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2020-02-16段汝林,孙波,李余琪,韩守英
段汝林,孙波,李余琪,韩守英
摘要:从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特征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需求的视角,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质量保证主体职能,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将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入机制实施全过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诊改流程,构建智能化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和良好的质量文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技术;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1-0360-02
基于诊断与改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推动高职院校以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在五个层面建立自我质量保证机制,营造现代质量文化。在当前高职院校扩招100万、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从专业层面建立特色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视角,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质量保证主体职能,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将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入机制实施全过程,构建智能化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和良好的质量文化。
一、研究现状概述
在中国知网以“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质量保障”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初步统计分析,相关研究成果达600多条。杨应崧等提出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理念和路径,倡导构建“三共”的现代质量保障体系[1]。李果从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角度,对于诊改信息化平台的架构以及如何从执行层面基于信息化平台展开诊改工作进行了讨论和研究[2]。丁才成等从课程层面进行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与实践。陈向平等设计了学生发展质量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3]。
国际方面,根据麦可思研究院邢海燕的研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逐渐成为国外高校共同的选择,“以专业为基本,层级结合”是国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之道,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保体系中的隐性力量,先进的质保工具是内部质量保障的重要基础。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越来越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结合专业办学特色,从专业微观层面进行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
二、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情况
我校非常重视质量发展和质量文化的培育,先后出台教学管理制度60余项,建立了规范有序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构建了由新办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水平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习质量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及学业预警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质量评价体系,“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2017年初,为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经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在计算机工程系新增软件技术专业,目前已有在校生近300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已制定了“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和系列质量标准,总体目标是建立校企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运行机制,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积极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从专业层面构建科学先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力争到2020年将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校级品牌专业。
三、“互联网+”特色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施
基于院校和院系的情况,积极发挥软件专业技术优势,以目标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戴明质量管理思想(PDCA循环)为指导,以专业教研室为质量保证主体,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和工具从质量保证体系构架、专业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评价五个方面入手,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建立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融入新媒体新技术以8字螺旋运行实施,不断完善目标链和标准链,提升质量意识,建立理工科专业特色质量文化,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1.“互联网+”质量保证体系构架。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决策指挥机构,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到软件技术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构架全过程,注重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新媒体手段运用,在专业内部设立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和信息化支持人员,校企合作,构建质量保证人员队伍和信息化工作机制,注重质量目标和标准的建设,以及教学质量过程数据采集,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积极运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动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到质量保证工作中来,引导师生树立质量意识和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
2.“互联网+”专业质量保证。充分发挥软件技术专业教研室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基层单位的主体责任,运用调查问卷、网络投票等“互联网+”手段跟踪IT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完善课程标准,以适应信息化学习环境,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开展对课程建设水平的诊改,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互联网+”师资质量保证。制定专业教师发展目标、任职标准和考核标准,分方向分模块组建专业课教学团队,利用网络研修社区等信息化平台创新教科研活动形式,推动形成网络教研机制,整合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师生结成网络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平台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协同育人,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互联网+”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质量目标,制定本专业育人规划和学生综合素质标准。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迎新系统、入学测试、网络学习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顶岗实習平台、就业支持系统等为学生学习成长全方位护航,建设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在基于在线资源的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在网络协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
5.“互聯网+”教学质量评价。利用学习契约、电子学习档案、评价量规、在线测试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过程化、阶段化、全方位、多角度”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委托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校企合作,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和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及时改进完善。
四、小结
本文积极将技术论坛、专题网站、微信、网络研修社区、在线学习网站、电子学习档案、数据采集平台、网络调查问卷等各类IT领域新技术融入软件技术专业质量保证工作全过程,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但是,作为新办专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特征需要深入探索,对质量保证新政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需要加强,同时增强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意识,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以适应信息化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应崧,袁洪志,何锡涛.回顾与期望:奏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三重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54-58.
[2]李果.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信息化平台建设[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2):71-74.
[3]陈向平,袁洪志.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4):27-30.
Research 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UAN Ru-lin,SUN Bo,LI Yu-qi,HAN Shou-ying
(Guangdong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0545,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the quality assurance main fun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is fully exerted,and the "eight shaped quality improvement spiral"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specialty,curriculum,teachers and students,so as to deeply integrate the new media and new technology into the mechanism implement the whole process,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process,and build an intelligent characteristic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a good quality cultur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ftware technology;quality assurance;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