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0-02-16黄小丽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黄小丽(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提升,只有不断优化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才能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课堂体验,以增强教学实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互动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不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模式,能够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紧密融合在一起,加快专业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在实践工作当中,应该从本专业经济学课程特点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出发,制定针对性实施方案。
■ “对分课堂”概述
“课时对分+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的基本形式,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对讨论式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一分为二,分别用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自主讨论,为学习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与传统讨论式课堂存在的最大差异性,就是在课堂上讨论的内容是上节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沉淀与吸收后再展开讨论,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处于错位状态,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便增强课堂讨论的针对性。学生可以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掌握课堂的话语权,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 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形式化,是当前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在课堂当中容易出现乏味和无聊情绪,对于其学习效率的提升造成了严重影响。教师往往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未能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互动,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抑制,无法在课堂当中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质疑,不利于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与灵活运用[1]。教师只专注于自己的讲课过程,忽视了学生的讨论交流需求,尤其是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对分课堂”在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
(一)转变传统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和依据,只有加快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才能为“对分课堂”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在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该消除传统“一言堂”模式的弊端,真正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推进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达成。加强对“对分课堂”内涵及特点的深入分析,对过往教学经验进行有效总结与反思,从自身教学风格与需求出发构建切实可行的“对分课堂”,使其能够在专业教学中真正发挥价值与优势[2]。教师则应该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实现对“对分课堂”的有效引导,启发学生的自由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
(二)划分合作小组
“对分课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应该重视小组划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此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水平上的差异,以确保合作学习小组更加符合“对分课堂”的实施要求。除了应该在小组内保障学生的层次性外,还要在各个小组之间保持良好的均衡性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合作学习当中,学生能够针对专业知识问题进行讨论,在思维碰撞当中激发灵感[3]。同时,能够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对学习方法和习惯加以改进,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与水平。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当中,很多学习任务单纯依靠学生个人力量通常难以高效完成,而通过合作小组的划分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组织安排
教师应该对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实施科学的组织安排,从而使“对分课堂”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加强对“对分课堂”模式的深入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其基本内涵和流程,以便确保其能够顺利实施。对“对分课堂”实施中的要求加以明确,引导学生在授课主题下记录课堂笔记,明确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及收获,并为小组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为小组分派学习任务,使其能够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及优势,明确小组组长的职责,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结果进行分析[4]。鼓励小组代表针对学习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增进与其他小组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与心胸,在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真正做到高屋建瓴。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增强其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同时,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融合翻转课堂
“对分课堂”还应该与“翻转课堂”进行有效融合,以增强其实施效果,提升学生在课堂当中的讨论质量。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限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与发散,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对分课堂”实施中应用微课教学的方法,将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重难点内容呈现在5-10分钟的视频当中,引导学生开展高效化学习。同时,应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网络沟通互动平台的构建,在课前完成微课视频的上传,帮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专业经济学课程学习。同时,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能够在课堂当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交流讨论,使其在主观能动性作用下自主完成学习目标。
(五)明确角色定位
对于师生角色定位的有效划分,也是“对分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有效协同。讲授环节、内化环节和讨论环节是“对分课堂”的基本流程,在各个阶段都应该划分角色定位,提升国际商务专业课堂的活力。在新知识的讲授环节,教师和学生则分别定为教授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对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整合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正面引导,加快知识框架的构建和能力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并记录,为后续环节实施打下基础。在内化环节,教师和学生则分别定位为评价者和发现者,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作业情况的科学评价。尤其是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差异化评价措施,引导学生的深入探究[5]。而学生则应该从教师的评价结果出发,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营造活跃的讨论氛围。在讨论环节,教师和学生则分别定位为引导者和交流者,教师应该对课堂秩序、讨论方向等进行有效引导,防止出现偏题现象。而学生则需要根据自己的课堂笔记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 结语
在国际商务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学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弊端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应该通过转变传统理念、划分合作小组、教学组织安排、融合翻转课堂和明确角色定位等途径,逐步提高“对分课堂”实施效果。