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德养生思想的养生观念及其现代意义

2020-02-17韩章勇周雪丰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德性形神乱象

韩章勇,周雪丰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以德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核心,历代养生家均有相关论述,这一思想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古人论述养生的总基调。本文试从当前的养生现状出发,探讨以德养生思想的养生观念,并试图得出以德养生思想的养生观念正是解决当前养生热潮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关键。

1 养生观念混乱导致养生乱象丛生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诸多慢性疾病的困扰,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养生热就在社会上悄然兴起,逐渐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2003年“SARS”以来,由于传统医药在抗击“SARS”过程中取得显著疗效,使大众对传统医药不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信心大增,从此中医养生保健类书籍开始热销,各种养生法开始风靡社会,各种电视养生节目也轮番开播。不但很多保健品开始紧俏,甚至是普通的食物,由于“养生家”们的夸大和吹嘘,也成为大众追捧的“灵丹妙药”,例如茄子、绿豆、黑豆、泥鳅等均曾风靡一时。各种各样的养生热潮风起云涌,极大地影响了普通民众对养生的理解以及随之而来的养生行为。养生热潮的出现,表示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在不断增加,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不幸的是,近二十年来的养生热潮一再走偏变味,乱象丛生,令人堪忧。

随着“张悟本现象”“刘太医现象”的增多,促使研究者们着力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养生保健市场监管不严、民众养生知识匮乏、[1]公众对医疗机构失望、大众传媒过度渲染、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传统养生建设缺失[2]等。如果要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纳的话,其实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外在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基于利益驱动的养生宣教充斥公众耳目,这些养生宣教为了攫取商业利益,往往语不惊人死不休,传播度虽然极广,但传达的却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养生理念或方法,对民众养生造成了极大误导,致使整个养生热潮乱象丛生。内在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是,人们对养生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总是希望一旦获得某个秘方,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解决健康问题。

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正是由于民众对廉价健康的不实期望,导致似是而非的养生宣教泛滥。而对廉价健康的不实期望,追究其根源,则是由于人们对于养生没有正确的观念。因此,如果我们要从根本上纠正和消除出现在养生热潮中的诸多乱象,首先要做的就是传达正确的养生观念,以矫正人们对于养生所抱持的错误观念。只有形成正确的养生观念,人们才会对养生有正确的期待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旦普通民众拥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些曾经出现在养生热潮中的种种乱象亦即无缘而起了。

2 以德养生思想的养生观念

中国传统养生学术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以德养生思想,是其中最为核心最为精粹,因而也最具基础指导作用的部分。这一思想集中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养生的深刻洞见。

所谓以德养生,就是透过道德来养生,以养德来养生。中国古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是与他们对于人性的认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是什么?人性如何?这是解答有关人的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世界各大文化,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无不有深刻的洞见,否则源不深,流亦不远。

2.1 人是一个形神合一的存在

中国古人是怎样认识人呢?中国古人认为,人是由形神两部分构成的,形神相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两者缺一不可。如《管子》中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3]这表明,人不但是由形神两部分构成的,而且这两个部分要“和”。形神之间的关系,就形对神的作用而言,从先天生成而论,是“形成神寓”,从后天充养而论,是“血气养神”;如《灵枢·天年》中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就神对形的作用而言,则主要在于,神为形之主宰。如《淮南子》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4];《灵枢·天年》也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因此,中国古人认为,生命和健康的本质在于形神相依而不可分,只有形与神俱、形神和合,才能尽终其天年。

2.2 人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

虽然如此,中国古人并不是将形神等量齐观,而是在两者之中,尤其重视神的作用,如司马迁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5],可见中国古人虽然也重视形的作用,但更强调神的作用。因为就人存在和生活而论,一切的意识、思想、情感、选择、行动,都是由神的运作来主导进行的,甚至是形躯的保养顾惜也要透过神来完成。形为神之寓所,神为形之主宰;神为生之本,形为生之具。换句话说,形是客体,神是主体,人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存在,其精神就是这个主体本身,而形体则是精神借以表达自身的道具和途径,人的本质不在形体,乃在精神。人的精神才是一个人作为一个能动主体的本质所在。也因此,中国古人认为,人虽然是由形神两部分构成,但究其根本,人乃是一个精神上的存在。

2.3 人是一个道德性的存在

倘若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人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存在,这种精神的本质又为何呢?答案是:精神在本质上乃是道德性的。这一对人性的深刻洞见,萌芽自上古,在《诗经》和《尚书》中已可见端倪,而最终在孔子的仁学中得到肯定与阐扬,从此成为中国人性论的主流,中国文化的方向亦由此确定。我们从孔子的语录中随便征引一条,都能看到这种明显的道德倾向。如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6]“义者,宜也”,也就是“应该”的意思。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迎无拒,一切以“应该”来断定取舍,这种“应该”指向的就是道德判断。人类的一切行动,或者人间的一切事情,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道德性的,这是决定性的因素。详言之,即人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存在,当他觉悟到自己是一个自由行动的主体的时候,一种伴随自由而来的责任亦同时临到,他必须为自己的自由负责。而当他运用自由去行动的时候,他就是在进行道德判断,其行动是道德的行动,其生活是道德的生活,那么人当然也就是一个道德的人。

