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抗感染的临床研究概况与启示*
——主流医学飞速发展下的针灸价值

2020-02-17陈碧玮潘卫星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胆囊炎脓毒症

陈碧玮 潘卫星 陈少宗

20世纪,抗生素的发现带来了现代医学的一次革命,无数感染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但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导致了耐药细菌的不断出现,并成为了全球医疗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人类与病毒作战的话题也不轻松,由于病毒的突变问题,对于疫苗及特效抗病毒药物研发都存在着极大困难。针灸疗法对于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所以将这一疗法作为一种积极的补充疗法,进一步研究其在抗感染中的作用,对于减缓耐药,或增强患者的抗病毒能力都有一定意义。本文从临床角度就代表性的针灸抗感染的概况进行了回顾,希望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1 针灸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概况

感染是由生物性致炎因子所引起的炎性疾病,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疗法对于多种感染性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1 针灸治疗细菌性炎症

1.1.1 急性细菌性炎症

使用针灸疗法治疗的急性细菌性炎症主要有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急性乳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盆腔炎等。

1.1.1.1 急性细菌性痢疾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南京的一个研究小组即开始单独使用针灸疗法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共观察了1 23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取用的主要穴位有气海(RN6)、天枢(ST25)、上巨虚(ST37)、下巨虚(ST39)等。按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计算,一个疗程结束后的治愈率为92.4%[1]。后续的临床报告也进一步证实了针刺治疗细菌性痢疾的疗效[2-3]。通过观察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针刺前后免疫机能的变化,发现针刺治疗后比针刺前增加杀菌力者有83.8%。该组病人在患病初期(急性期入院时),血清溶菌酶平均含量较正常人高出约1倍,这时的白细胞计数总数平均值在1 010/L以上。针刺上巨虚(ST37)、天枢(ST25)3天后,大部分患者已经退热,症状好转,白细胞计数总数平均值降到6×109L以下,但血清溶菌酶含量继续上升到针刺前的3倍多。针刺治疗到第7天时,绝大部分病人已经治愈,但血清溶菌酶含量仍然高出针刺前1倍;在针刺后第3天,血清中总的补体含量比针刺前明显提高,到第12天仍有增高的趋势[1]。这些研究表明,针灸疗法能促使菌痢患者白细胞释放更多的溶菌酶,使白细胞更好地消化病原菌。观察中还发现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在针刺后第3天,血清中总的补体含量比针刺前明显提高,到第12天仍有增高的趋势[1]。金安德[4]也证实,用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能使患者的C3含量升高38.34%~50.00%。提示针灸疗法增强的这种杀菌作用与补体、调理素、补体结合抗体有关[1,4-5]。针刺疗法不但能够改善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非特异性体液免疫机能,也能够增强病人的特异性体液免疫机能,研究发现细菌性痢疾患者的IgA在针刺后的第12天比针刺前增长43%。IgM在针刺5天~7天后便开始下降,表明IgM出现早,消失快,参与早期杀菌作用[1]。

近20年来,随着国内卫生条件的显著改善,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加之对腹泻门诊专门管理的限制,在一般的城镇医院使用针灸疗法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机会大大减少,有关的临床研究报告也已少见。

1.1.1.2 急性阑尾炎

针灸疗法主要适用于急性单纯型阑尾炎的治疗,这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已有许多报告[6-8],刘诚之[7]总结了195例急性阑尾炎的针刺治疗效果,其中(1)急性单纯型83例,针刺治愈78例,5例失败者加用抗菌素治愈。针刺治愈率为94%;(2)急性坏疽型20例,全部手术治愈;(3)蜂窝组织炎型(介乎前两型之间者)38例,针刺合并使用抗菌素治疗,治愈26例,12例治疗失败,改用手术治愈,治愈率为68.4%;(4)急性穿孔并发全腹膜炎型32例,28例手术治愈,4例拒绝手术者,针刺加用大量抗菌素治愈。急性穿孔并发局限性腹膜炎型共22例,20例针刺加用抗菌素治愈,2例疗效不佳改用手术治愈。本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4.8天。其中单钝针刺者6.4天,针刺加抗菌素者14.3天,手术者22.5天。上海市的一个研究协作小组对2 208例急性单纯型阑尾炎的针刺治疗效果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总结,大部分病例于针灸治疗后,腹痛在24小时以内即告消失,少数患者甚至在针灸一次后,腹痛即霍然而愈,体温与白血球计数大部分在48小时内恢复正常,平均5天即可出院[8]。后来的随机对照观察也显示了针灸疗法治疗急性单纯型阑尾炎的有效性[9-10]。针灸治愈的急性阑尾炎会有少数复发,这主要与急性阑尾炎的病情、类型密切相关[7-8]。

