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2020-02-17张丽
张丽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 (天津 30005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 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骤然起病,且病程为自限性,患者可出现以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肿大为主的典型三联征,也会伴随肝脾肿大,外周及异型淋巴细胞水平上升,绝大多数情况下有着良好的预后,但不排除引发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1]。经口密切接触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亲吻、共用餐具或咀嚼食物喂食婴儿、飞沫传播等,在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结合相应的护理,能够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基于此,本研究就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同行业学者提供借鉴。
1 发病机制
目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由于B 淋巴细胞EB 病毒表面有EB 病毒受体,所以当口腔内存在EB 病毒时,咽扁桃体中的B 淋巴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最先被感染,EB 病毒会在细胞中大量增殖并产生破坏作用,引发扁桃体炎及咽炎,临床表现为淋巴结局部受累并出现肿胀。EB 病毒也会在腮腺及其他唾液腺上皮细胞中大量繁殖,会长时间或间断性排放到唾液中,然后流入血液,经由病毒血症或者被感染的B 淋巴细胞大范围播散,最终损害整个淋巴系统[2]。在B 淋巴细胞被感染后,其表面抗原出现变化,引发T 淋巴细胞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效应,继而转变为细胞毒性T 细胞,在消灭被感染的B 淋巴细胞的同时,会对众多组织器官造成损害。
2 临床症状及诊断标准
2.1 临床症状
(1)典型表现:潜伏期5~15 d 不等,多为10 d,起病急缓不一;近半数有前驱症状,发病时主要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大、皮疹及神经系统症状。(2)慢性活动性EB 病毒感染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蚊虫叮咬过敏情况,表现为蚊虫叮咬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水疱及溃烂,同时伴有高热,偶可出现腹泻及视网膜炎[3]。
2.2 诊断标准
(1)持续6个月以上的相关临床症状及血清学表现:从EB 病毒原发感染开始症状一直持续;EB 病毒抗体滴度异常(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G ≥1:5 120),EA 抗体≥1:640或EB 病毒核抗原<1:2。(2)主要脏器受损的组织学标志:淋巴结炎、噬血现象、脑脊髓炎、持续性肝炎、脾大、间质性肺炎、骨髓增生不良、视网膜炎。(3)EB 病毒检测阳性:受损组织中EB 病毒的DNA、RNA 或抗原检测阳性;外周中EB 病毒DNA 检测阳性;满足上述每一项中至少1条并排除任何免疫缺陷(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即可诊断[3]。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且表现为持续不退的高热、咽峡炎所致的疼痛及进食困难,尤其是青少年及儿童的机体耐受力较弱,不适感更为明显,此时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躁及恐惧心理,且该病复发率较高,会增加家属的思想负担,导致其出现焦虑及担忧的不良情绪。陈佳佳[4]的研究指出,考虑到年幼患儿的心理应激能力及承受能力均不及成年人,于进行相关的心理培训后疏导患儿及家属的各种焦虑及急躁情绪,可增强患儿对治疗的安全感,提升治疗配合度。总之,针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应给予详细的解释、耐心进行安慰和鼓励,并辅助科学的心理干预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针对年纪较小的患者,应用和善、关切的态度,以语言或肢体动作实现与患者的有效交流,强化医护工作者和患者间的信任感;针对患者家属,除了必要的关心及安慰外,还应向其说明病情的预后情况、诊疗及护理措施,让其可以理解、支持并配合医护工作者的治疗及护理计划。
3.2 健康宣教
患者及家属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缺乏基本的病理知识了解,在面对骤然发生的疾病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导致治疗及护理配合度降低,且其对疾病发展过程及各个发展时期的病情变化缺乏认知,缺少基础的预防与防治知识,导致不能在发病前期配合医师进行有效的治疗,且不能实现对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不利于改善预后。徐雪芳和郑德颖[5]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健康宣教,干预后患儿及家属均对该病有了较为客观及科学的了解,心理负担得到了减轻,不良情绪得到了缓解,治疗及护理配合度、满意度均得到了提升,住院时间比同类患儿缩短了2~5 d,效果较好。因此,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实施健康宣教非常必要,在住院期间集中开展的宣教措施为: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服药方案、不良反应表现,提升服药依从性;以手册或影像资料等形式发放宣教内容;建立病友微信、QQ 群,在患者居家期通过家属及时了解其康复情况,对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呼吸、神经系统不适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通过后台发布最新护理、康复视频教程等,让家属学习并掌握;强调及时复诊的重要性,若患者出现不适,则立即咨询并入院会诊,提供及时、长效的信息支持。
3.3 高热护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会长时间处于高热状态,一般持续2~3周,护理人员应观察、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体温及走势,事先准备好退热降温药物、退热贴、医疗工具和相关器械,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若超过39 ℃,则给予药物或物理退热处理;此外,要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床单和衣服,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李香玉等[6]的研究指出,因乙醇会增加肝脏负担,所以应尽量少使用乙醇进行擦浴。在高热较为严重时可遵医嘱给予退热剂,也可以辅助使用退热走珠器(武汉天天健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YZB/鄂汉0067-2011),且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及病情变化。
3.4 并发症护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累及多个系统,如会引起头痛、颈强直、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引起咳嗽、病毒性肺炎、肺部受累等呼吸系统损伤,还可伴随心悸、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心肌炎、肝肾功能受损等并发症[7]。因此,应密切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面色、皮肤、脉搏、呼吸、血压、消化道等变化,询问其生理及心理感受,尽早发现并发症,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针对肝肾功能受损患者,应观测其是否出现乏力、恶心呕吐、皮肤黄染,尽早检查肝功能并采取保肝降酶治疗,且要求患者充分休息,不再使用有损肝脏的药物;针对咳嗽患者,应给予止咳药缓解症状,并要求保持正常的病房温湿度及通风;针对心悸患者,应给予心肌营养类药物,并嘱咐其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且使用电子听诊器[上海富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YZB 苏(镇)0067-2013]测定其心率;针对肾功能损害患者,应控制其饮水量,并热敷腰部及眼部,减少运动量;针对溶血性贫血患者,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保暖,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并密切观察其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情况。
