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核心素养 助推语用能力

2020-02-16李艳梅

教育界·下旬 2020年1期

李艳梅

【摘要】身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教师若想上好语文课,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熟练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潜心会文,孕育精彩;群文阅读,提升素养;聚焦表达,学以致用;学习“微仿”,助推语用。教师只有教得精准,悟得透彻,才能用得自如。

【关键词】潜心会文;聚焦表达;助推语用

语文是工具,有了它,人们才能思考,才能表达,才能交流;语文是基础,有了它,人们才能学习,才能生活,才能工作。所以,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若想上好语文课,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潜心会文,孕育精彩

学生要想真真正正地读懂文章,還得潜心会文,把握文本的意蕴,获得思想的启迪,品析感悟文字的魅力。在教学《孔子》第二个故事时,由于这个故事比较容易理解,笔者让学生自主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笔者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有:为什么孔子口渴得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说明了孔子的什么品质?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盗”字的?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自主阅读中就有思维的培养,就有智慧的生成,就有情感的熏陶。经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了,纷纷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学生认为孔子这样做是对偷盗行为的厌恶;有的学生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渴得厉害也不喝一口。在这堂课的尾声,笔者还设计了小练笔:在承诺面前,君子( ),小人(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君子( ),小人( );君子( ),小人( )。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静思默想,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互相学习,汇报中有学生还把宣传栏中“八荣八耻”的内容,融进练笔中。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获得认知和感悟,并能更好地区分君子和小人,进而让学生真正懂得君子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学生在练笔时,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从文本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学生发散思维,聚集语言积累,进行思维发展力和语言表达力的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使学生拥有一种投入身心的安静,当学生走进文本就会发现这边风景独好,这样就会有精彩的课堂。

二、群文阅读,提升素养

唯有博览群书,方能厚积薄发。语文教学要大力提倡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教师应提倡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也要把群文阅读引进教学中,使学生由一篇带多篇,甚至阅读整本书,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如《鲁滨孙造船》一文,从字里行间感受鲁滨孙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顺势推介好书《鲁滨孙漂流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并在读书汇报会中交流、讨论。当读到《出海》这一章节时,学生抛出一个问题:“鲁滨孙为什么不听父母的劝告,一定要出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想去闯荡,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想探索外面的世界,不想安于现状,不管成功与否,都要去试试;他有一个航海梦,一直渴望远航的生活,想圆这个梦,做一个敢于追梦、勇于追梦的人。当读到《奴隶》时,学生质疑:为什么鲁滨孙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海上遇险,安全地归来,还要再次踏上出海的征程?学生畅所欲言,走进故事情节,走进鲁滨孙的内心世界。课内外相结合,进行群文阅读,不仅要善于读书,还要善于思考,彰显其特性,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遨游书海,开阔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聚焦表达,学以致用

课文只是个例子,学生要从课文中习得表达方法,举一反三,并运用于习作中。以前,笔者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小学生要学表达方法,觉得这对他们来说太难了、不切实际,直到后来才慢慢领悟到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也得感谢教研员的大胆革新,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真正实现由“学语文”到“用语文”的华丽蜕变。如《童年的发现》一文中,作者一开篇就交代“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文章先写结果——“我”发现了什么,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我”是怎样发现的,这就是倒叙的写法。笔者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倒叙的写法,这样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引人入胜。从课文中聚焦表达方法,加以巩固,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学以致用。在《我的一次科学尝试》的习作中,笔者惊叹学生的运用能力,好多学生都用了“倒叙”的写法。笔者节选了一些习作的开头:

学生1:“太好了,我成功了!”一阵喜悦与兴奋涌上了心头,我做的“隔空控物”实验终于成功了。

学生2:看啊,鸡蛋在醋中情不自禁地旋转起来,还有许多伴舞的小气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学生的习作中,笔者又更深刻地感觉到方法的重要性,聚焦表达,明白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每篇课文都要去触摸文本的温度和挖掘文本的深度,这样学生就能摸清文本之道,运用自如。

四、学习“微仿”,助推语用

读写结合,是落实语用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巧妙地设计,挖掘文本之深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课文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景美、意境美、语言美,可以使学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一亮点,教学生采取“微仿”的写法,仿其文本特色,创自己的美文佳作。从文本到创作,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笔者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时,试图让学生找找课文中将草原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很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句子,学生都能找到“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笔者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过渡段,起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草原的美丽用上了先概括后具体、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静态描写,让人感受到草原的满眼绿色。下文写出了草原欢腾的特点,找出动物和人活动时的特点,由景物到人物,动态描写跃然纸上。学习了文章,笔者再设计训练点: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仿文章的模式,先出示过渡段,再写出上文校园的美丽,最后写出下文校园的欢腾。仿文章的布局谋篇,动静结合,使校园的美丽和欢腾定格在读者心中。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精于设计,及时捕捉,巧妙引导,那么课堂就会多一些灵动。学习“微仿”,使读写相互结合,彰显特性,助推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的增强。

在课堂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读懂文本、感悟文本,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展开学习,从而使学到的知识变成学生的言语智慧,丰富其人文精神,提升核心素养,助推语用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徜徉于教改天地中,只有教得精准,悟得透彻,才能用得自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