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东方思维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2020-02-18林明奔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1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个体空间

林明奔

(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贵州贵阳 550000)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发展,加速了社会的迅速向前。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让每个人每天都承受着各种不同的心理压力,包括东西方文化冲突引起的认知障碍;生活的快节奏以及现代化大生产造成的心理焦虑及情绪紧张;家庭结构变化、人口膨胀、房价上涨、城市化生活带来的失落与孤独……现代人的肉体栖居于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灵魂却在城市和建筑之外飘荡。建筑不应仅仅成为居住的机器,更要承载人类的精神与灵魂。

现代建筑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结晶,随着工业化的扩大而逐步推广放大。并在工业的发展中逐渐完善自我。现代建筑的开端为大量生产市民化的建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建筑过分强条功能性原则开始暴露出各种弊端。由于大量建筑的重复建造,单调、司空见惯、乏味、缺乏新意以及没有美感等名词逐渐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代名词。虽然受到全球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影响,现代主义依然被大量建造,由它总结出来的建筑法则依然被广泛采用。仍然在全球建筑领域占据主流地位。这是短时间内不可改变的一个现状。如果改变现代建筑的面孔,让他们不再冰冷、单调,使其体现出人文关怀与传统哲学思想,更好地服务于普通市民,是现代主义建筑变革的关键。东方的哲学与文化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通过引入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让现代建筑从内涵上脱胎换骨,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现代建筑的起源是在西方,现代建筑的构成与形式受到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与西方哲学体系完全对等且相互区别的东方哲学思维却没有充分融入建筑创作过程中,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正统的建筑师经受直接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这对于从东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东方建筑师来说,是彻头彻尾的文化侵蚀。呼唤东方文化意识,并应用到建筑创作中是当务之急,也是东方建筑师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以一个实际项目作为说明。妹岛和世为南京中国国际艺术实践展设计的湖边设施。在这个项目中,她将不同的功能部分分布在自然环境中,用一个并不完美的圆环轻松加以联系,其间的高差完全尊重,植被完全保护,散布其中的树木和建筑一起分享建筑场所。这一种分散、均质、感性充满禅意的方式处理场地环境,完全的东方。这是一个可以让人落泪的方案,没有通常现代建筑那种冷漠,取而代之的是饱含东方神韵的圆,简单到质朴的环境氛围,产生的是明净、空旷、匀质的哲学光芒。

在这个作品中建筑形体的各个部分都是纯净的白色,刻意的削弱建筑形态的物质性。这与西方建筑文化中,物质第一的心理倾向向左。与西方建筑所固有的“恒定性和凝固性”的建筑思维,与建筑创作中表达建筑体的物质化,表现建筑物在光影下的雕塑感正好相反,是一种将建筑非物质化的心理趋向。对于东方艺术来说,物质化的建筑体不是艺术追求的目的,而是建筑所限定的空间氛围。老子所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作品中,“圆”所限定的是一个质朴的类似庭院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有着强烈的场所感。因为场所感的存在,再某种建筑或非建筑的手段确定空间的归属问题,与是人们乐于去这个空间里聚集和交往。因此东方传统的庭院空间承载着人们吃饭、洗衣、修理东西、聊天、打牌、下棋、看报纸、晒太阳、听收音机等日常性和休闲性活动,是场所空间的主要支撑。以庭院作为环境意境营造的中心,而将建筑物退而作为环境中满足功能的附属产物,这种角色互换可以从根本上摆脱现代主义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对于建筑的使用来说,庭院空间是人为分划出的自然空间,可以作为建筑中室内与外界环境相互交换的一个转换器,而这个转换器用在建筑功能空间中的不同部分起着有趣的不同效果。中国南方传统村落中常常将天井嵌入建筑物内部,建筑中面对天井的部分完全开敞,由于建筑围合部分将天井和功能空间完全包括进去,因此很难区分室内外空间。它混淆了建筑内部与外界自然环境的从属性,也就将建筑室内外混沌化,将两者叠合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围在屋里火炉旁,看雪从屋中飘飘下落的东方审美意境,令人神往。

还有一种更深刻的空间:空气。在有烟气和雨雾的时候,空气能作为一种物质能被人感知到,在烟气和雨雾的状态下,人的视线受到了障碍,被一种物质阻隔,这种物质就“空间”。在国画的画面表现中,空间在雨雾和山峦之间含蓄的辗转,一层层的逐层渐渐展开,回避客观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提炼情感与精神的场所氛围,这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特征。妹岛和世在她的设计中又加上了让人冥想的气氛,这是禅的氛围和东方美学的融合。

