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链下我国包装发展之路
2020-02-18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崔庆斌
文/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崔庆斌
据2019年电商物流信息数据统计,该年国内物流业的包装箱(主要为纸皮箱)、包装袋(含包装内层与外层的塑料袋)、纸质(快递运单)、胶带等消耗量达六百多亿。如果加上涉及的涂料、印刷及包装附属物的消耗量,耗费结果更是难以估计,且据物流业反馈,这些材料消耗量远高于该年物流业统计的快递包装总量。除此以外,当快递到达消费者手中后,这种外部包装立刻成为了生活垃圾,重复利用的可能性极低。包装材料不断被堆叠在社区、垃圾站的生活垃圾中,散而多的包装废弃物分类难度大,对自然环境和市容市貌的影响也极大。据有关数据统计,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中包装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占比高达85%,塑料及纸张垃圾均占到10%以上,且有每年逐渐上升的趋势。基于当前包装资源的浪费现象和发展趋势,绿色包装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包装行业有着几十载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了许多突破,甚至国际创新。但这种成果毕竟是少数的,整体上仍与发达国家的包装行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其主要表现在包装设计概念与包装材料研发能力。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GEF)、绿色和平组织等国际组织制定了国际环保协议和章程,列明各种标准和排放限额,并得到各国环保协会的积极响应,其中ISO 14000为沿用至今的国际通用标准。为符合国际绿色环保标准,国内在食品业、电子机械业、家电业、建筑业等行业均运用了绿色标准,而包装业相较其他行业起步慢,成长时间短,仍需一段时间与过程来达到领先水平。
在人均包装材料耗费量上,我国人均仅为30千克,而国外的人均量一般在100千克以上,其中日本高达200千克。但是,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我国在包装材料耗费和包装生产废弃物的总量上仍然十分巨大。其中可回收的包装物少,大部分都没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而形成环境垃圾,对自然生态造成不可忽视的破坏。我国在绿色包装的应用上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改善之处,中国包装产业绿色发展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一、绿色生态与包装产业相适应,推动包装产业绿色发展
当下,物流业发展迅猛,与之相关的包装需求不断增加,绿色生态的包装成为物流业实现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物流业长远发展必须践行的战略要领。在产品从生产—抵达市场—送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产品的包装始终存在且不可或缺。它是产品的外在保护,确保产品在运输与配送过程中完好无缺;它是产品的使用说明,包装上注明着产品的安全信息、使用要求和使用人群等;它也是商家的营销手段,巧夺眼球的包装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包装兼具着产品自身所不具备的功能与作用,它的优势对产品影响巨大,是产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符合和满足包装的基本要求及作用下,精简包装、大力发掘绿色包装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是时代发展趋势与要求,对各行业有着广而深的影响。
包装产业立足于市场的核心需要与对人文、生态的考虑,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生产与使用方针,落实现代绿色包装的4R1D(4R——Reduce减少用量、Reuse 重复利用、Recycle 可回收、Re——Grow 可再生,1D——Degradable 可降解)原则,并将Recycle(可回收)作为核心的考虑要点,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和废弃物的处置,以应对当下包装过剩和资源配置不均的社会矛盾。
随着国内包装产业的日渐庞大,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强国,包装制造业也开始与国际接轨,并从包装大国不断向包装强国迈进。包装产业绿色发展符合国际发展的要求,符合生态发展的需求,符合企业获利的原则。国内包装产业向绿色包装模式的转型与绿色包装消费观的建立已成为国内包装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从包装产业在国际大环境的发展来看,欧美国家的产品包装从2017较前5年的包装层次更简约,总重量更轻,在饮品上的包装重量更是降低了80%。2015年发布的《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 658—2015),对食品包装的原纸卫生,瓷器容器铅、镉允许溶出值,玻璃器皿铅、镉、砷允许溶出值和包装产品过度包装的情况作了要求和说明,甚至对包装物上使用的标记材料和用量作出了规定,并列出不允许使用某种材料的情况,如:塑料制品不允许采用聚氨酷,发泡聚苯乙烯等作为包装材料,除此外,包装附属使用物(黏合剂、涂料)要求无毒且不直接与产品(食品)接触。
每逢中秋佳节、市面上月饼的数量众多、销售渠道各异。在2015年之前,月饼包装奢华成风,节后残余的月饼包装物占据了生活垃圾总量的一半以上,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2015年年末国家颁布了《月饼国家标准》(GB/T 19855—2015),对月饼包装相应作出了规定:(1)包装成本应低于月饼出厂价的25%;(2)单粒包装空位应小于单粒总容积的1/3,且单粒包装与外盒包装内壁间平均距离应小于2.5cm;(3)保鲜剂与脱氧剂不应和月饼产生直接性接触。