2.4 道德是人的根本价值和根本需要

人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性的存在,亦即是说,道德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道德是人的根本需要。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6]富贵与贫贱是人的切身利益所在,但“不以其道得之”,就不能处之或者去之,君子就是片刻之间也不能偏离“仁”,君子的本质就是“仁”,离开了“仁”,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或者也可以更直白地说,离开了“仁”,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仁”就是人的本质。这表明在孔子的思想中,也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义”的内容就是“仁”,那真正应该追求的就是“仁”,“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仁”就是那个价值。同时,价值之所在,亦即需要之所在,也可以说,“仁”乃是人的根本需要。唯有满足人对“仁”的需要,人才能成为人,这个人也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

2.5 道德是一切养生的起点

正因为人是一个道德性的存在,道德是人最本质的价值和需要,因此,道德也自然成为一切养生的起点,这一点可从两个层面来说明。

首先,从真正的需要被满足方面来说。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有杀身以成仁,而无求生以害仁,这是价值判断,也是人在面对两难的伦理困境中,选择究竟何为人的第一需要。这条语录表明,在孔子的思想中,人在精神上对仁义的需要,甚于肉身生命对物质的需要。但这并不是因为孔子是一个古怪的人,甚至有某种自虐倾向,相反孔子其实是一个非常懂生活的人,并且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非常高,如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条语录即可清楚窥见。这就表明孔子并非不知道或不承认人在物质上的需要,也并非不知道其中的趣味与享受,而是孔子更知道人在精神上的需要,更知道人在精神上的乐趣与享受。并且在两相比较之后,孔子认为精神上的享受更高级,而且指向人的本质。这就是孔子“杀身成仁”这一价值取向背后的意蕴。在这一点上,后来的儒家文献《大学》就直接提出“德润身”的思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7]心灵的健康的在于道德需要的满足,只有心灵的需要真正得到满足,才能心宽体胖。这表明道德具有滋润身心的效果,而且这是从最内在最基础的层面来说的。同时,唯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心灵才能安定,才能进而明虑,发挥其主宰一身的作用,而这一点实为整个养生实践的基础。以德养生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养生的方向。

其次,从养生实践来说。养生必须见之于实践,才能收到实在的保健效果。而实践本身自有其规则与次序,不是颟顸做去就能自然成功的,这正是人们感到养生知易行难的原因所在。以德为本的中国传统人性论,并不是抽象议论,其本身就是中国古人在追求人生真谛的自我修养中,不断体悟反思的结晶。换句话说,本体出自工夫,对人性的认识也是出自中国古人在修身实践中的体悟。因此,与中国传统以德为本的人性论相连的,是极其丰富的实践智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实践呢?同样是在《大学》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7]表示要想有成功的实践,就必须明辨事物的本末先后。对于人类实践,亦必须首先明辨其中的本末先后,如《大学》所说:“唯有物格而后才能知至,知至而后才能意诚,意诚而后才能心正,心正而后才能身修,身修而后才能家齐、国治以至于天下平。”[7]道德是人最内在的核心,一切的实践必须从这里出发,才能有源头活水,才能有源源不竭的动力。同时,唯有从这根本上用功,并且遵循这样的次序,才能成功而持久地去实践。而唯有成功而持久的实践,才能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养生保健效果自然也就在其中了。就这一点而言,以德养生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藏,即儒家修身学。这个宝藏可以具体地甚至是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如何去实践养生。

3 结语

由以上论述可见,中国传统以德养生思想不是单纯对养生问题的回答,而是中国古人基于对宇宙万物的思考,特别是对人性的深刻体察,从而对人生问题所提出的回答。养生的意义也不仅在于肉身生命的安康与长寿,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必由之途。因此从一开始,在以德养生思想所揭示的养生观念中,养生就是覆盖全部生活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日常,是最实实在在的工夫。但问庸言庸行之谨,不求立竿见影之效。因此,以德养生不是众树枝之一,而是众树枝所必由之的树根。以德养生也不是众多养生方法之一种,而是众多养生方法赖以发挥其功效的共同基础。因此,以德养生思想认为,现今如此急功近利的养生心态,本身就是违背养生精神的。所以,我们认为正是传统的以德养生思想所传达的养生观念,才可以纠正现在人们对于养生所抱持的错误观念。而研究和阐发传统以德养生思想,并加以大力弘扬,才是纠正和遏止当前种种养生乱象的关键。

猜你喜欢

道德性形神乱象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意象、形神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减肥市场的乱象与坚守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新闻的道德性和新闻伦理的基本问题
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