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特征刍议
2020-02-16吴云管仲军
吴云 管仲军
摘 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是新时代首都医科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立足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概念内涵,从医科大学功能、办学定位、研究型大学的本质、世界大学排名标准及新时代中国高校建设要求与面临的任务等方面入手,归纳与总结了新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十大特征,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同心协力与长期探索才能实现。
关键词:新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特征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发展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是积极融入“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加快自身发展与建设;二是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启动“双一流”建设工程。2018年6月,北京市《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北京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求及分类发展思路。首都医科大学作为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为深入贯彻国家和北京市“双一流”建设和高校分类发展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学校提出了建设新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战略目标。什么是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它有哪些特征、如何实现?以下就这些问题谈一些基本看法。
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概念界定
学界普遍认为,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自身发展形成的一类大学形态。它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服务职能、功能特征和发展水平也会不断发生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从研究型大学中剥离出来的一个层次,并从“高水平”和“研究型”两个维度对大学提出了更高要求[1]。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内涵要体现卫生健康行业独特性、高等教育及高等医学教育基本规律以及大学发展层次与水平。所以,笔者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是以创新性的卫生健康知识和技术传播、生产与应用为中心,以产出杰出的卫生健康类科学研究成果和培养卓越的卫生健康人才为目标,在卫生健康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卓越作用并享誉海内外的大学,是介于一般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中间状态。
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特征分析
关于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特征,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可以从研究型大学的本质与功能、世界大学排名标准、世界一流高校办学特征、美国研究型大学特征、国家关于高水平大学或研究型大学以及“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等方面入手,立足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特征与目标,归纳与总结新时代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一些理想特征。
1.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的保障,也是大学实现依法自主办学的必然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文化作为支撑,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必然选择。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二是坚持依法治校,突出学校章程在学校制度体系中的统领地位。三是坚持民主管理。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制度制定,要充分听取广大师生意见,体现和保障广大师生的合理诉求和合理权益。四是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规则。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与机制。五是进一步加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建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核心要素。建立完善的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指导机制、监督机制、权利救济机制等共同治理机制,对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2]。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必须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2.功能定位科学匹配
大学功能是大学使命和办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定位是指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应承担的职责。大学功能定位准确与否,不仅影响我国整体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90%以上的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主体组成部分,其办学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合理、科学,对于高校自身生存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地方高校功能定位既不要盲目攀比,也不要妄自菲薄,科学认识自身的使命和目标是准确定位功能的基本前提。首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首医大)作为地方院校,是北京市属重点医科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临床医学特色办学鲜明、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医、理、工、管等相结合的多科性医科大学,是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首医大立足与首都“四个功能定位”“四个服务职能”“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善标准”相协调、相一致的基本要求,在遵循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学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新时代学校功能定位是“立足首都、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首医大的功能定位坚持地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一是强调以满足首都医药卫生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求为导向,办学及服务必须立足北京。二是考虑地处首善之区,强调必须面向全国、服务全国,提供高质量服务,培养高水平人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强调学校发展要实事求是,立足实情,结合首都区域发展与国家全面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四是强调学校发展的全面系统性及与周边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性,以实现学校功能定位的科学匹配。
3.高水平医学学科
学科是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术声誉的体现,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科学研究的载体,是师资队伍的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建设的思想就是办学的思想,综合实力的排名实质上就是学科的排名[3]。一所学校,一不惟大,二不惟全,只要形成学科优势,就能办出特色。学校的特色在学科,学校的水平也在学科。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并有所创新是学校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的生命线[4]。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高水平的医学学科有利于凝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开展高水平医学科学研究。只有始终保持医学学科的前沿水平,才能有高质量的医学毕业生、高水平的医学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医学社会服务。根据ESI数据库2019年3月14日(统计时间: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最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首医大有7个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位列全球前1‰,已经处于国际顶尖水平标准。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位列全球前5‰。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位列全球排名前1%。虽然学校已经拥有国际顶尖医学学科,但未来还需要更多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医学学科做支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发展最具优势和前景的医学学科专业,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多个医学学科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学科发展态势。
4.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关键,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拥有世界学术权威和大师,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5]。培养、造就和汇聚一批世界高水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担当起教学、医疗、科研发展重任的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提升创新力的当务之急,也是决定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成效的关键。实现路径在于,加大引进力度,高薪吸引和引进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国外学成的青年博士和博士后回国工作。加大中青年教师培育力度,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和培养,参与国际学术和科研合作,建设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型师资队伍。
5.高水平学术声誉
学术声誉是影响世界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世界四大排名体系指标中,有三大排名体系明确“学术声誉”所占比例。THE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声誉体现为“教学声誉(15.00%)和学术声誉(18.00%),合计33.00%;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声誉指标分为最近五年的全球学术声誉(12.50%)和最近五年的地区学术声誉(12.50%),合计25.00%;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全球声誉(50%)一级指标下的“学术声望”指标达到40%、雇主满意度为10%。ARWU上海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体系虽没有直接以“学术声誉”作为评价指标,但以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10%)和教师折合数(20%)体现学校声誉,合计30%[6]。由此可见,学术声誉对于世界高水平大学排名的重要性。作为衡量一所大学的学术质量在学术界及社会上的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术声誉在当今各项大学评价体系的构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大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点”[7]。《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主编菲尔·巴蒂指出,在国际人才市场对学生、学者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争夺更为激烈的今天,大学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至关重要[8]。学术声誉本质上等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声誉、学生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学校为国家科技发展所作贡献等多方面的总和。对于高水平或是一流大学,乃至顶尖大学而言,其良好的学术声誉始终被公众认可。
