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与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2020-02-16桑锦龙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战略选择建设

摘 要:学习贯彻落实教育大会精神,要求全面准确认识教育在落实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推进北京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转变,即从“北京教育”向“首都教育”、从“总体教育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从“区属教育”向“区域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战略选择

全面准确认识教育在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重新审视教育与城市战略定位的关系是制定新时代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战略面临的重大课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对北京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全面准确认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指明方向,也为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北京教育和怎么建设北京教育”基本问题提供机遇。

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超级城市,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是北京市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福祉之一。一系列重要教育发展指标显示:北京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之城”。截至2017年,北京市的教育人口(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与专任教师数)约有410万人,约占城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8.9%。受惠于发达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北京市也成为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力资源强市,截至2017年,在6岁及以上人口中,47.61%的城市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同时,高质量的师资力量成为北京市教育资源的显著特征,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普通高校85%的专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北京市是全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最好的地区之一。自“十二五”以来,各级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一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但是,北京市教育發展也面临着迫切的转型要求。2015年颁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疏解教育、医疗等部分公共服务功能”作为优先疏解的四类非首都功能之一。自2014年开始制定的年度《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对北京市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限制性要求越来越严。特别是2017年9月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再次强调“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

因此,如何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准确认识教育在北京市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是新时代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北京市教育大会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明确地回答了教育在首都落实战略定位中的地位问题。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强调,教育贯穿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中,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指出,北京要进一步聚焦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百姓关切的教育问题,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需要,大胆探索、继续创新,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

实现“北京教育”向“首都教育”的转变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影响都日益增大。例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曾对此做过专门研究。他的结论是“决定哪一个城市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而非物理的基础设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中,城市技能水平与城市生产力水平之间的联系在逐步加强[2]。特别是对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巴黎、纽约、伦敦、东京等)的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的相关研究显示:拥有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是世界城市的共同特征。具体包括:市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发达、高等教育资源密集、高校具有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强等[3]。北京作为一个超级城市,它的发展同样要遵循这种城市发展的规律,建立发达的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发挥好教育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

但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还要求其教育水平必须更上一层楼,更加重视自身承担的首都使命,必须始终站在中国首都的角度上认识和处理教育问题,明确首都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树立首都教育观念。加强“四个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此次北京市教育大会出台的主要文件是《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而不是《北京教育现代化2035》,体现的就是站位不同,发出了从“北京教育”向“首都教育”转变的重要信号。

实现“北京教育”向“首都教育”的转变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处理好教育发展的首都使命和城市服务的关系:一是坚持教育改革的政治自觉,凸显首都教育的先进性,努力实现教育与北京作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定位密切匹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坚持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凸显首都教育的示范性,努力实现教育与北京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首都的定位密切匹配,在增强人们对中国教育的信心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坚持教育改革的时代精神,凸显首都教育的现代性,努力实现教育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定位密切匹配,在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实现“总体教育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教育普及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师资队伍发展水平、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等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方面,北京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①。同时,从相关国际比较来看,北京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在一些可量化、可监测、国际通用的主要指标方面,如教育普及水平、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教师规模及质量水平等方面也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跟跑的项目在减少,并跑、领跑的项目在增多②。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站在国家新的历史方位,从更高的标准认识和分析首都教育发展,可以看到发展中仍然还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素质教育发展不充分、教育支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充分等问题。同时,与一些世界城市相比,北京教育发展在一些重要的品质性指标方面还存在显著差距。

也正因如此,这次会议明确了新时代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2年进一步巩固提升教育现代化成果;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理念先进、体系完备、质量优良、环境优越、保障有力的首都教育,使北京成为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到2050年,首都教育达到发达国家前列水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先进城市。[4]

简言之,教育大会将新时代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划分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两个时期。“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意味着北京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指标。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审视,它仍然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的入门水平。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内在统一,即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仍然需要十多年的时间巩固完善、充实提升现有的发展成绩。

实现“总体教育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转变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处理好首都教育部分功能疏解与教育民生改进的关系:一是努力实现首都教育发展的合规律性,即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原,聚焦课堂教学质量,发展素质教育,构建现代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努力实现首都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即立足北京进入“减量发展”阶段的特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大力改善教育发展环境,持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现“区属教育”向“区域教育”的转变

教育协同发展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围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三地教育系统迅速行动,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包括协同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校际交流日益频繁等。

但是,伴随着工作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改革”特色尚未充分体现,行政区划内部的资源布局调整(北京市高等教育资源向郊区的疏解)进展较快;但是,跨区域的重大协同项目(高校异地办学)进展相对较慢。这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原因,如京津冀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三地教育投入保障能力差距非常显著。

因此,要进一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就必须深刻认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落实好《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相关战略谋划,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处理好教育资源的区内优化与区域协同关系,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平台思考首都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积极推进教育领域非首都功能疏解,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结构,显著提升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实现从“区属教育”向“区域教育”的转变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处理好教育资源的区内优化与区域协同的关系:一是要围绕重点任务在深化改革中寻求突破。落实城市副中心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优化学校布局,新建一批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教育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北京普通高校,尤其是中央高校通过部分院系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由北京向外疏解。二是要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建设。探索建立跨越行政区划的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坚持“省级统筹”与“区域统筹”相结合,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探索疏解学校新校区建设及运行资金、建设用地、教师工作生活、学生学籍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机制。推进教育投融资体制创新,推动“三地四方”合作设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教育协同发展项目[5]。

注释:

①资料来源:雷虹.十八大以来首都教育继续保持全国“排头兵”的地位—基于京、沪两地的若干指标比较[J].教育快报(研究版),2017(22).

②资料来源:雷虹.数字见证十八大以来首都教育发展的新跨越—基于北京与OECD发达九国的若干指标比较[J].教育快报(研究版),2017(21).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教育发展新篇章[N].北京日报,2018-10-19(1).

[2]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 刘润泉, 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26-27.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课题组.瞄准世界城市目标建设教育之都[N]. 北京日报,2010-10-26(4).

[4]北京市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全面开启首都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各地各校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列之一[EB/OL].(2018-11-19)[2019-08-2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3165/201811/t20181119_355187.html.

[5]桑锦龙.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谋划和系统实施[J].前线, 2018(1): 73-75.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战略选择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浅析科技型中小企业阶段性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