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刍探

2020-02-16霍彦武

成才之路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教学资源学习兴趣

霍彦武

摘 要: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不断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内化文化品质、沉淀文化素養的过程。教师要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以提升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激发学生对文化审美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内涵;教学资源;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3-0028-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能够积累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进而利用自己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对文本语言、文本知识作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观。”下面,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调动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文化内涵的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本拥有无限丰富的文化解读可能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唤醒”,并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汲取中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人,并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对文化内涵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解读文化内涵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汲取精神营养的过程,提高文化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语文教育,充分挖掘文本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文本的情感世界,让其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品情尝趣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屈原列传》时,学生们无不为屈原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同时,语文是一种文化存在,如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寡人之于国也》,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孔雀东南飞》。学习语文实质上就是学习文化,而文化是一种营养、一种血液,随着语文教育的拓展与深化,它会滋润学生的灵魂,开阔学生的情怀,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觉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对文化审美的兴趣

启发式提问能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是一种比较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较少,不能完全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一般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流于形式,教与学基本分离,教学缺乏诱惑性与吸引力,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用文化的眼光去解读、欣赏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将古诗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心中。同时,教师要创造特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用特定的情景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再将学生引领到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中,最后与学生共同去思考、去解读、去鉴赏,进行一次文化和心灵的对话。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当学生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并陶醉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闲适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回答:“这是陶渊明人生的最佳选择吗?这就是充满诗意的人生吗?”同时,让学生从政治、文化及人生观等几个角度去考虑。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文化审美需求,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三、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学生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

对比阅读是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共性,区别事物的个性,有助于揭示事物特征;区分优劣,辨清正误;分类归纳,总结规律。对比阅读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选了《诗经》《离骚》《短歌行》《归园田居》《涉江采芙蓉》《孔雀东南飞》等古代诗歌,这些古诗基本上介绍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与不同时期古诗的不同写作特点和主题。第三单元选了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比较鉴赏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赤壁赋》时,学生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两位都是仕途文人,作品均为作者遭受贬谪、心情苦闷时,根据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创作的。他们在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之后苦苦探求精神解脱的心声,这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真实反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完每篇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不妨设计一个对比阅读的课题:探求中国古代仕途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过程大致设计为四个部分:一是明确对比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二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三是学生分小组讨论;四是各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生分组对比阅读,学生基本上获得了相同的认识。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遭遇政治挫折而轻生的诗人,他的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同黑暗势力斗争的坚强意志是典型的儒家人生价值观。

苏轼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浮沉,他对人生又有着达观超旷的胸怀,并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人生价值观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鉴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古代文人志士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运用网络教学手段,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视觉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比如,教师给学生大屏幕投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临摹本,当学生看到那大气磅礴、入木三分的书法艺术时,会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精神上的享受。

五、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在語文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获取更多的探究文化内涵的途径,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思维水平。另一方面,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小组中的地位,从而强化自我角色意识。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并加以补充,通过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文化审美的兴趣。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教师只有全面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文化审美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化眼光、文化品位,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使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理性地面对,真正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朱好.高中语文教学须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J].学语文,2012(05).

[4]余建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天地,2018(22).

[5]朱丽锋.高中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5).

[6]徐玉芹.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07).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Huo Yanwu

(No.3 Middle School, Tongwei County,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00, China)

Abstract: In essence, Chinese teach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constantly interpre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ternalize 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deposit their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Teachers should discu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so a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Chinese clas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cultural aesthetics,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orks, and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taste.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learning interest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教学资源学习兴趣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