除了单纯用针灸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之外,还有一些使用穴位注射、针灸配合药物等方法治疗本病的报告。关于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二是能够催进患者的肠道运动功能,三是能够改善肠道局部的血液循环[7-8]。

1.1.1.3 急性乳腺炎

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主要适用于尚未形成脓肿的蜂窝组织炎阶段,这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即有大量报道[11],所用的干预方法包括单纯针刺法、单纯灸法、针灸并用法、穴位点刺法、穴位扣刺法、针刺加刺络放血法,还有针药结合法等[11-12]。高殿奎等[12]用针刺肩井穴治疗急性乳腺炎393例,痊愈99.2%,其中经1次~3次治疗痊愈390例,治疗4次~6次痊愈59例,治疗6次~15次痊愈13例。张秀荣[11]用三棱针点刺治疗急性乳腺炎258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急性乳腺炎,且为非化脓性,治疗时为令患者俯伏坐位,彻底暴露背部,利用自然光线,在肩脚区找到数个或数十个浅红色反应点,如小米粒大小,略带光泽,一般不高出皮肤,无明显压痛,压之不退色。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这些反应点,深1.5毫米,随即挤出少量血液,如患者高热,可加刺大椎穴。本组患者治愈率为99.22%,其中点刺1次治愈241例,点刺2次治愈11例,点刺3次治愈4例。另有2例症状减轻,结合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5次痊愈。周友龙[13]进一步观察比较了针刺疗法与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效果,结果针刺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江瑜等[14]通过与抗菌素对照所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了针灸疗法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有效性。

1.1.1.4 急性盆腔炎

针灸治疗急性盆腔炎也有一定疗效,但多数采用穴位干预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15-16],冯伟华等[16]观察了红藤汤经皮维道穴透入给药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替硝唑200ml、左氧氟沙星200ml,每天分2次静脉用药,每7天为1个疗程。结果穴位给药组的疗效(96.4%)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84.4%)(P<0.01)。

吴丹等[17]通过随机对照观察了针刺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痛、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连续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盆腔包块大小和盆腔积液深度,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0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的盆腔包块大小和盆腔积液深度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缩小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在第7天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第3天降低(P<0.05);观察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在治疗后逐步降低(P<0.05),且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第3天、7天的血清白介素-10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并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24%(40/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8%(30/37)(P<0.05)。

吴丹等[17-18]的研究也证实,针灸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效调节炎性反应,并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1.1.1.5 急性胆囊炎

针灸治疗急性胆囊炎也有一定疗效[19-20],特别是在缓解急性胆囊炎的疼痛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21]。张玉璞[19]针刺阳陵泉、期门穴治疗急性胆囊炎150例,短期内治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白细胞数恢复正常)142例,占94.6%,8例无效。李后乐等[20]用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胆囊炎100例,也取得了92%的有效率。马悦茗等[21]通过随机对照观察了耳穴贴压法对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2h后症状缓解情况、彩超检查提示胆囊功能改善情况、2h内同一时间段内疼痛消失例数情况以及治疗3d后综合疗效评价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更多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确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22-24],李财宝等[22]对此做过大量观察,方法是对24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在静脉补液治疗之前,针刺胆囊穴、阳陵泉,留针20min后,所有患者均治疗1次。在所观察的246例患者中,经针刺治疗,12例疼痛感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91.9%(226/246),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明显减少(P<0.05),有74例患者避免了急诊手术。蒋海锋[23]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不但针刺对于急性胆囊炎胆绞痛治疗效果优于麻醉镇痛药联合抗胆碱能药物的镇痛效果(P=0.004),而且针刺组具有起效快、效果好、持续久的优势,同时能降低胆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安全可靠。杨智勇[24]的随机对照观察也证实了针刺疗法对胆囊炎急性发作期的镇痛效果。

1.1.1.6 其他急性感染性炎症

除了上述几种急性炎症之外,使用针灸疗法较多的急性感染性炎症还有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在此不再概述。

1.1.2 针灸治疗慢性细菌性炎症

针灸治疗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有很多种类,报道较多的主要有慢性胆囊炎、慢性盆腔炎等。

1.1.2.1 慢性盆腔炎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有大量报道,所用的干预方法十分丰富,包括单纯针刺法、单纯灸法、针灸并用法、针药结合疗法等,这些不同的穴位干预疗法都显示了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性。吴德庆[25]用针刺秩边穴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301例,治愈81例,显效130例,有效71例,总有效率93.6%。李秋莲等[26]通过随机对照观察了鱼腥草子宫穴注射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将1 00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0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100ml加达力隆针2g、甲硝唑液250ml,静滴每日2 次,连用5天~7天。上述治疗均在月经期内进行。治疗3个周期后,穴位注射组治愈60%,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治愈40%,总有效率94%,穴位注射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

