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辉煌历史砥砺初心使命
——看上海民防70年历程

2020-02-16

生命与灾害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防人防防空

闵 芳

新中国人民防空工作创立于1950年10月31日。70年来,上海人防的职能,从应急建设到长期准备,再到服务民生,从单一防空到“防空防灾一体化”,再到“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先后经历了创建、奠基、建设、改革、创新的时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上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的中部,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中国重要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和大规模轰炸。近代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始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工业基地。为此,1971年7月,上海被国家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确定为一类人民防空重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因此,积极加强民防建设,对于提高上海城市平时和战时的安全防护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32—1977:改革开放之前阶段

上海防空袭历史始于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国民政府曾在上海采取过一些防空袭措施。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年6月至翌年10月,国民党军飞机共对上海空袭70余次。1949年7月,华东军区淞沪警备司令部组建民防处。11月4日,上海市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自此,开启了新中国上海人民防空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先后制定《上海市人防委员会和防空指挥部组织暂行条例》,制订《空袭警报期间交通管制及夜间灯火管制办法》,颁布《人民防空须知》,积极组织开展防空袭斗争。20世纪50—60年代,在全市组织建造四级以上防空地下室137个,面积24 955平方米。空情报知手段改由驻军雷达部队通过有线、无线通信报知空情,并开始研制电动警报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人防机构瘫痪,上海市人防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全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人防工作进入应急战备建设时期。当年10月16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根据毛泽东对城市防空问题的指示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转军委办事组《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决定将市人民防空委员会改名为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之下设立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人员从地方、上海警备区和驻沪海、空军部队抽调后组成。市人防办成立后,发动群众献砖、烧砖,利用工业废料修建地道式人防工程,将房屋的隔水层加固改造成地下室。1972年,有计划地修建一批单建式人防工程,工程质量得到提高。至1975年,全市共构筑人防工程使用面积200多万平方米。随着人防建设的发展,防空指挥、通信警报等工作相继开展。

改革开放之前,上海的人防建设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着防空与防灾工作结合不够、人防工作的内在活力不足等问题,在全国处于落后的状况。改革开放后,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上海民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1978—1985:平战结合建设阶段

这一时期,上海市加强对人防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各级人防工作机构,突出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在人防组织指挥、通信警报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基本改变落后面貌,并在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即利用已建人防工程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为加强对人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尽快改变上海人防工作的落后状况,1978年9月10日,上海市委决定调整市人防领导小组,并选派得力干部任市人防办公室主任。10月21日—11月4日,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确定“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防建设方针。上海市委、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上海警备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人防工作的领导,开展以下工作。

建立健全人防机构。人防机构不健全是1978年以前上海人防工作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上海市与区(县)的人防办公室是由军队与地方干部共同组成的无编制的办事机构,有的区(县)甚至连临时性的机构也未落实。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健全各级人防领导机构的同时,1978年12月28日,上海市委批准市与区(县)的人防办公室体制编制,并确定市人防办公室为市委、市革委会的部、委、办一级机构。此后,在市各部委办局、大专院校、市级局属公司、工厂企业、街道镇相继设立人防部门或专职干部。此外,先后组建人防工程建设、设计科研、通信警报等行政事业单位。

加强人防工程建设。1978年以前,人防工程建设大都采取发动群众“房子底下挖洞”的办法进行。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专业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不仅施工进度慢,而且建造的人防工程面积小、标准低、质量差。根据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关于“人防工作的重点是搞好工程建设”的精神,为适应加快人防工程建设速度和提高工程质量的需要,1979年,市人防办要求全市一律只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等级人防工程,并在人防系统组建1.2万人的专业工程建设队伍,编制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研究制定从勘察、设计、建设到质量监督和验收一系列技术规范。人防工程建设实现从简易工事到等级工程、从群众性建造到专业化施工、从手工劳动为主到机械化施工为主的“三个转变”,工程建设数量与质量都有显著提高。据1985年的统计,全市已建成的1~5级人防工程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比1951—1977年建造的等级人防工程的总量翻一番还多。

积极开展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工作。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人防系统和有关单位积极开发利用已建成的人防工程为社会服务,为缓解群众的就业和生活困难作贡献。1980年11月,国家人防办和南京军区人防委在上海召开现场会,推广上海的做法和经验。“六五”期间(1981—1985年),全市已建人防工程的利用率达到60.5%,创造的产值(营业额)为36 798.65万元,利润(纯收入)7 217.96万元。