3.5 用药及治疗护理
临床上针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由于轻微的腹部创伤即可能导致脾破裂,故有脾肿大的患者2~3周内应避免进行与腹部接触的运动。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效,仅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病毒治疗可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及伐昔洛韦等药物,但疗效尚存争议;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早期给药效果更好[8],且应选取较大血管进行输注,时间在1 h 以上,避免出现药物渗流及外溅,如果出现渗流或外溅,应迅速用清水进行完全冲洗,必要时使用红外线照射药物溅落致肿胀部位;α-干扰素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重型患者短时间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9];当发生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并进行手术治疗。此外,对患儿家属进行用药指导,准确测定用药时间及用量,严格遵医嘱说明服用,严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物用量或服用其他药物。
3.6 饮食护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代谢能力较强,尤其是患儿,故要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充分保证患者的营养水平。郭晓君等[10]的研究建议要确保饮食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并叮嘱其少食多餐,以高钙、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的清淡食物为主,忌辛辣油腻食物。孔祥珍[11]的研究指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减弱患儿的消化功能,应在进行饮食护理的同时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漱口,并采取相应的口腔护理,保证口腔清洁、湿润、无异味;逐渐增加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严禁暴饮暴食,降低心脏负荷。针对成人患者,应在以上基础上避免食用鱼类、虾类等易过敏食物及接触巧克力、浓茶、烟酒、咖啡等刺激神经中枢系统的食物[12]。
3.7 气道护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气道分泌物较多,在日常治疗护理期间,应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姿势,头偏向一侧,鼓励并帮助患者咳嗽、吐痰;同时,应对病房环境进行湿化处理,保证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防止患者出现分泌物黏稠的情况,若患者病情严重,则应进行雾化、吸氧处理,改善其通气及换气障碍;另外,应嘱咐患者家属多供给患者水分,确保其口咽黏膜处于湿润状态,利于痰液排出。陈恕青[13]的研究指出,适当的湿化气道可稀释痰液,便于咳出,可以以常规超声雾化形式吸入,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节雾化量,采用渐进增加雾化量的方式来达到雾化吸入的效果;此外,将痰液维持在糊状,以利于排出,减弱排痰湿的疲乏症状。何春梅等[14]的研究指出,给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气道护理后,可提升有效排痰率,且利于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改善。
访谈中,罗永成告诉记者,在盐湖股份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四川盐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2016年12月正式启动新型战略发展平台。该平台是在公司原有的基础上,由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创立,以销售碳酸钾、氢氧化钾等钾化学产品为主,借助电商优势,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增值服务”的模式,打造一个具有钾碱行业价格指数发布和市场领导地位的公共交易平台。
3.8 隔离护理
病房要正常进行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流通,控制室内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医护工作者在接触患者前要严格做好手消毒工作,避免患者间密切亲密,防止出现交叉感染。陈雪林[15]的研究指出,给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隔离护理并配合心理干预、专项护理,可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护理满意度。
4 小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其中在学龄前最为常发,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高热护理、并发症护理、用药及治疗护理、饮食护理、气道护理、隔离护理等,配合相应的对症治疗,以期达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该病不仅在住院治疗期间要实施护理,在出院之后也要相对应的实施院外延续护理,以期更好地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梁少媛,唐敏贤,陈广道. EB 病毒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病毒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278-280.
[2] 陈丹,钱家鸣.慢性活动性EB 病毒感染[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10):1193-1197.
[3] 陈灏珠,林果,王吉耀,等.实用内科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87-390.
[5] 徐雪芳,郑德颖.对5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4):31-32.
[6] 李香玉,董淑华,李莉,等.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32):2949-2950.
[7] 饶友花.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0例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20(23):99-100.
[8] 单鸣凤,胡静,穆原,等.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α1b 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15):1174-1178.
[9] 于嘉,任立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5):475-478.
[10] 郭晓君,徐友芳,连纯玲.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9):63-64.
[11] 孔祥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26(6):34-35.
[12] 沈霞. 3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2,25(3):286-287.
[13] 陈恕青.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61-662.
[14] 何春梅,王燕,林洁,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系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5,29(13):1597-1598,1599.
[15] 陈雪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护理干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5):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