction of ZHENG's "golden hook fishing" technique in acupuncture.
依据功能翻译理论,术语信息的成功传递为翻译的优先原则,该类术语的命名目的在于凸显针刺疗法的动作特征。例7中的术语通过采用音译策略凸显中国特色,但也隐藏了源术语的意象和操作信息,所以不建议采用。而例8通过采用直译策略,不仅表达了“金钩钓鱼”的文化意象,同时引申出了针法的动作含义,即通过鱼儿上钩吞饵、鱼钩上提的形象来揭示针尖带着穴位处肌肤抖动的动作要点[19]。因此,建议对具有动态象思维特征的针灸术语采取直译策略。
3.3 针灸术语的操作性
针灸术语的操作性表现在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上,这是相关文本在学术交流中吸引各国目光,凸显中国印象的有力助攻,但这种“特色”也是造成国际学术话语交流不便的主要障碍。有数据分析显示,针灸学相关文化负载词随时间发展在针灸学术研究中整体呈增长趋势,但所纳入的词汇并没有统一标准的英文翻译[20],对于这类针灸术语的翻译策略研究亦是当务之急。此外,体现术语操作性的首要条件便是确保术语信息在交流中的正确传递与完整接收,其次才是术语“中国特色”的保留,使之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文本基础,同时具有说明力和感染性,为之后建立中医药话语权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语
本文根据莱斯的文本功能翻译理论,认为针灸术语相应的具有信息性、表达性和操作性。在术语外译时,既要分析术语的文本特征,同时也不能割裂术语的三个特性,要综合整体地把握术语的外译策略。在学术文本交流环境下,术语外译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交流,因此以凸显术语的信息性为优先原则。对于以信息性为主要特征的针灸术语,要注意正确解码源语信息以及确保术语源语和译语的对等性;对于以表达性为主要特征的针灸术语,要注意分清术语意象的静、动态,以表达性来拓展术语的信息性,避免为凸显术语的表达性而影响信息性的输出。术语的操作性是中国话语突破“西强我弱”国际话语格局的利器,而确保术语的信息性是保证操作性的前提条件,其次才是表达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信息性是基础,表达性与操作性是有效交流与传达的关键,三者的有机结合,对国际学术交流的针灸术语以及中医药典籍的外译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