积极推进组织指挥、通信警报、宣传教育等各项人防工作和建设,组织编制和修订战时人民防空预案,修建市与区(县)人防地下指挥工程。抓好群众防空组织的组建和训练,1978年,全市组建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防化、通信、运输、治安7种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共9.68万余人。加强人防通信警报建设,1983年成立上海市人民防空通信站。1985年,人防系统添置和配备新型的有线和短波、超短波、微波无线通信设备,建立专用通信网;更新安装电动警报器,研制车载和地下升降式警报器,进行防空警报有线、无线控制系统的研究实验和建设,并制定防空警报维护管理规定,使人防通信警报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利用电台广播、放映电影、专题报道、举办展览和街头画廊、出版刊物、摄制电视片等报道人防动态,宣传人防知识;在初级中学进行“三防”(核、化学、生物武器防护)知识教育,人防宣传教育工作得到加强。1985年9月,市政府、上海警备区联合发布《上海市人民防空条例实施办法》,使人防工作的开展有地方性行政规章可依。

由于在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1987年7月8日,上海市被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评为全国人防建设平战结合先进城市,受到表彰,并被授予锦旗。

1986—2004:民防建设阶段

这一时期,上海人防系统积极推进人防职能和模式的改革,在全国率先迈开“人防向民防转变”的步子,在推进上海民防建设的同时,也为上海城市防灾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

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做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到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国家人防委员会《关于人防工作改革几个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人防工作的特点,国家人防委在《意见》中提出,人防工程建设要与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相结合,人防通信警报设施要实行平战结合,积极为社会服务。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和市政府的要求,上海人防系统进入民防建设时期,即由过去只具有单一防空功能的人防向具备防空防灾双重功能的民防转变。

1986年2月6日,市政府发文,明确由市人防委兼管抗震救灾工作,成立上海市抗震救灾委员会,下设上海市抗震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与上海市抗震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6月1日,上海市抗震救灾委员会办公室挂牌。此后,1987年7月28日,市政府批准成立上海市抢险救灾领导小组(1990年7月更名为上海市抗灾救灾领导小组),由市人防委员会兼管,日常工作由市人防办公室兼管。1991年7月5日,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办法》,明确全市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由市和区(县)人防(抗震)委员会领导,日常工作由市和区(县)人防办公室负责。1991年12月13日,市政府决定,由市人民防空(抗震)委员会统一领导核事故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核事故应急准备和救援方面的日常工作由市人防(抗震)办公室兼负。1992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上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对外改称为上海市民防办公室。1995年10月25日,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上海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上海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即自行撤销。上海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4个办公室,其中上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与上海市民防办公室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2年3月,为加强上海综合减灾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上海市减灾领导小组,市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防办公室。原有的市交通安全委员会、市防汛指挥部、市防火安全委员会、市抗震委员会、市核化救援委员会5个市级非常设协调机构,调整为市减灾领导小组下设的灾种协调管理机构。至此,市民防办公室从承担部分灾种的抗灾救灾任务变为承担减灾工作综合管理的任务。

上海民防部门承担部分灾种抗灾救灾和减灾工作综合管理任务后,按照市政府要求,先后组织编制和修订完善地震、抢险救灾、化学事故、核事故等单灾种的应急预案和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并指导区(县)、街镇开展预案编制工作;收集汇总全市灾情,提出对策和建议,供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根据灾害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的需要,依托企业组建民防救灾队伍,并在市、区两级建立专职的民防专业救援队伍,建立昼夜值班制度,积极参与城市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1991—2004年,全市民防系统共受理和处置各种灾情多起。1999年4月15日,一架由虹桥机场起飞的韩国航空公司MD—11货运飞机,起飞后在莘庄坠毁。市民防办和徐汇、闵行两区的民防办,组织民防特种救援队、抢险抢修队赶赴现场救援。闵行区民防抢险抢修队在清理现场时,找到黑匣子外壳、信号发送器和机舱语音记录仪。此外,市民防办先后承担2001年APEC会议上海市核生化事故应急指挥部、2003年上海市防治“非典”指挥部的保障工作。

坚持规划先行,落实“结建”要求,使民防工程建设与上海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同步发展。依法严格审批,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简称“结建”)的规定。注重结合城市交通、绿地建设修建民防工程。重视推进民防工程建设社会化,利用外资、融资8.1亿元投入民防重点工程建设。民防工程建设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大部分工程做到平战两用。先后建成人民广场地下车库和商场、外滩观光隧道、上海火车站南广场车库、正大广场、铁路南站、广场公园三期、浦东新区行政中心绿地等一批重点民防工程。其中1994年建成的人民广场地下车库和商场与1995年建成的人民广场地下商业街连成一体,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并安装现代化的消防和监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平战两用民防工程之一。1996年,江泽民、乔石、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该工程。