月饼包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为对包装产业的调整与完善,体现出政府部门对包装行业的要求,反映出包装产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也是我国包装产业绿色发展的起步标志。除了食品行业外,还有物流运输业等其他行业也陆续补充了对产品包装的要求。绿色包装的影响范围和对行业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我国要进入包装强国行列,更要具备绿色发展的思维,调整战略方针。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包装产业绿色发展为手段,保证对环境友好、降低对生态的破坏以及贯彻对资源的节约。
二、循环经济与节约资源相融合,优化包装产业发展模式
包装产业的发展在国内起步晚、政策辅助不足,加之国内包装制造业长期以来模式单一,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技术水平低下、管理能力不足。在相同的基础设施条件下,人员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且国内高品质的产品数量市场份额低,企业大部分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作为主业务。在人员技术水平不过关的情况下造成资源浪费,企业以次等或劣等产品为主的生产链同时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在生产链不断循环往复的加工和制造中,能源的耗费与材料的浪费不但加剧企业的资金投入,更达不到环保要求。
(2)工作效率低下。针对包装产业总体的人均产值,我国的人均产值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工作时间长,产品附加值低,致使我国包装制造始终脱离不了低端制造的怪圈。
(3)恶性竞争突出。在包装产业中,企业盈利往往是依靠规模化的生产实现的。包装单品的利润极低,且行业门槛低,进入市场的包装企业数量庞大、参差不齐。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还没对包装企业进行规范,缺少与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了一大批污染极大的包装企业。它们长期在微利中挣扎存活,彼此间进行价格打压从而形成恶性市场竞争,直至今日,这种局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除了包装企业的不良竞争外,包装产业产能过剩,也是形成这种不良局面的重要原因。
(4)龙头企业缺乏。由于国内包装企业分散,且以中小型规模的包装企业居多,缺乏带头企业,造成产业集中度不高,不能有效发挥地理自然资源与劳动力优势,更不能实现与国际企业的互动、接轨,还远不能充分对国际先进的包装技术进行消化吸收。
我国包装行业存在以上弊病,这不仅是长期以来成为拖累和制约包装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我国包装产业需绿色发展的迫切原因。在新时代的技术和背景要求下,包装产业绿色发展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发展必然性。
包装产业绿色发展之所以符合时代命题,除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起到的循环经济的效用。1996年10月,由德国带头订立的《循环经济法》,深刻地影响全球行业、企业对资源与环境的认识。近10年之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意味着我国正式将废物再生、节约资源与高效利用纳入国家层面考虑,这是国家对环境的责任,更是企业与个人对地球生态的义务。
21世纪,中国不仅负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兼具着全球“绿色浪潮”的推广与落实的任务,致力于改善全球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掠夺的尖锐矛盾。
三、产业发展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提升对绿色包装的认知
当前,我国人民对包装产业绿色发展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错误认为当所使用的包装材料或制品是易于分解或后期处理的即是绿色包装物,忽视包装产品的生产过程产生的有毒物或污染物,以及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现象,对包装产品的后期回收和利用不予关注。更有甚者,将使用纸质包装视作绿色包装,而塑料材质包装则为非环保、非绿色的包装;将PE材料与PVC材料都视作有毒材料,要求不使用塑料制品作为包装物。除了人为观点或认知的错误,绿色包装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研发投入都严重不足、政策支持力度弱,这两者都制约了包装产业绿色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
我国包装产业基础实力薄弱,且大部分制定的包装产品质量均以当地市场要求为准,没有统一化的标准,成长历程也大不相同。其中,个别包装企业以国外市场为主展开出口贸易,这部分企业的市场嗅觉灵敏,能较快应用国外先进的包装技术和手段,在绿色包装发展上领先国内同行企业。而只针对国内地区供给的包装企业(尤其中西部地区),在制度不规范、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对绿色包装灵敏度不够,也不具有包装绿色化发展的能力。
当然,对产业整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是包装产业绿色发展最核心和关键的影响因素。在我国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包装产业绿色发展难以推动,这种制约主要的来源并非观念而是经济原因。所以要发展绿色包装产业,需要国家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特色产业并合理配置地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