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美学
2020-02-18马婧晗徐一榛
马婧晗,徐一榛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1 美的历程
历史上美学的概念首次被德国的鲍姆加登提出是在1750年,他还将美学划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美学的概念产生之前,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早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 年前。对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来说,事物的实用性先于美观性,美和艺术源自于实用。黑格尔曾说过:“建筑是最早诞生的艺术。”并将艺术的发展进程归为:建筑最早,其后出现雕塑,随着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绘画,在满足基础的视觉感官后出现音乐,最后是精神方面的诗歌。在人类的审美过程中,对于美的认知是逐步提高的,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联想。其中感觉是审美的基础,而视觉又是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感觉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可以说,造型是艺术升华为美的基础,野蛮人用抽象的线条、奇异的形状和浓郁的色彩表达帽子和羽毛,建筑物则用小到花纹线脚,浮雕窗格,大到体块形态来重现自然。知觉和联想则属于更为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环境、文化和宗教都会对人类的审美产生影响,在哥特式建筑中正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
2 哥特式建筑概述
作为石头书写的史书,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重要艺术遗产,中世纪的特征深深烙印在这些建筑中,为后人了解中世纪打开了一扇大门。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投影在现实中的实体,它既具有宗教意味,也有着美学意义[1]。哥特式起初出现在历史上指代的是中世纪独有的建筑类型,而在今天则不单单局限于建筑了,随着时代发展,它演变成一种美学体系。受中世纪神学影响哥特式建筑能给人一种神秘、黑暗的氛围,并且会营造一种浪漫的死亡气息,让人们沉浸在它独特的魅力中,不断追随它、完善它,最终让它成为一个涵盖建筑、绘画、文学、电影、服装、音乐等各种领域的庞大体系[6]。哥特式建筑掀起一场大胆又天才的建筑构造变革。它的结构透露出一种极其浪漫的诗意,让它变成一种夸张又富有浪漫主义情调的独特建筑风格,在西方建筑史中熠熠生辉。黑格尔曾将中世纪的艺术归类为浪漫艺术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哥特式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中,哥特式的异军突起打破传统古典主义的元素,它怪奇的雕饰、多彩的窗扇和锋利的垂直线条,让这种建筑形式给予游览其中的人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在敬畏中生出一种战栗的美感。哥特式建筑是建筑史中无法替代的传奇,也是艺术中的瑰宝,随着时间流逝,不同的时代都会给它添加不同的意义和新的内容,丰富它的美学价值。“哥特式建筑”受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在中世纪应运而生,在后世蓬勃发展,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重要艺术遗产[3]。
3 哥特式建筑的美
3.1 立面细节
虽然中世纪的教堂对于形制有着严苛的要求,但变化体现在哥特式建筑的各种细节:从斜度多样的尖拱,到组合形式多种多样的束柱;从高低不同的尖塔,到内容主题丰富多彩的玻璃花窗。
在罗斯金眼中,哥特式建筑追求的变化是一种对现实的狂野奔放又亢奋不安的想象。在经院哲学的层层束缚下,哥特式建筑的工匠通过繁复多样的雕刻装饰抒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变化的追求[2]。虽然中世纪建筑师和工匠受宗教神学掌控,改变是为了追寻不同于异教徒的圣堂,但通过变化,哥特式建筑一别于古典主义的沉静肃穆,抛开希腊罗马神庙建筑冗杂的规定和标准的典范,为建筑带来新的生命和形式。与古希腊神庙雕塑的完美主义不同,哥特式建筑的雕塑是对真实的写照,教堂立面上和内部的受难圣徒不会被美化成天使,工匠同时展现了他们的神性的光辉和作为凡人的苍老衰败。而这些雕像和绘画可以带给信众真实的体验,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超脱自我,而这种过程正和人类精神需求超越物质需求的过程一致。
3.2 空间营造
在中世纪,不论是诗歌、音乐还是绘画、雕刻,所有艺术形式都服从于一个主旨:对上帝圣神光辉的描绘,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建筑。作为神在人间的居所,哥特式教堂不仅有着神庙建筑都具有的神秘圣洁,同时起着让民众感受上帝高不可攀,与凡人有着十足距离感的作用;而作为信众举行宗教仪式的场地,教堂也是人神交流的重要场所,是民众忏悔、受洗,被宗教净化和救赎的场所。这种作用与中世纪的神学相符合,随时间逐步完善,形成中世纪独有的美学思想,哥特式建筑也成为这种美学理论的具体具象[7]。