对空气形成的空间的追求加以物质化,便能营造出丰富的空间环境。这个空气物质化的过程用做建筑创作中往往用透明性来表达。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中,透明性主要表现在其表皮的透过性上。“透明”成为透视、缓冲、过渡和交融的媒介。将建筑物表皮消隐,将视觉透过建筑物外立面,而直接深入到建筑物的内部,或者贯穿建筑物将建筑直接消隐在环境中。这个时候建筑物的立面和物质构成不是建筑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而内部所包容的空间才是建筑独立于外部空间的性格特征。

对于透明性的追求,各个建筑师的方式不同,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个人的审美趋向,找寻共性更能对问题的阐述有积极作用。

东方审美中,个体形态的差异被放在不那么重要的地位。东方哲学中没有分立。西方建筑需要通过不同体量不同形体,来表达不同的功能,功能对应相应的造型形态,功能是建筑语言的生成原因。比如剧院有剧院建筑的形态与之适应,教堂则一定是举办宗教活动,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通过体量或立面来加以区分,你绝对不会把它们几种建筑形式混为一谈。把功能门别类专门化,追求个体的差异,这是典型的西方建筑特色,这与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思维习惯直接相关。东方思维与之相反。在东方文化中,重视整体,轻视个体,甚至通过牺牲个体特性表达整体的和谐完整。在中国或者亚洲古代城市中,建筑形态是非常有限的,不论是皇家建筑的庑殿顶,还是歇山、悬山、硬山……无非是大屋顶三段式,抛开古代先民通过适应当地环境所做的适应性改造不说,无论在哪个地区,城市主导环境的都是大屋顶的不断重复以及绵延的街巷和院落。在这里可以看出,传统的建筑形态相较西方建筑是单一的,但其中容纳的空间是多样性的,并没有将个体建筑的功能进行建筑语言化,各种功能空间不追求独立的形态来表达,而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忽视单独形态的塑造。而是将功能与形式语言脱离,两种部分分别表达与发展,而建筑仅仅作为一种容器或者符号(建筑单体体现的差异更多的是社会身份的符号差别)。在同一的前提下,内部功能的变迁就

可以是建筑存在的一种常态。比如,一个面阔五开间,进深二间的建筑内,可以养猪,可以做祠堂,可以做家里的客厅和卧室,可以做柴房,可以做茶馆,也可以做成戏台,而这些并不影响它在城市形态环境中的地位。城市中相同的建筑形态不断重复,由此构成整个城市形态,这在东方形态构成美学中可以找到原因。

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个东方文化的特征:匀质性。匀质性是东方图案美学构成的基本属性。表达匀质性的一个通常方式是相同元素的反复利用。与西方追求多样丰富性的审美趋向不同,东方人相对而言对图案元素数量控制较为严谨,追求在少的元素数量下进行统一的增殖。西方人看起来类似于清心寡欲的状态下,其实寻求着一种更深刻的丰富,而且这种丰富是易于控制的完整形态。这种对元素的控制其实是副产物,这种控制更主要来源于对整体性认同更强烈的审美倾向。在东方的哲学思维下,个体是从属于整体的,追求单纯个体的完美是不受认同,个体价值的表现是通过整体价值的实现而表现。牺牲个体而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东方思维的一个倾向。牺牲小我实现大我。而这种主动忽略个体形态的变化,追求整体的氛围感受,存在于许多东方设计师的作品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匀质性强调建筑整体感受,即通过简约的元素控制建筑的整体效果,不突出任何单独部分,整体作为一个统一的语言表达。

在立面中,我们将观察的图底关系互换,可以表现窗,也可以表现窗洞间不完整的墙面。因为窗洞的不规则摆放,我们很难从中寻找到规律。那么中间这片面积较大的墙面,已经被周围窗洞暗示了挖开窗洞的可能位置和方法。笔虽未到,而意已至,言虽已尽,其意却无穷。利用留白的手法,心理上完型的趋向已经让这个立面布满窗洞。这与中国传统画面里,小桥流水、孤舟独钓,风雨归舟,画面体现着以虚为实、计白当黑的东方美学原则的特色相一致。这种从有限中生长出无限,虚实相生的空间意义,将会成为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有力提示。

东方哲学思维为建筑师提供了一个迥异于西方建筑思维的全新创意大门。身受东方文化熏陶的我们,在学习西方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好东方思维,开拓思路,必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属于东方的建筑。在这里笔者只是粗浅地分析了几个例子,希望能对未来建筑创作中更好地吸取东方元素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个体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简析建筑创作与文化认同之关联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