民防宣传教育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1990年起,在初级中学普及民防知识教育。之后,又相继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小学开展民防知识教育。利用国际减灾日、纪念中国人民防空50周年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出版、下发《常见灾害自救画册》《公民防灾手册》600余万册。建立社区民防志愿者队伍,结合防空防灾演练和防空警报试鸣,向市民宣传人民防空和防灾知识,增强民众的防护意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民防科研围绕人防工程建设、核化救援、抗灾救灾和指挥自动化建设开设科研课题,获得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的多项科技奖项。

民防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上海城市实际,对民防法规组织调研、论证和起草工作。1999年6月1日,全国第一部地方性的民防法规——《上海市民防条例》颁布实施,使上海民防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强法律法规配套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等行政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为规范民防行政执法行为,先后制定和修订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管理办法、行政执法检查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在民防建设事业中的落实。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设,设立“行政办事受理总窗口”,推行网上办事,电子政务能力显著增强,办事透明度和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形势的变化,上海民防部门根据上级指示加强军事斗争人民防空准备。认真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的空袭与防空袭斗争的特点,修订完善城市人民防空预案;整组人防专业队伍,组织各类演练;加强人防通信警报和信息化建设,开展防空警报试鸣,上海民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这一时期,上海民防工作以“人防向民防转变”为轴,在民防建设的各个方面较好地做到平战结合,在推进上海民防建设的同时,也为上海城市建设特别是防灾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2000年11月,上海市被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

2005—2010: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阶段

这一时期,上海民防工作坚持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方向,积极推进民防建设全面发展,从总体上看处于全国人防战线的前列。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进行重大调整。2005年7月,上海市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其办公室(简称市应急办)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同时撤销上海市减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民防办公室原先承担的减灾综合管理任务移交市应急办。同年10月,第五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把人民防空应急管理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民防空的快速反应能力、整体抗毁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和应付重大灾害事故提供重要支撑。自此,上海民防进入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阶段。

市民防办公室经反复研究,提出“一三六四”的上海民防发展战略:抓住一条主线,即以人防战备为民防工作的主线;推进三个融入,把民防工作融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中,融入上海城市安全体系建设中,融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体系建设中;建设六大体系,一是以指挥通信为核心建设平时拉得出、战时抗得住的组织指挥体系,二是以工程设施为主体建设统一布局、结构合理的地下防护体系,三是以人防宣传为主导建设防空防灾一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四是以人防训练为基础建设平战结合、精干过硬的应急救援体系,五是以人防信息化为重点建设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标准的网络信息体系,六是以民防法制为保障建设管理规范、办事高效的依法行政体系;落实四项保障,即法制保障、科研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

以人防战备为主线,积极做好军事斗争人民防空准备。推进人民防空指挥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组织指挥网络,并向重要经济目标单位和人防专业队伍延伸。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建成市、区(县)人防固定与机动指挥所,并展开街道乡镇指挥所建设。加强人防指挥机构和指挥人员训练,每年进行全市性的组织指挥网上演练。建立健全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的方法,编制战时防护预案。整组人防专业队伍,加强训练演练,积极参加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锻炼提高执行任务的能力。街道乡镇的战时人员疏散掩(隐)蔽预案细化到了居民家庭,广泛开展防空防灾演练,2009年结合全市范围的防空警报试鸣,同步组织各区(县)177个街道乡镇、3 529个居民小区和208所大中小学,共25万余人,进行了应急疏散演练。完善民防信息化体系,建成多种信息应用系统和民防电子政务系统。加强各种通信手段建设,完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开展防空监视网建设,完善空情报知配系。优化防空音响警报体系,2007年组织了沿海5个区(县)进行防空警报试鸣,自2008年起每年进行全市防空警报试鸣,警报器完好率和音响有效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

