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陀螺童年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

2020-02-16丁梦丽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2020年1期
关键词:陀螺儿童游戏

丁梦丽

童年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是每一个人必经的生命历程,正如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期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知何时起,那令人着迷的童年游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后来,游戏伙伴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学前班、兴趣班、素质班、补习班,钢琴、小提琴、电子琴,各种颜色的画笔。儿童开始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之间,每天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只顾着转却忽略了成长过程中的美景。

一、陀螺童年的表征

(一)“孩子气”的缺失

所谓“孩子气”是指孩子的本性,他们活泼善良、纯真可爱、天真无邪。现在的孩子虽说比以往几代的孩子懂得更多的知识,也更聪明,有的孩子在2岁已掌握1000个字,4岁掌握小学文化,从小开始学国学,背古诗词,忙于迎合家长要求,却逐渐失去本该拥有的童年生活。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许多孩子虽然年龄不大,却会看大人的脸色来做出相应的行为,以讨得大人的欢心,这种“小大人”行为即儿童成人化的典型表现。过早的成熟不是一件好事,“孩子气”的丧失容易导致儿童成为精神上的畸形儿。

(二)儿童游戏的减少

游戏给予儿童探索空间,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驱动儿童向前发展。现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被建起,孩子的玩伴、游戏场所逐渐减少。一些幼儿园的小学化,致使许多孩子放学后,依旧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玩耍于他们来说好似一种奢侈。完成学习任务后,孩子依旧是在家看电视或者是打电子游戏,很少看见几个孩子一起玩捉迷藏、跳方格这些儿时我们经常玩的游戏。自由、自主、自在开展的有趣的游戏活动逐渐减少,真正留给儿童的空白时间也日益减少。

(三)儿童游戏活动的功利化

“儿童的游戏已经成为成人热切关心的事情,它已经变得非常职业化,已不再是一个脱离了成人世界的世界。”儿童游戏不需要任何安排,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快乐、开心。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将游戏作为教育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游戏被赋予工具性价值,那些跳方格、捉迷藏看似无用的游戏被家长抛之弃之。功利化的游戏无形中使孩子丧失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的下降。

(四)儿童主动学习被忽视

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出于内在动机,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去学习。现在的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更多的是接受成人的要求和命令,更多的是服从。有的孩子喜欢钢琴,想要学习钢琴,可家长偏偏认为舞蹈更好,所以也不经过儿童的同意,就给儿童报了舞蹈班。成人强迫孩子来适应他们的教育方式,为其安排成人认为最好的道路,儿童的选择权、主动权被剥夺。殊不知,在剥夺孩子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挡了孩子的自然生长。

二、陀螺童年的影响

(一)认知能力的缺乏

游戏是儿童认识、接触世界的途径,是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儿童在自主、自发的游戏中会主动学习、探索。传统的自发游戏活动渐渐的消失,儿童失去了认识和探索客观世界的机会,致使儿童认知来源的缺失和認知能力的缺乏。此外,以电视、手机为核心的电子媒介代替传统游戏成为儿童的主要娱乐形式,破坏了儿童认知的顺序性和渐进性,导致思维缺乏深度,阻碍儿童理性思维的发展。

(二)创造精神的匮乏

游戏承载着儿童丰富多彩的梦想,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在想象中自由地遨游,尽情地发挥,创造着无限的可能。家长对孩子事情的包办、幼儿教师对游戏设置过多的标准和统一的要求,不仅束缚了孩子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展,渐渐地儿童会产生依赖性思想,遇事不爱探索与思考,一昧的依靠家长与教师,最终失去创新、创造能力。

(三)情绪情感的欠缺

游戏是儿童表达和调节情绪的重要途径,儿童能通过游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调节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其情感的健康发展。童年游戏被电视、手机等电子游戏替代,儿童游戏时间、游戏种类、游戏形式的束缚,消极的情绪无法通过游戏来排解,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情绪的持续性低落;游戏伙伴的减少,社会性交往的缺失,致使儿童“共情能力”减弱,久而久之便导致儿童情感的冷漠。

