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字词教学与汉字文化的融合
2020-02-16王静悦
王静悦
摘 要:古诗与汉字都是中华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璀璨珍珠,古诗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古诗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应加强与汉字文化的融合。要通过字理析字渗透汉字文化,要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典故领会汉字文化,通过民俗元素学习汉字文化。
关键词:古诗字词教学;汉字;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1-0054-02
部编版语文教材增加了很多古诗文,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等要求,还对古诗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明确说明:通过诵读,“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诗文大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古诗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在古诗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在古诗字词教学中应加强与汉字文化的融合。
古诗与汉字都是中华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璀璨珍珠,它们光彩夺目,交相辉映。古诗意境深远,语言精练,意蕴无穷。阅读古诗,不仅可以感知诗人的绝代才情,体会诗中的人生智慧,更可以领略深厚的中华文化,传承不朽的民族精神。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体系文字,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得以发展的柱石。每个汉字都像一本“书”,带给我们智慧和力量。古诗中的字词更是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充满着诗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因此,教师在古诗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独特的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字理析字渗透汉字文化
古诗使用的字词属于古汉语,由于古今词汇意义上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讲准讲透字词的本义以及引申义。要将古今相连,提高学生对字词的正确理解与运用能力。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在发展过程中几经演变,但字形与字义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汉字的字义能从分析构字的理据中得出。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闻”,从字理角度分析字形,“闻”是一个形声字,由“门”和“耳”组成,本义表示“听见”的意思,而“出名”(名闻天下)、“嗅到”(闻一闻)、“消息”(新闻、见闻)都是引申义。又如“曲项向天歌”里的“项”的意思,也是与字形紧密联系的。项,是形声字,意思是后颈。其中形旁“页”本义是“人头”。汉字中以“页”做形旁的字,字义都与“人头”或身体部位有关,如顶(本义头顶)、领(本义脖子)、额、颈、须、颜、顾等字。再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里的“晖”,为什么不是“辉”呢?有的学生经常将“春晖”错写成“春辉”,因此,教师可以从构字理据入手,分析這两个字的字形差异,进而让学生理解字义的不同。“晖”是“日”字旁,日就是太阳,所以“晖”表示太阳的光,“春晖”就是指春天早晨太阳柔和的光。而“辉”是“光”字旁,字义与“光”有关,表示泛指一切光彩。
以上例子说明,在古诗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字理知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字义,记住字形,让学生明白汉字形与义相连的特点,感知汉字的丰厚博大。学生通过对古诗中字词的准确理解,在感叹诗人锤炼词语功夫的同时,能对古诗语言精练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通过词语典故领会汉字文化
古诗善于通过别致鲜明的意象,营造情景交融的悠远意境。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意象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学习。例如,教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时,其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玉壶”“冰心”,就需要教师较充分地进行讲解。“玉壶”典故内涵丰富,“玉壶”指玉制的壶,在传统文化中“玉文化”源远流长,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君子比德于玉”,后来的很多词语如“亭亭玉立”“玉树临风”“温润如玉”“玉洁冰清”等都是用来形容人的仪态美好,纯净美丽,赞誉人的光明磊落,品格高洁。而“冰”与“雪”也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都是表达晶莹剔透,表里无瑕的境界。王昌龄将“冰心”与“玉壶”相连,创造的“冰心玉壶”典故别具一格,并且经常出现在后代诗人的诗句中,用来比喻清正廉洁,进而用来描述洁白明净的境界或无瑕纯真、高洁不染的品格。
这种联系典故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其他许多含有传统文化意象的古诗教学中。像对“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梅花”(《墨梅》王冕、《梅花》王安石)、“竹”(《竹石》郑板桥)等词语的教学,教师都应注重引领学生体会意象典故的象征意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通过民俗元素学习汉字文化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其中民俗文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是中华民族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诗歌中的民俗元素,通过字词解释,引出学生对民俗节日文化的学习。例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教师可以从诗歌题目《元日》中的“元”讲起。“元”的古字形是人形上面加一横,指明“头”的部位。《说文解字》:“元,始也。”因此,“元日”即新年伊始之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全诗描写了元日万象更新及人们欢度节日的动人景象。接下来,介绍和春节有关的民俗节日活动。特别是“总把新桃换旧符”里“桃符”一词,教师要展开讲解。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古人有在元日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一座神山上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据说桃木有辟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就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祈福、避祸。后来,就演变成春联。同样,“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一词,也包含了古人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相传屠苏酒既可以治百病,又可以送来吉祥与福祉,所以屠苏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文化内涵深厚。
又如,古詩《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也包含一个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重阳。重阳之日,人们佩戴茱萸、登上高山、畅饮菊花酒,感受自然与生命的浑然一体。后来又因为人们认为九是最大的数,也是很吉祥的数,所以就有了祝愿人长寿之意。发展到现在,重阳节又叫作老年节或敬老节。
总之,学习古诗可以感受到历代诗人以汉字为载体,在一字一词一句中将民族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的伟大。在古诗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汉字文化元素,不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使语文课堂增添文化与人文内涵,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与汉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使课堂教学转换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充分挖掘汉字的丰富内涵,引领学生深入领略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洪芹.抓住传统文化元素教古诗——以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为例[J].语文建设,2018(02).
[3]刘铮.小学低年级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
Discuss on the Integration of Ancient Poetry Word Teaching and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Wang Jingyue
(Harbin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both bright pearls in the pala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and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order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Teachers should penetrate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through words and allusions, and lea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through folk elements.
Key words: teaching of ancient poems and 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