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图书采访中的研究
2020-02-18丁燕
丁 燕
(济南市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00)
1 供应链管理简介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供应链管理,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
图书馆供应链管理模式将图书馆、读者和书目供应商连接起来将图书采访与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这就类似于企业供应链,为图书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最大程度的协调供应商、图书馆、读者三者的关系,提高订购图书的到货率和文献流动性,控制购书成本,通过协调图书馆和书商的关系到最终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的完整过程。
2 现行采访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采访人员思路局限性
现在公共图书馆对纸质文献的采访大都是以政府采购为主,通过招标的形式统一下订单,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流程。也会参加大型图书展销会或者馆配会补充购书,通过现场采选划订单的形式采书。如图1,选择性的参加一些大型的或者重要的馆配会及时补充最新书籍以完善馆藏结构。采访人员的思路通常是依据文献采购原则制定具体的采访计划,先考虑馆藏情况,缺少哪类图书,进行有目的的补充库存,这两种采购方式都不能充分的了解书籍的内容,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有时就会忽略读者真正需要的藏书。
2.2 供应商馆配周期和质量
中标书商发送征订书目,先进行第一轮查重,进行ISBN查询,筛选出大部分重名不同号,同名但作者不同的书及一些题名相同的丛书。然后发电子版书单给图书馆组织采访人员进行查重和筛选,做到一单一选。一边查重一边发书单,一边发书单一边查重,随查随发。等采选的图书到馆后工作人员对出版社及版本再进行仔细筛查,结合已有的馆藏资源,对于畅销书可以适当增加副本量,对于借阅量低的图书减少副本,小部分不适宜上架图书及时剔除。筛选出最适合的馆藏。但图书的到馆时间很大程度取决于出版商的馆配、加工周期,导致会加长馆配周期。
供应商为了增加出版内容节约成本,会采取低价中标的形式,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如掺杂一些采访书目信息覆盖程度低、信息含量低的图书、多卷书不配套、退货率高的图书,容易导致图书闲置或者缺藏。图书馆将订书单发给书商后等待配货运输,何时到。配送的书目是否和书单一致、能否按时配送,都包含未知。另外,每年政府招标,往往是多个书商中标,有时候会发送类似或者相同的书目信息。导致采访人员的主要工作都放在订单查重、发订单等繁杂工作上,对书商的供货情况缺乏关注。有时会导致不能第一时间了解读者的最新阅读需求,从而打击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图1 目前图书采访模式
2.3 馆配会采配书籍种类有限
参加馆配会可以直观的接触图书,比如是否是精装,通过翻看了解大致内容。每年出版的图书基本是固定的,参加馆配会通常以一些大型出版社为主,中小型出版社由于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有限,加上参展费用等的成本控制,很多就不参加现采会。这就存在重复参展,书目同质化的问题出现。并且馆配商为了追求利润会对书目信息进行加工,导致图书馆得到的书目信息不完善,可能会漏藏一些馆藏价值很高、专业性很强的书籍,影响图书馆馆藏完整建设。
3 图书馆供应链管理的构建策略
供应商、图书馆和读者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图书馆在中间起到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通过供应链的合并,图书馆和供应商实现平台互通,同时图书馆和读者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济南市图书馆推出的“你看书,我买单”读者享阅活动,就是将图书馆借阅平台部分权限与市新华书店实现了共享,也是一种简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读者在书城挑选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后经过查重就可以直接借阅的模式,它缩短了图书流通的中间环节,不经过馆配商和图书馆直接先到读者手中。等读者归还图书后在将图书编目至图书馆系统中,实现了由“读者购买书籍”这个功能。
而供应链整合最大的创新在于将图书供应商也纳入到平台中,实现三方的资源共享,通过引入多个正规供应商,实现良性竞争,缩短采购周期。避免了馆藏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大大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信息系统平台,包括读者信息需求管理、图书馆采购管理、供应商书籍管理等。目前只有将图书馆内部资源整合好,才能实现与不同的平台无缝衔接。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3.1 图书馆与供书商的供应链管理
图书馆建设镜像数据库,将图书馆平台部分权限向中标单位开放。供应商直接通过系统平台发订单给图书馆,实现书商和图书馆的书单信息共享。书商在发订单之前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筛选第一遍订单。然后提交到系统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网上平台进行订单审核和书目退回等工作。书单、码洋、订购的图书基本信息在系统中一目了然,有效避免了不同的书商发的订单存在重复书目,及已查重完书单和未查重书单存在书单重复的情况。不仅有效避免了机械劳动,在以后操作中可以考虑直接实现网上订购和转账。大大控制采购成本。很大程度简化了手工查订单—下订单—采购—等待配送—编目等一系列复杂环节。
3.2 图书馆与读者的供应链管理
读者有想借阅的新书,在供应链服务平台上提出申请,提交书籍清单和购买理由。经常被推荐的图书就进入到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图书馆工作人员能看到馆藏情况、借阅情况。这种模式实现了更大平台的共享,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后台看到读者申请后,结合专业知识和馆藏情况决定是否购买及副本量多少,如果同意并在系统中提交购书申请,则供应商在平台上就能看到书目清单,这时可能会有多个供应商提出不同的折扣和报价,图书馆根据每个供应商配送速度、配送质量、图书加工情况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选择适合的供应商。供应商以最短时间进行图书采配,就像网上购物平台的模式,等图书馆收到书籍后,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印刷、装订、重复、破损、缺页、污损等问题的图书、非订的图书及多发的图书,保证接受质量,同时对供应商的流通加工速度、外包数据是否符合本馆标准的MARC采访数据和编目MARC数据、到货率、最终配送速度和后期服务进行整体服务评价,最终再确认收货,最终剩下加工快速、编目完整、退书率低、配送专业及时、信誉优良的优质供应商。
3.3 提高供应链环节中核心采访人员的业务能力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有熟练的业务技能,采访不仅仅是看书下单,要对图书馆的整个业务流程有明确的认识,不定期的进行岗位业务培训,通过轮岗学习对本馆馆藏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及时关注去年刚刚开放的泉城书房和图书馆分馆,对借阅的图书种类进行比较研究,紧跟时代的潮流,熟悉热门畅销书及不同层次年龄段的读者偏好的图书类型,并进行深入学习调研,发现其中的规律。用敏锐的业务能力及时的补充读者需求大、反响热烈的图书,而不是简单的查重下单。有效的降低图书采购成本,增加图书的可读性。
3.4 馆配会的平台联合
不同的大型展会主题都有所侧重。比如按新书采购、学术交流、地方版、儿童版等主题进行分类,出版社也不用每次都带着大量书籍奔波,图书馆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参加展会,提高质量。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的三方信息发布标准平台,规定一个规范,将所有书目目录上传到平台上,纳入诚信考核,很大程度上解决图书馆和出版社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把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发挥出来。
4 结语
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式推广的关键在于观念转换和技术融合,首先要实现平台一体化,图书馆将部分权限分享给图书供应商,同时让读者拥有一定的选书自主权。逐步建立一体化的管理系统。这种供应链管理也不仅仅局限在图书馆内部,可以进一步拓展深化,通过公共图书馆、各区县馆、高校图书馆、技术支持方沟通交流,建立图书馆联盟,最终实现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目前,正在研究推进泉城图书馆联盟建设工作,调研了全市公共图书馆技术系统、借阅规则等实际情况,推进馆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推进以计算机文献书目数据共建共享、馆际互通、联合培训等大型活动共建共享为内容,实现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互补共享、传统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互联互通。最终为了更好的为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