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都孤儿》

2020-02-16

关键词:接生婆教区雾都孤儿

名作概览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该书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教养所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经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该书揭露了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童工,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等。

该书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的一个海军职员家庭,自幼家境贫困,先后当过鞋油厂学徒、律师事务所小职员和新闻记者,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疾苦。他22岁时开始从事创作,以无限的同情描写了纯洁善良和备受凌辱的劳动人民,以讽刺、夸张和幽默的手法抨击了虚伪卑鄙和冷酷残暴的资产阶级,30年间写出了30多部小说。他的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

奥利弗·特威斯特出世

查尔斯·狄更斯

当奥利弗第一次证明他具备自如而正常的肺部功能的时候,胡乱盖在铁床上的破烂被子下面窸窸窣窣地动了一下。一个年轻女人勉强从枕头上仰起苍白的脸,以有气无力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出这样一句话:“让我看一眼这孩子,我死也瞑目了。”

大夫面朝火炉坐着,一会儿把手烤一烤,一会儿把手搓一搓。听到年轻女人开口说话,他站起来走到床前,以料想不到的温和口气说:“哦,千万别说这种话。”

“愿上帝保佑她,别让她现在就死去!”接生婆急忙把一个绿玻璃瓶放进口袋,插话说。她一直躲在角落品尝瓶里的东西,显然觉得心满意足。“愿上帝保佑她,她要是活到我这把年纪,生上十三个孩子,除了两个以外别的都死掉,活着的两个也跟我待在教养所里,她就不会这样大惊小怪了。愿上帝保佑她!想想做妈妈是什么滋味,瞧瞧这可爱的小宝宝,想一想吧!”

然而,尽管接生婆那样安慰她,让她看到做妈妈的美好前景,她的話也没有产生任何预期的效果。产妇摇了摇头,朝孩子伸过手去。

大夫把婴儿放到她的怀里。她用冰凉、苍白的嘴唇热烈地吻了几下婴儿的前额,然后两只手抹了抹自己的脸部,瞪大眼睛四下里望一眼,打个哆嗦,身体往后一仰——死了。他们揉她的胸口,搓她的两只手,按她的太阳穴,但是她的血液已经永远停止流动。他们又说了几句鼓励和安慰她的话,可他们说得太迟了。

“她走了,辛古米太太!”大夫最后开口说。

“啊,可怜的人儿,她走了!”接生婆说着,拾起绿玻璃瓶上的软木塞——她刚才俯身抱孩子的时候,把瓶塞掉在枕头上了,“可怜的人儿!”

“要是孩子哭得厉害,请别介意派人来叫我,婆婆,”大夫一面说,一面慢悠悠地戴上手套,“这孩子说不定不太好带。要是他哭得厉害,你给他喂一点稀粥。”他戴上帽子朝门口走去,然后在床边停下来补充说:“这姑娘长得倒挺漂亮,她是从哪儿来的?”

“是昨天夜里教区的济贫助理让送到这儿来的,”老婆子答道,“有人发现她倒在街头。看样子她走了好远的路,鞋子也磨破了。不过,她打哪儿来,上哪儿去,谁也说不清楚。”大夫朝尸体俯下身去,拉起她的左手。“还是老一套,”他摇着头说,“没有结婚戒指。唉!晚安!”

大夫出门吃晚饭去了,接生婆又从绿瓶子里喝了几口,然后在壁炉跟前一把矮椅子上坐下来,着手替婴儿穿衣服。

衣服的威力是多么大呀!小奥利弗·特威斯特为此提供了一个卓越的例子。到这个时候,他还一直裹着毯子;裹在毯子里,谁也看不出他究竟是贵族的孩子,还是乞丐的孩子;哪个聪明绝顶的人也很难断定他确切的社会地位。而现在,他被套上那件因反复派上同样用场而发了黄的白布衣服,还做上标记,挂上标签,他的身份顿时一清二楚——他是一个教区的孩子——一个贫民教养所的孤儿——一个半饥半饱的苦命人——一个要在吃拳头、挨耳光中过日子的人——一个众人鄙视、无人同情的人。

奥利弗使劲儿地哭啊。他要是知道自己是个孤儿,一生的命运掌握在教区干事和济贫助理的手中,说不定哭得还要响一些。

(节选自《雾都孤儿》,有删减)

名作赏析

从雾都传出的声音

严维明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不朽名著之一。尽管这部小说发表于1838年,但奥利弗在晨曦中只身逃往伦敦的画面,奥利弗喝完一碗稀粥后饿得直喊“我还要”的声音,至今令人感慨万分。

从雾都传出的这种声音与当时的英国国情是极不协调的。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实现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到本小说问世之时差不多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它国力雄厚,经济繁荣,到处称王称霸,疯狂掠夺殖民地的财富。但是,除了资产阶级、贵族、大商人从中获利以外,这一切显然没有给底层人民带来任何好处,他们依然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小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出生在贫民教养所,在这个世界上举目无亲,是个“教区的孩子”“贫民教养所的孤儿”“半饥半饱的苦命人”“在吃拳头、挨耳光中过日子的人”“众人鄙视、无人同情的人”。他在教养所受尽保育员的欺凌,在棺材店吃足老板娘的苦头,后来还落入盗贼之手,被迫干起违背自己良心的勾当,险些送了性命。

奥利弗是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和困境,故而沉默寡言,逆来顺受,甚至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他不甘听从命运安排,始终与命运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这种反抗精神在跟棺材店老板娘及其亲信诺厄的斗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连不可一世的教区干事都大吃一惊。这也是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之一。

奥利弗聪明、善良,对受压迫的人充满了同情心,对给他恩惠的人怀有感激之情。他处境改变以后最先想到的就是在教养所里同甘共苦的迪克。“我们要带他离开这个地方,给他衣服穿,叫他去念书,还要把他送到哪个安静的乡下去,让他把身体养得又结实,又健康……”他说。可是,小迪克没有这等福气,他在教养所的摧残下早已命归黄泉了。

围绕奥利弗陆续登场的有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有伪善虚荣的教区干事,装腔作势、胡乱断案的地方法官,贪得无厌、奸诈狡猾而又终究难逃法网的犹太老头儿,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赛克斯,心怀叵测、行踪诡秘的蒙克斯,身陷贼窝而又心地不坏的南希。当然还有正面人物,如布朗洛先生、洛斯本大夫、格里姆威格先生、梅丽夫人、罗斯小姐等。他们都从某个侧面代表了英国社会。这些人物在狄更斯的笔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他们之间,展开了爱恨情仇的激烈斗争。

小说情节惊险离奇,人物命运大起大落,扣人心弦,但结尾未免落入俗套:作者怀着对好人的同情,给奥利弗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他过起了小绅士的生活。就像中国古典戏剧中许多穷书生最终中了状元一样,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迎合了读者的善良意愿,读起来心情是很舒畅的。但事实上,好比中国穷书生考中状元的只是凤毛麟角,英国当年教养所里的儿童也是不可能都像奥利弗那样好运气的。

善与恶的斗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善良的愿望。这部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和仁爱精神。这种仁爱精神将永远烛照人心。

猜你喜欢

接生婆教区雾都孤儿
联合国呼吁加强接生婆队伍
千万别迟到
坏消息
迟到的后果
迟到的后果
论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老娘”词义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