刘敏等[27]通过随机对照观察了艾灸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观察组用艾灸董氏奇穴配合微波治疗,对照组用微波治疗。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改善,血清白介素-2表达均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均降低(各项比较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廖穆熙等[28-29]的研究也表明,针灸疗法能够有效调整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性反应,明显增强此类患者的免疫功能。

1.1.2.2 慢性胆囊炎

针灸治疗慢性胆囊炎也有许多报道,所用的干预方法也有多种,包括电针疗法、针灸并用法、穴位注射法、耳穴贴压疗法、针药结合疗法等,这些不同的穴位干预疗法对慢性胆囊炎的治疗都有一定疗效[30-32]。王奎军[31]用针灸太冲、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等穴的方法治疗慢性胆囊炎72例,经一个月治疗,痊愈(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24例,占33.33%;显效17例,占23.61%。总有效率占83.33%。宋宏杰等[32]通过随机对照观察了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治疗组取阳陵泉等穴埋线,对照组口服消炎利胆片。1疗程后穴位埋线组的疗效(有效率98.5%)明显优于服药组(有效率82.4%)(P<0.01)。2疗程后穴位埋线组治愈率78.3%,服药组治愈率38.5%,埋线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服药组(P<0.01)。

有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穴位干预疗法对慢性胆囊炎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33-34],而其原理之一与针灸疗法修复慢性炎性胆囊的动力有关,研究表明针灸疗法不但对慢性炎性低张力胆囊的动力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对慢性炎性低高力胆囊的动力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35-36]。也有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对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收缩素变化及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7]。

1.2 针灸治疗病毒性炎症

病毒性炎症是感染性疾病的一大类别,许多病毒性炎症具有的人传人特性,但传染途径、传染性、致病性会有所不同。

1.2.1 急性病毒性炎症

针刺治疗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有急性肝炎、带状疱疹、急性病毒性腮腺炎等。

1.2.1.1 急性传染性肝炎

针刺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具有肯定的疗效,钟英等[38]观察了针刺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111例的临床效果,经数天针刺治疗,症状即开始明显改善,黄疸在半月内消失的患者超过85%,成人组黄疸消失的平均天数为10.1天,儿童组黄疸消失的平均天数为8.9天,比自然病程中黄疸消失需要的25天~30天明显缩短。成人组谷丙转氨酶在四周内降至正常者占83.7%,儿童组谷丙转氨酶在四周内降至正常者占99.4%。奚永江等[39-40]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针刺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的有效性。邱茂良等[40]还观察了针刺疗法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使用的主要穴位有足三里(ST36)、阳陵泉(GB34)、行间(LR2)等。观察中发现,针刺后大多数患者的IgG、IgM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这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随之下降。在这些文献中,急性传染性肝炎多数是甲型肝炎,但近20年来,随着国内卫生条件的显著改善,急性传染性肝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加之医疗卫生政策存在的问题,使用针灸疗法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的机会大大减少,有关的临床研究报告也已少见。

1.2.1.2 其他急性病毒性炎症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急性病毒性腮腺炎也有较好的疗效,但带状疱疹相对表浅、局限,针灸治疗多为局部处理。关于急性病毒性腮腺炎,由于疫苗的普及接种,其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使用针灸疗法的机会明显减少。故而不再对这两种急性病毒性炎症的针灸治疗情况进行概述。

1.2.2 慢性病毒性炎症

针刺治疗的慢性病毒性疾病主要是慢性传染性肝炎。针灸治疗慢性传染性肝炎的报告主要集中在乙型肝炎[41-43],张伯顺等[41]用针刺治疗慢性肝炎60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2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4例。取用的主要穴位为足三里、太冲、肝俞、胆俞、脾俞(或胃俞),治疗三个月后临床治愈70 %,总有效率达85%。临床治愈的42例中HBsAg和HBeAg转阴情况: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HBsAg阴转6/16(37.5%),HBeAg转阴5/10(50.0%);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HBsAg转阴7/26(26.9%),HBeAg转阴6/12(50.0%)。总BHsAg转阴率为30.9%,HBeAg转阴为50.0%。针灸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本项观察中,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很耐人寻味,治疗前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均值指数高于正常者的,治疗后下降至正常;低于正常者的,治疗后回升至正常;原来在正常范围之内者,治疗后虽有所上升,但仍在正常范围,也体现出一种双向调节作用。更多的临床研究均表明针灸治疗慢性传染性肝炎的有效性[42-43]。