在这种美学理论的领导下,哥特式建筑的内部空间不同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神庙,它高耸肃穆,导向明确,而古希腊的圣地神庙则开放通透,平易近人。而为了营造圣灵与凡人间的距离感,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会带给人一种与外界相隔离的幽静感,一种超脱世俗的崇高感,让走进去的人不由得心生敬畏。中世纪中后期的哥特式教堂大多都有着大片的彩色玻璃花窗,阳光穿过描绘着各种图景或各式几何花纹的彩色玻璃,投影在高耸的教堂内部,营造出圣洁又神秘的氛围,划分出一个脱离灰暗又冰冷世俗生活的美好世界。
3.3 结构特点
中世纪是基督教发扬的鼎盛时期,也是经院哲学发展完善的时期,于此同时同地产生的哥特式建筑不仅深受宗教影响,甚至可以说哥特式建筑和经院哲学在本质上极为相似。
经院哲学的文献写作有着“根据一个序列的各部分和其下的细分系统来统筹全文”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体现在当时的哥特式教堂的建造中,教堂的结构一再划分,这种层级的划分在教堂的肋架拱上展现的最为显著[4]。教堂的整个顶部由一个一个交叉的肋架拱组成,同序列的中厅肋架拱顶的开间和侧廊肋架拱顶的开间相连接,每个肋架拱投影的平面都是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相邻的三角形共用同一条边。中厅和侧廊大小肋架拱的这种序列感与经院论文的章节层次相对应。在中世纪教堂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中堂、耳堂和后堂。圣堂包括前唱诗堂和唱诗堂。中堂内部又分为中厅和侧廊,后堂分为半圆形后堂、后堂回廊和半圆形小礼拜堂。至此一个哥特式教堂的层级划分就清晰明了,层层细化,就像一个秩序井然的树状图,与论文的大纲有异曲同工之妙[5]。在经院哲学对论文的结构作出层次分明的改进后,如《建筑十书》那样的著作不再分卷不明,同样也影响后世的论文写作,而正如这样的影响,哥特式建筑骨架分明的建筑结构也开辟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3.4 经典哥特式建筑案例
作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德国科隆大教堂完美的结合了哥特式风格从发展初期到全盛时期所有的装饰元素,它气势宏大、技艺精湛,是哥特式建筑发展的一座里程碑。科隆大教堂坐落于德国科隆市中心地带,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城市的核心。
科隆大教堂在设计之初参考法国亚眠大教堂和兰斯大教堂,但是在建造过程中也有一些改变。大教堂的中厅和侧廊一共有五个,比传统的哥特式教堂多了两个,且最中间的中厅高度更高,这样的改变让中厅略显狭窄,但向前向上的动势更为明显,营造出更为强烈的神圣感,这样的设计契合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美学[3]。
在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建筑形式,并且在后期不再局限于教堂这一种功能,广场、民居、总督府,越来越多的建筑类型融入哥特风格,并且加入自己独有的特征,它们共同组成哥特式建筑的独特风格,脱离最初单纯的宗教使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美学演化。
4 结论
中世纪在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对欧洲的发展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今天也还在持续产生影响。这个时代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宝库和无数艺术瑰宝,对于它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无数美术家和学者、音乐家和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从种汲取知识和灵感。虽然在教宗的统治下欧洲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中世纪也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但人类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并没有停止,在艰苦的环境中酝酿出哥特式建筑这朵伟大的艺术之花,它是中世纪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作为哥特式艺术风格的主体,哥特式建筑也是哥特艺术中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在人类对于美的认知总是从浅层到深层,从具体感觉到精神感受再到深层联想。哥特式建筑带给人的“美”的体验也是这样层层递进的。首先是对建筑外部特征的直观感受;其次是体验内部空间带来的圣洁感和威严感;最后是精神对物质实体的超越感。这样的体验与美学思想相吻合,同时也是宗教神学希望人们在走进教堂时体会到的感受,可以说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教义和审美的完美融合和具现化,身处教堂之中时,上帝的圣光能够直接的与所有人产生共鸣,完成对自身的净化,在圣经的引导和带领下进入天堂。
如今哥特式建筑没有随着中世纪的完结宣布死亡,而是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和后来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一样成为了一种活着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变迁,它们都在不停的变化和发展,不断丢弃着一些内容,也吸收着新的内容。未来的哥特式艺术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没有人会知道,但它独有的内核从未改变,哥特式艺术本质的“美”也将被下一个时代的人继承,并且不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