三、陀螺童年的成因分析

(一)错位偏差的儿童观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他们希望儿童能按他们所想来发展,把孩子塑造成“听话的孩子”,希望孩子不仅学习好、懂礼貌,还要多才多艺,好似一件令众人瞻仰的艺术品,儿童作为父母希冀的寄身只能言听计从。父母忘了孩子只是儿童,儿童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他们炫耀的资本。有多少家长真正的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去倾听孩子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又有多少家长愿意蹲下来,与孩子四目相对,去体会孩子清澈眼眸中透露的我想……

(二)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应试教育开启了公正公平的教育模式,开创了公正公平的教育环境,但它片面强调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幼儿园为迎合家长与市场需求开始教授写字、算术和英语等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即便如此,家长仍不放心,生怕孩子脱离起跑阵线,所以孩子在上完幼儿园之后像只小陀螺,不停地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之间旋转。

(三)电子媒介的出现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功能日益丰富,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眼球。不可否认,电子媒介的出现扩大了儿童的视野,使儿童学到了更为广阔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不能给儿童提供真实的体验,电子游戏剥夺了孩子户外玩耍的时间和机会,儿童没有真真切切的去和大自然、大社会接触,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儿童应多一点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去闻闻花香、看看绿油油的小麦、体验一下田野生活,收获一份专属幸福。

(四)教育的社会流动性

当前我国出现阶层固化(阶层固化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状况,指阶层与阶层之间流动比较困难)的局面,这导致社会流动比较困难。故许多家长想子女能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他们希望孩子可以摆脱他们当前这种社会地位,迈向一个更好的层次。所以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变得更好,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过度的教育,不仅剥夺了孩子休息、玩耍的时间,也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导致了孩子陀螺般的童年。

四、陀螺童年的应对策略及思考

(一)尊重儿童的天性,学会倾听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和世间万物一样,儿童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家长应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幼儿主体观,把儿童的权利归还给儿童,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温馨的心理环境,注重引导、保护幼儿的自主探究精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遵循儿童发展規律,不盲目超前。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开始跑得快的不一定能跑到终点,而开始跑得慢的,也不一定就落后。所以,请家长蹲下来,学会倾听,学会做孩子的朋友!还孩子一个本真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可以随意地畅想和翱翔,每一个天马行空的“鬼主意”都会被认真倾听,每一次的成长和进步都会被小心珍视,为童年的回归创造条件。

(二)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这个社会处处存在着竞争,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会推动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竞争是社会生存的一项基本法则,但对于一些儿童来说却是很可怕的存在。至今,那句“看看别人家的XXX”,我们依然不喜欢从父母口中说出。在还没有分别是非的时候,过度的引入竞争,会使孩子认为“我的好就是要建立在别的孩子坏的基础上”,而这种阴暗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影响。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试着推后竞争观。

(三)多一些留白时间

留白其实就是什么都不干。多给儿童一些留白时间,让儿童自由的分配这些时间,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记得以前小时候,没有这些高楼大厦,也没有先进的电子产品。生于农村的我,有的只是大自然。那时,可以一下午一个人蹲在草地上钓“骆驼”,又或者和小伙伴一起玩过家家、搭石块等。这些时间看似无用,却发展了我的专注力、探索欲望、社会性交往能力,这与学习品质不谋而合。给儿童足够的留白时间,家长作为观察者、引导者,将主动权交与儿童,让他们自己去发挥、去想象、去给这张童年的画纸画出炫彩的颜色。挣开“陀螺”这个枷锁,耐心地陪伴这只“小蜗牛”一起慢慢地成长。路途虽慢且长,但旅途中的风景却是独一无二的,不容错过。

(四)创设“自然的游戏场域”

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多带儿童出去走走,去用心地感受大自然,接触同伴,为其创设有利的游戏环境。此外,也可以与儿童一块玩自己儿时常玩的游戏,为他们提供游戏所需的器材,并鼓励儿童自己创设自然的游戏场域,发挥其自主性,在自发自愿的游戏中充分体会其中的乐趣。游戏是童年欢乐的源泉,是儿童的本能,儿童爱笑、爱跳、爱跑、爱闹,给予他们尽情玩耍的机会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孩子们在游戏中成长,获得了智慧的丰盈和情感的满足,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而这又将儿童从冰冷的屏幕前解放出来,用手、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为童年涂上缤纷的色彩。回归儿童的本真,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

猜你喜欢

陀螺儿童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NO.6陀螺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陀螺画
打陀螺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