针灸疗法不但对慢性传染性肝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对于无症状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转阴也有一定作用,陶明忠等[44]曾观察过针灸对32名无症状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影响,治疗三个月后,针灸组的HBeAg转阴5/15(33.33%),对照组为2/20(10.00%);HBV-DNA转阴率,针灸组为6/21(28.57%),对照组为3/28(13.04%);针灸组这两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针灸治疗组免疫功能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3 脓毒症

针灸疗法在脓毒症的综合干预中也有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在于直接杀菌、灭毒,而在于该疗法对多器官功能的保护、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调节。

吴凡伟[45]通过随机对照观察了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参照2008年国际拯救脓毒症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分别于入院前及入院3天、7天 后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乳酸、白介素-6、白介素-10、CD4+、CD8+等指标数值,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和28天死亡率。治疗后两组患者每个时点的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乳酸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CD4+、CD8+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针刺组MODS 发生率(24.00%)并未明显低于对照组(36.00%)(P>0.05),但针刺组28 d死亡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P<0.05)。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具有减轻脓毒症患者的促炎和抗炎反应,调节体内抗炎与促炎反应趋向平衡,从而能降低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脓毒症预后,而其机制与电针足三里减少体内促炎和抗炎介质的释放相关。王龙等[46]的工作也证实了针刺疗法对于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

肖秋生[47]的研究证实,针灸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在对90 例脓毒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观察中发现,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比值、IgG、IgA、IgM均明显升高(P<0.01),其中胸腺肽α1组及针刺治疗组的CD3+、CD4+、CD8+、IgG、IgA、IgM升高更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胸腺肽α1组及针刺治疗组ICU住院时间缩短,再次住院率及28天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P<0.01)。胸腺肽α1与针刺治疗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疗法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指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改善患者预后[48]。

郁慧杰等[49-51]的研究发现,针灸疗法不但能够明显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还能够保护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电针组病人呕吐、腹胀和胃潴留的发生率较常规组均有明显减少(P<0.05)[49]。观察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第1天、3天、6天、10天APACHE Ⅱ、腹腔内压、胃残余量、肠鸣音变化等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腹腔内压、胃残余量均降低(P<0.05),肠鸣音升高(P<0.05)。治疗第3天、6天、10天,与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腹腔内压、胃残余量、肠鸣音等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50]。表明针灸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及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功能更快恢复,有助于早期实现目标喂养[51-52]。

2 针灸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启示

2.1 针灸抗感染的特点

针灸疗法并没有直接杀灭细菌、病毒的特异性作用,但治疗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乃至脓毒症都有一定疗效,这一临床事实表明了针灸疗法所具有的广泛性调节作用,具体体现在控制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改善免疫功能,保护多器官功能等方面。针灸疗法的这些作用只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系统”实现[5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对于炎性反应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迷走神经传入支感受炎性反应因子,将炎性反应信息传递到中枢,并在中枢内进行加工、整合。接收、整合炎性反应的有关脑区主要有迷走背核、孤束核等。经过中枢整合后,再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实现对炎性反应的调节和控制,而大量的研究证实,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系统”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53],这是针灸抗炎的关键生物学基础。

另外,针灸疗法除了在抗感染方面的上述特点之外,在整体上还具有双向良性调节、饱和调节、多靶点调节三大特征,而这三大特征的本质又在于机体的自稳态机制对针刺干预的整合与利用[54],这种自稳态机制决定了针灸的抗感染作用有其自限性。

2.2 应推广针灸抗感染的辅助作用

针灸疗法抗感染作用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决定了针灸疗法原则上可以应用到各种类型的感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即便在类似于新冠肺炎一类疾病的防控中,将针灸作为综合性干预方案的组成部分,探索其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有一定意义。一无疫苗,二无专门药物的情况下,发挥针灸疗法控制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保护多器官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应该得到推荐。

另外,推荐针灸用于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对于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也有一定意义。2014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这份覆盖全球91%人口的全球性调查报告显示,由于致病微生物已经对现有的大部分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全球正在进入后抗生素时代[55]。如何应对抗生素杀菌失灵的问题,通常的方法一是加大新抗生素的研发力度,二是加强抗生素的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积极寻求有关的能够减缓细菌耐药性的疗法,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针灸作为一种积极的补充疗法值得推广尝试。

但有一个尴尬的问题,即针灸临床阵地在萎缩。中国针灸学在2016年发布的《针灸发展2030纲要》中明确指出:“目前针灸服务体系、模式和机制还未发挥其自身具有的专长,在针灸科的分科情况下,针灸的一些优势病种被排除在适宜的针灸临床之外。”在“以病分科”导致针灸临床阵地萎缩的大背景下,针灸抗感染发挥作用的机会已大不如前,如何破局值得思考。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胆囊炎脓毒症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便秘不想吃药?试试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