6.高水平研究成果与转化
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功能与指标。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其关键特征不仅在于重视科学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活动形式表现出的研究性与创新性,并有杰出的科学研究成果。据统计,1946年—1987年,诺贝尔奖成果中的70%是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中做出的[9]。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必须明确使命,增强科研能力,以高水平医药卫生类科研及成果来支撑自身的发展与建设。一是坚持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医药卫生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推动医药卫生类知识和技术原始创新。二是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研究和应用,着力推进重大医药卫生类科技创新。三是坚持面向区域医药卫生重大需求以及医药卫生行业共性核心技术研究,着力推进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引领国家和区域优质医疗服务体系的技术发展方向,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治疗、精准医学、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紧跟医学发展的国家或国际前沿,增强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衡量标准除了本土化的国家科研基金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外,还包括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科研奖项;被Nature、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和SCI、SSCI、SCIE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及高被引论文数与比例数等。另外,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还必须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积极推进转化医学学科的发展及转化医学科研模式的实践,广泛且快速地转化医疗成果。转化医学科研模式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科研协作网络,需要打破学科间知识体系的固有屏障,发挥主体间资源互补优势解决特定医学问题[10]。首医大拥有独特而丰富的临床资源,应构建通畅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首都医科大学转化医学中心的作用,积极促进基础与临床的合作,开展重大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推进重大发明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核心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显著突破,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切实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产业发展问题。近年来,转化医学呈现出显著的多学科交叉性,逐渐延伸到临床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转化,同时与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计算生物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交叉[11],这些都是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要关注的问题。
7.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世界高水平或一流大学享有盛誉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拥有优秀的毕业生。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它既是一所大学办学的基础和关键,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研究型大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2]。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都将博士生学位授予数多少作为衡量其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否作出杰出贡献的重要指标。世界一流大学中,研究生对本科生的比率很高,如麻省理工学院为1.25∶1,哈佛大学为1.42∶1,康奈尔大学为1.42∶1,斯坦福大学为1.37∶1[13]。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或学术型人才也是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重要功能与目标。近年来,作为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试点单位,首医大承担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全层次的卓越医师培养项目,还不断加强医学博士生培养质量。既稳定发展医学本科教育,又积极推进医学研究生教育,努力向着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奋进。
8.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态度。国际化发展战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有益选择,主要体现为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及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师资国际化主要是师资结构与水平的国际化,即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杰出学者,大力引进海外顶尖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名校的博士、博士后,推进师资来源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学生国际化主要是生源及其学习经历的国际化。一是积极吸引优秀海外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二是为本土医学生创造更多条件,推动他们学习经历的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树立国际化合作办学理念,理顺国际化办学机制,积极开展海外传统医学办学实践。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全球化时代大学提高科研实力和学术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应深化与世界各国著名高校和学术组织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合作交流,巩固和加强各种类型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或高级别国际学术研讨等,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的国际化与全球化。
9.高水平医学服务
大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创造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衡量一所大学是否高水平,重要的是它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深远作用,即能为国家和区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积极引领。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立足现代社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14]。提供高水平的医学服务是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要体现需求导向,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医大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确定了“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即全面培养学术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全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体现行業特殊性,以为区域内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优质的医学服务为己任,包括诊疗、预防、康复、保健、安宁疗护和健康教育等,真正做到医教协同。
10.高水平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资本,也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高水平的大学文化是高水平大学的灵魂,高水平大学必定有高水平的学校文化。研究发现:42所入选“双一流”的高校虽然具备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又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具有丰厚的大学校园文化基础[15]。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医学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建设体现“敬畏生命、珍重健康”为价值取向的大学医学文化,并引领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发展。
思考与建议
关于新时代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一是要完成好大学在医学及相关人才培养、医学知识和技术创新、医学服务、医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主要职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形成并突出核心竞争力,在首都、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医学服务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要整合影响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功能发挥的内外因素,取长补短、合力而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举全校之力来建设;同时,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从校内外多元利益主体的支持中吸纳资源和有利因素。三是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增强学校声誉。四是要争取多方面的人财物支持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把它上升为国家或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不断积累,团结奋进、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许长青.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动态监测评估:理念、模型与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1):13-21.
[2]彭宇文. 中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233-243.
[3]杜玉波.质量立校 特色发展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27-30.
[4]杨天钧.主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办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冶金教育,2002(3):1-4.
[5][9]李寿德,李垣.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9(1):24-27.
[6]杨晓雯.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对比及其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示—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情报探索,2018(7):64-70.
[7]刘创,刘红英.学术声誉:大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6-37.
[8]杨卫军,耿焕同,孟克.学术声誉:兼谈大学排名中的非量化因素[J].高等理科教育,2012(3):10-13,50.
[10]崔银河,姜海.我国转化医学科研模式运行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5):25-27,39.
[11]荣英男,郭俊超,李建,等.国际转化医学研究热点与前沿文献计量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38(6):868-873.
[12]李勇,闵维方.论研究型大学的特征[J].教育研究,
2004,25(1):61-64.
[13]陈文村.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10-12.
[14]李海燕,乔东.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文化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2):114-118.
[15]杨静逸.以一流校园文化涵养一流大学建设[J].未来与发展,2018,42(3):88-92.
(作者单位:吴云,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管仲军系责任作者,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