贯彻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思想,全面推进六大体系建设:指挥所建设要求能平战两用,战时能组织指挥城市防空袭斗争,平时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民防工程既能保障战时防空,又能在平时发生灾害时用于人员防护和安置;民防宣传教育的内容覆盖防空与防灾知识,全面提高民众自救互救的能力;人防专业队伍掌握两套本领,平时能应急救援,战时能完成防空袭斗争任务;人防通信警报和信息化建设,既保证战时防空管用,又做到平时防灾好用;民防法制建设既保证各项人防战备工作的落实,也为民防部门完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任务服务。在抓紧做好军事斗争人民防空准备的同时,积极参与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参与编制《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完成上海市突发事件组织人员疏散撤离、地下空间突发事件应急和民防系统参与核化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全市社区和基层单位制订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应急防护预案,完成全市应急避险和疏散安置场所普查工作,制定《关于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推进建设实施。全市民防专职救援队伍年均参与各类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近400起。完成市政府赋予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的任务,派出救援小分队赴四川地震灾区执行救援保障任务。民防工程在2008年1~2月南方省份发生大面积冰雪灾害,造成铁路中断和大量列车晚点、停运,铁路上海站和上海南站给滞留旅客提供临时休息和候车场所时发挥了作用。

把民防工作向基层延伸,在社区全面落实。从2007年起,市民防办会同市民政局组织开展社区民防建设工作,并提出社区民防建设的基本标准:居民委员会建立民防工作小组,制定民众防护预案,居民区建立民众避难场所和设置民防应急箱,组建民防志愿者队伍,组织民防知识宣传教育,开展民防演练。2007年下半年,全市各区(县)先进行试点,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08年3月开始,在全市逐步推开社区民防建设工作。至2010年底,全市有220个街道、镇,3 687个居委会全面启动了社区民防建设工作,覆盖98%以上的街道、镇和居委会。2009—2010年,为全市1万多个居民小区配发了民防应急箱,向25万户居民家庭赠送了应急包。通过开展社区民防建设工作,各项民防工作开始在基层全面落实。

民防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综合管理得到加强。编制了《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规划纲要》和各区专业规划、有关区控详规划,注重抓好规划落地。结建审批贯彻“以建为主”,地铁隧道兼顾设防要求得到落实。建成世博会主题馆北部民防工程、浦东竹园中心绿地民防工程、杨浦沪东绿地民防工程等一批骨干工程。进一步完善、落实了项目审批、管理、稽査审计和集中采购制度,实施市和区(县)民防行政审批联网,严格规范结建民防工程审批行为。严格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强化防护设备生产、销售监管。抓好已建工程维护管理,工程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开展早期公用民防工程治理和使用业态调整,落实了民防工程安全使用责任制,其间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认真履行了地下空间综合管理职能。2006年7月,建立市、区两级地下空间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统一管理、市区联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组织开展了地下空间普查工作,建立了地下工程使用安全管理体系和检查制度,编制了市、区两级地下空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积极推进地下空间连通工作,将地下空间管理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

深化依法行政工作,民防宣传教育普遍开展。制定实施了《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上海市防空警报管理办法》《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起草和实施了民防行政规范性文件,严格依法进行行政执法。加强民防政府网站建设,发挥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和宣传教育功能,促进了民防行政和依法办事规范化发展。每年固定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开展民防集中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市民广泛宣传防空防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编印分发610万册《市民防灾必读手册》,组织实施各类民防培训。建成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自2009年5月开馆至2010年底,参观人数超过10万。全市学校民防知识教育全面铺开,1 000余所大中小学校开设了民防知识教育课程,每年受教育学生20余万人。

2005—2010年,上海民防工作坚持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方向,积极推进“一三六四”上海民防发展战略,民防建设得到全面发展,从总体上看,处于全国人防战线的前列。2005年10月和2010年10月,上海市先后两次被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

2010—2020: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上海民防工作继续乘势推进。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入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的有关指示,按照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上海警备区对民防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信息化条件下防空袭斗争核心能力建设,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不断提高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使命任务的能力,使上海民防建设又取得了新的发展。

规范建设人防指挥场所。全市建有覆盖市、区并延伸至街镇的人防基本、预备、机动指挥所,建立并落实了人防基本、预备、机动指挥场所建设规范和管理要求,印发实施《上海市区级机动指挥车装车规范》,探索街镇人防指挥所建设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编制了《上海市街镇人防指挥所建设规定》,全市200多个街镇中有89个建有固定式地下指挥所、地面指挥中心或便携式指挥系统。区、街镇两级人防指挥所与国防动员指挥所共用,部分与防汛防台指挥所共用。

