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问答》中物理学与中医药学理论的互证妙解*

2020-02-18刘天亮董诚明朱建光

医学与哲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形色磁石升麻

刘天亮 董诚明 朱建光

阴阳学说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理论基础,“并协理论”则是现代量子理论的中心主旨。二者之间存在着哲学渊源上的契合,而互补性则是其交汇点[1],《本草问答》成书于1893年,后人谓之中药学中之“《难经》”,时西方物理学在中国仍处于启蒙时期,但唐荣川以中医药理论与物理学相互佐证,妙解生花,在本书中屡见不鲜,本文就书中关于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物理学的妙解互证做出总结,以期为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开拓新思路、新方法。刍荛之言,就正方家。

1 金石类药之磁场理论

《本草问答》第四问曰:“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而物理相感,又有不在形色气味上论者……譬如琥珀拾芥;磁石引针……又何故也?”本问论中药治病之理由其物性决定,凡考察药物之形色气味等皆是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它的本“性”,即体用结合。

磁石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味辛,寒”,为常用重镇安神类药物[2],主含Fe3O4。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磁石引针”的原理是“磁铁”对“针”的磁化过程,通过磁化作用,针中的磁畴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内部磁性增强,故与磁铁相吸引。而在中医药理论中,石、铁皆在五行属金,五行之中又有五行,因铁色黑,遇高温则溶,因此为金中之水,又五行之中金生水,因磁石为铁之母,“磁石引针”的原理即为“子来母就”。

磁石以形、质而论,为有毛之石,内有孔洞,有重坠下吸之势,由肺至肾,吸肺金之气而归于肾水,而肾主水、在体为骨、开窍于耳故能降痰水以镇祛,平肝木以息风;以气、味而论,磁石味辛、咸,辛入肺金,金又克木,肺司水道又可行湿,咸以入肾,肾主藏精,而又益精。因此磁石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等作用。以类相从,取类比象,人身体两肾一阴一阳互化互用形成生物磁场对应磁铁之磁极的阴阳,命门于两肾之间,故磁石可引入命门以补之助之,阴阳失调则磁场紊乱,阴阳和合则肾气化生。

2 味咸类药之水与火

《本草问答》第十六问曰:“苦者火之味也,而味之苦者均不补火,反能泻火,何也?”及第十八问曰:“得苦之火味者,皆得水之寒性。”此两问主讲“离火”与“坎水”之间物极必反的关系,即苦之微者,存火之本性,苦之极者,反得水之性;反之亦然。

“咸”为中药五味之一,《素问》记载“水生咸,咸生肾”,咸味类药普遍具有导下、软坚的功效。现代药学认为高Zn、高Na、高Fe、低Li是咸味药的本质属性或元素谱征,是咸味药的突出特征[3]。盐类的物理性质是易吸潮,高温熔融状态下遇水则会发生爆炸。此正物极则复,阴极阳生之理,水在卦为坎,夫坎中爻阳,天一生水,此即“变格”,也就是说得水之“味”者,得火之“性”;知常知变才能根据中医药理论灵活用药。

火属离卦,卦中爻阴为地,火中含水之势,与坎卦相比,各具水火之本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则会发生变换。当中药药味微咸,则其功效主要为引火下行,清火,表现水之平气;当其味纯咸过咸,则功效主要为助火升发,补火,表现为水极变火。水遇火气化也是一个常见的物理现象,中医药理论中指出人身卫外之气,简称“卫气”,而卫气来自肾中元气,即坎中之阳,以肾为体,以膀胱为用,化气而上行下达,护卫肌表,抵御外邪。人身体中应当保持水火相交为用,二者互相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中医也称“水火既济”。

3 降下类药之质与速

《本草问答》第三十三问曰:“凡降药皆沉入中下焦,其上焦逆气,何以降之哉?”此问答中以赭石、槟榔、葶苈、杏仁、射干、厚朴、川贝、陈皮等,论降上焦逆气之药的性能,同一行气,则又别其轻重浮沉,用之得当,自无缪差。

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因而《素问》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人身体中的“气”,有元气、中气和宗气,分别对应着下焦、中焦和上焦。降气药临床常应用于降气泄火以治肝,胃气非降不顺,降肺气以止咳等方面[4]。唐荣川以“质量”和“速度”两个物理量,以中药的形色气味为定性、定位、定速之标准,阐明了降药的性能及原理。

降下药的作用路线为上焦-中焦-下焦,因其气、味、色、质等因素的影响,又使得不同的降下药在三焦作用的重点有所不同,如赭石、槟榔等气味重且速者则直达下焦;葶苈、杏仁等气味轻且缓者则降利上焦。以巴豆、蓖麻子、麻油详而论之,三者皆具滑性而降下,然巴豆味大辛大热且质重,蓖麻子味辛气温且质轻,麻油不辛不热。辛则烈,热则悍,因此三者之中降下作用最强的当属巴豆,剽劫不留;蓖麻子气温尚可携气以行滑性,功用次之;麻油不热则其行缓,不辛则气不窜,故作用最缓。同一行气降下之药,因其形色气味、轻重油润不同,所以定位不同、速度不同。

4 根茎类药之毛细作用

《本草问答》第三十五问曰:“根、实、茎、叶之性,既各有专长矣……其根之升性独专者,有如何药?”本问以升麻、葛根、黄芪三味药材作为独专之代表,比较说明根之升性。

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植物中水分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之中,是植物体内的“水库”,而植物的导管毛细作用和气孔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上升和输布的主要动力[5],而植物根茎运输水气又有轴向运输和径向运输,以维持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这整个物理过程取类比象,与中医理论所讲“水即化气”不谋而合,膀胱为人身“州都之官”,其作用类似“液泡”;太阳经从膀胱水中升发阳气于经脉,作用类似植物导管毛细作用以及水气的轴向运输;肺司水道而朝百脉又好比植物的呼吸蒸腾作用和水气的径向运输。

论水化为气应注意其重要性、关键性以及派生性。以葛根、升麻两味药为例,葛根木质部中具缘纹孔导管排列极为紧密,而升麻木质部相对疏松,髓部又较宽广。毛细作用公式:h=2γcosθ/(ρgr),可知液体上升高度与毛细管半径呈反比,因此可以解释葛根的生津之力强于升麻,葛根藤蔓细长又似人体太阳经脉,可解太阳之痉,是助太阳经脉由膀胱水中引其津液上升,以滋润经脉而痉自愈;升麻根空,故通气之力强于葛根,故曰:“升麻升气而不生津。”又因为其气味辛甘,合形味论性,乃升发上行之专药。葛根、升麻之类与毛细作用的结合乃根茎类药材之一隅,再结合其形色气味,肺之呼吸作用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反三隅。

5 结语

近现代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中医药人应该扬长补短,借助先进的物理学理论与工具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比如,脉象仪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感器,采集脉象数据,使脉象的“三部九侯”转换成为“位、数、形、势”的电信号[6],对脉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草问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部中医药理专著。书中倡导根据中药形色气味、质地情时来判断其真性能、真效应。虽然书中也有受封建思想制约的不足,但在当时,唐荣川敢于探索、勇于学习的精神仍值得现代中医药人去学习,如果狭隘地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眼光去评价、抨击古人的思想学术和成就,才是真正历史唯物主义者,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绊脚石。

猜你喜欢

形色磁石升麻
升麻的品种考证
神奇的磁石
以光为笔,绘出形色世界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形色兼具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一颗小磁石
坚持不懈 只为创新
形色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