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儿童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探寻
2020-02-16邢小瑞
邢小瑞
【摘要】“知行合一”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应当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将德育的各项要求内化于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邀请家长参加德育实践、教师行为干预等路径,外化于行,实现德育行为的塑造和实践功能。
【关键词】知行合一;课堂教学;德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知行合一”,并对知行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作为教师,内化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将“知行合一”落到实处。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听课学习和赛课经历来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德育的知行合一。
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的价值探寻
基于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教育情境,让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态触碰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鸣与认可,从而让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人于行,实现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1.捕捉“课眼”,于关键点集中突破
综观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一课一般分为三到四个板块,且标题联系紧密,有的是一个现象的几个方面,有的是事理的层层深入,还有的是一正一反事例的辨别讨论。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每节德育教学的重点。一节课往往是一个道理的几个方面。如果教师平均用力,往往是顾此失彼,结果学生只会是一知半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重点选择学生生活中容易被忽略或者认知误区展开教学。例如,《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中有一个板块是:为什么玩不下去了。这种现象其实就存在于学生的在校活动中,这是不少学生的困惑。笔者让学生观看卡通故事:黄咕力和蓝咕力比赛下跳棋,黄咕力输了耍赖。组织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玩不下去了?然后再通过动画演示,找出玩不下去的原因;最后通过游戏实践,让学生明白,守规则,才会更快乐!
2.因材施教,于个性点巧加点拨
小泽是个很自卑,遇事极为冷漠的孩子。平时,班级的事情,他都置身事外。班级开运动会,其他同学都为班級队员呐喊助威,他却视而不见;同桌小芳身体不舒服,呕吐了,大家纷纷出手帮忙,有递水的,拿纸巾的,拍背的,他也只是冷冷地看着。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小泽很喜欢做手工,橡皮泥在他手上就像变魔术。于是,笔者和美术老师沟通后,让小泽担任美术课代表。笔者发现每次上美术课时,小泽就非常兴奋,主动帮助同桌画画、做橡皮泥。在上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同伴》这一课时,笔者特地举了小泽和同桌的事例,大大表扬了小泽的进步。笔者把到他家家访时拍的儿童画做成了一张张PPT放给大家看,随后,笔者看到小泽课堂上总是垂着的眼睛亮了。有了自信,小泽做事比以前积极多了。
3.身临其境,于链接点悄然移情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了共情的概念,共情能力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唤起学生“知行合一”的情感体验:
(1)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实践探究环节。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老师的讲授,而是学生的体验。《彬彬有礼》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坐、立、走有精神”,笔者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怎样坐、立、走才是有精神的,而是通过提前录制的视频:一个小女孩向大家演示自己的坐、立、走。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坐、立、走,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模仿小女孩,端正了自己的坐姿。同龄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就是他们的行为引领。
(2)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教学中,教师不妨多问一问,遇到这种情况你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由此激发学生自觉加入话题探讨,明确知与行要统一的思想认识。在教学《彬彬有礼》中“你都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礼仪”时,笔者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对能结合自身例子谈的学生适当加分。课后,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记住了哪些传统礼仪。学生都表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大家亲身体验的部分。可见,越贴近学生心灵的东西,越能引起他们共鸣。
二、整合资源,立体推进:“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的行走路径
1.整合学校资源,以实践活动推动德育示范的引领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学校需要开展形式多样,且针对性强的少先队活动;需要通过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只有自己参与了活动,才能更深刻地感受道德知识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在活动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都会受到冲击和挑战,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才会更深刻。在外部实践中,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或者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帮助别人、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乐趣。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到风景区捡垃圾、到图书馆从事义务性的志愿服务、做一小时交警、慰问孤寡老人等,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积分考核,在三好学生的评比中,设置一定的社会实践积分要求,并对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奖励,并每年选树先进典型,激发学生自发参与并长期从事德育实践活动,逐渐养成习惯,形成“以一代百”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最终成为大部分学生自觉的行为。
2.整合家长资源,以家校合力推动德育实践的实施
德育的“知行合一”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前面提到的“金种子”课程,就是我校德育“知行整合课程”。它细化了每个年级的目标,并有明确的达成要求,且需要家长的配合与监督。学生每日进行德育行动后,家长要记录和评价。很多家长在参与这件事后很有感触,不但反映了孩子的改变,而且表示自己也受到了孩子的影响。整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约束,互相监督,共同改变的家庭风气。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和塑造影响深远,笔者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到学校和学生进行互动。比如,让从事交警工作的家长到学校讲解交通规则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并在日常行动中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邀请饲养宠物有经验的家长来校讲授小动物的习性,并结合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动物朋友》一课,让学生明白怎样和动物交朋友,怎样对待动物才是真喜欢,以及对他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邀请从事疾病预防工作的家长来讲常见疾病的发病特征、预防措施,并带领学生去参观疾病预防中心,感受病菌的可怕,让学生知道合理膳食、讲究卫生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从小养成不挑食和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家长们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德育的实践能力。
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喜欢通过以“组织一些有主题的实践活动”为代表的方式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可见,“知行合一”是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的儿童德育范式。
【参考文献】
[1] 柯晓莉. 从听思想品德课优质课谈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J]. 现代交际,2017(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