不断完善指挥通信和信息化系统,优化升级了防空警报系统,实战检验人防预案方案。对接203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市区两级人防建设专业规划,市级建有防空袭方案计划模拟评估系统,区级完成街镇防空袭方案编制。9个中心城区与7个远郊区签订了战时人口疏散对口接收安置协议。实案化、实战化检验提升人防组织指挥,每年确定不同类型课题组织人防演练,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日组织了全市范围防空警报试鸣和人防疏散演练,参演参训人数逐年扩大,2020年已达200万人。

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深化行政改革。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在国家人防办支持下,2016年起,完成浦东新区人防行政审批改革12个试点项目,先后出台15条举措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出“标准规范+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办事模式,实施人防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等事项“一站式”办理,推进“一网通办”流程再造,实现了人防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全覆盖和流程标准化。

科技赋能增效安全风险管控。确立“智慧人防”顶层设计方案,着力将人防组织指挥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鼓励支持智能停车、智能物流、数据灾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互联网+民防”项目。目前已基本建成相对独立的人防指挥光缆通信网、短波电台网、800兆、400兆超短波数字集群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指挥信息系统、空情报知系统、防空警报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建有防空视频监控网点,并与公安、交战部门道路监控视频网互联互通,全市固定、移动防空警报器完好率和音响有效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目前还存在一些风险点,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相对封闭空间内,人员过于密集,新冠病毒传播风险极大;又如汛期,民防工程地势低洼,不少用作车库,极易进水、受潮,妨碍用电安全,影响群众生命安全;再如部分老旧民防工程空间较为狭小,或存放物资,或用作非机动车停放场所,一旦私拉乱接电线,违规充电,极易导致消防安全风险。为加强对风险管控,市民防办扎实推进民防“一网统管”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在用工程安全使用管理”“民防应急支援应用”两个应用场景。主要针对不同工程不同的风险点,加强工程内水浸、烟感、门磁等物联传感设施的建设,做到各类风险管控的全覆盖。

积极借助新媒体开展防空防灾宣传教育。制作民防相关主题海报、民防短视频,并在部分地铁站出入口、应急避难场所、公园绿地、商业街、商业综合体立面屏幕等场所设施,以及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站(点)、居民活动室、户外广告牌、宣传栏、显示屏、民防工程等各类公益宣传平台进行投放展示,大大拓展了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六进”(民防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进楼宇)新途径。此外,上海市各区探索人民防空警报试鸣信息告知新手段,通过市预警发布中心、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明珠移动电视、高架道路电子情报板、门户网站,以及“上海发布”“上海预警发布”“上海市天气”微信、微博等渠道,全面广泛发布9月19日全市范围试鸣防空警报的通告。

民防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建有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防化防疫、消防、治安、通信、运输、防空观察等8支人防专业队共2万余人,每年组织开展专整组训练。探索开展网电防护、心理防护等新型人才专业队伍组建工作。加强民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市级编有1支民防特种救援队伍,14个区县编有核化救援工作站(队),7个区县编有特种救援队,年均参与处置各类灾情事故400余起。在此基础上,推进长三角人防一体化发展。形成包括人防组织指挥在内的31个协作项目,强化城市群联合防空协同指挥和跨区支援。2020年7月9日,长三角人防一体化水上应急救援演练在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畔举行。上海市民防特种救援中心、江苏省南通市人防水上救援队、浙江省平湖市人防水上救援队、安徽省六安市人防水上救援队以及上海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5支队伍80余人参加了演练。侦察无人机和喊话无人机找寻受困人员,冲锋舟快速旋转产生离心力将受困人员拉起实施救援,智能电动救生器拖动围油栏将受污染的水域和泄漏物全部包围……演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舟艇编队展示及演示、无人机勘察、落水人员搜救、翻艇自救、船只灭火、泄漏物处置、队伍集结等,具有较强的实战实训效果。

上海民防在组织指挥、防护工程、应急救援、网络信息、依法行政、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等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取得了新的成绩与发展。2016年5月,上海市又一次被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

面向“十四五”,上海人防系统将深刻把握新时代人防工作的政治站位、职能定位、历史方位,坚持战备为先、防空为要,军民融合、平战结合,规划牵引、以战领建,围绕上海超大型城市人民防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上海人防工作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民防人防防空
建筑设计中的人防工程设计
美173空降旅与克罗地亚防空团正在进行实战演练,发射FIM-92毒刺防空导弹
防空营打靶记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人防结构设计疏漏的思考
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
民防在我身边(十)
民防在我身边(十二)
民防在我身边(三)
解放初期的上海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